一年级单元阅读教学实践
作者: 李春侠
阅读在人的学习历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儿童学习知识的基础,也是从事其他学习与吸收知识不可或缺的主要工具与媒介。兰本达教授在《小学科学教育的“探讨—研究”教学法》一书中提出,科学阅读很有必要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形式与科学课堂结合起来。
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很多单元的最后都编排了与单元内容相关的阅读资料,旨在延伸学生的认识,扩展他们的视野。但是,有的教师只是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缺少深度的开发以及与教材的融合。
一年级“植物”单元后编排了《我们离不开植物》的阅读资料,分为三部分内容:通过图片认识一些常见的食物来自植物;通过图片认识人类利用植物建造房屋,植物让我们的环境更加美丽,同时可以被制作成日用品;介绍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发现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的新方法,了解植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这三部分内容的阅读意在引导学生认识植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从而理解人类为什么离不开植物。
通过前面几课的教学发现,学生虽然知道生活中到处都是植物,但很少真正关注植物。网曝有些人去超市买菜,误把芹菜当成香菜,闹出不少的笑话,被网友们调侃“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我在设计这部分教学时便思考如何避免让学生的科学学习不再纸上谈兵。如何让每个单元阅读内容发挥更大的作用,让学习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单元阅读“落地生根”呢?
一、激活学习体验,引领学生关注
在本单元前面六节课的教学中,学生观察了1株植物——艾草(结合当地实际,将菊花调整为艾草),观察了4种植物的叶(结合实际选择银杏叶、柳树叶、桑树叶、槭树叶),种了蒜苗,认识了铁树、桂花树、紫薇、红叶继木、铁树等。
有了这样的基础,教学单元阅读时,为激活学生的这些学习体验,我调整了教学内容。
师:前面我们已经观察并认识了一些植物,谁来说一说你认识了哪些植物?它的特点以及生长的地方。
生:我认识了银杏树,它的叶子像扇子,在中心广场有银杏树。
生:我认识了槭树,它的叶子像手掌,有的有5个指,有的有7个指,在步行街中间就有槭树。
师:槭树的叶子是什么颜色呢?
生:春天是绿色的,到了秋天就变成红色的,很漂亮。
生:我认识了紫薇,它在学校的花坛里,它的树干有点黑,有的叶子已经掉了。
(学生的交流激活了之前的学习经历,为了进一步让生活中的植物走进课堂,教师将这些植物拍成照片,用课件展示,让他们辨认、交流。)
师:看来这些植物在大家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谁来介绍一下?
生:这是铁树,在我们学校后院的花坛里,它的叶子很硬。
生:这是柳树,它长在河边。
师:柳树有什么特点呢?
生:它的叶子长长的。
生:它的枝条都垂下来了,像头发。
生:这是艾蒿,我们端午节要挂艾蒿。
师:这些都是我们身边的植物,还有一些植物是我们没有观察到的,希望大家做一个爱观察的人,继续观察发现,认识更多的植物。
教师用课件展示城市一年四季的美丽风景,学生不禁发出感叹,原来这么美呀!此刻,植物与人类环境的关系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了美好的画面。
将单元阅读中的第二部分内容调整到开始,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研究经历,把对植物的观察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激励他们在生活中主动地观察、辨析周围的植物,体会植物和人类生活环境的关系,让单元阅读中编排的资料介绍更接地气。
二、辨析易混植物,引导学生观察
在认识植物与人类环境的关系之后,教学单元阅读的第一部分,我从植物与食物的关系入手,让学生发现人类很多食物来自植物。实际上,相当多的学生分不清小麦和水稻、葱和蒜苗、香菜和芹菜等一些常见食用植物,为此我引导他们学习从形状来辨别植物的方法。
师:你知道米饭和面包分别来自哪种植物吗?
生:来自小麦。
(有许多学生不知道。)
生:米饭来自水稻,面粉来自小麦。
师:(出示水稻和小麦图片)第一幅图是水稻,我们吃的大米就来自水稻。第二幅图是小麦,做面包的面粉就来自小麦。观察它们有什么区别?
生:水稻是弯的,小麦是直的。
生:小麦上有尖尖的小刺,水稻上没有。
师:同学们,从形状上比较辨别两种植物,这是一种很好的区分方法。水稻和小麦在幼苗时期也是很相似的。(出示水稻田和小麦田图片)你能分清楚哪个是水稻?哪个是小麦吗?
生:在水里种植的是水稻,没有水的是小麦。
师:这名同学结合它们的名字推测出了各自的生活环境,真不错!(出示葱和蒜苗)你们知道这两种植物的名字吗?
生:韭菜、蒜苗。
生:蒜苗、葱。
生:芹菜、韭菜。
师:看来大家对这两种植物认知不足,左边这个是葱,右边是蒜苗。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区别?
生:葱的根上是白的,蒜苗的根上有点红的。
生:葱长一些,蒜苗短一些。
生:葱的叶子是圆的,蒜苗的叶子是扁的。
师:同学们发现了它们叶子最大的不同,葱的叶子是圆的,蒜苗的叶子是扁的,能运用本单元学习的方法——根据形状来辨析植物,真不错!下面我们来实际辨别一下。
(学生分小组辨别葱和蒜苗。)
学生在课堂上观察了葱和蒜苗,找出它们形状上最大的区别。随后他们继续对比白菜和包菜、芹菜和香菜、苦瓜和黄瓜的区别,面对这些熟悉又陌生的蔬菜,他们兴趣盎然,巩固了辨别方法,训练了观察能力。
将单元阅读中的相关内容扩展延伸到生活中,拉近了教学与学生的距离,让他们感受到原来科学这么近,引导他们做生活的有心人。
三、补充关联认知,扩展学生视野
单元阅读第二部分中,对于利用植物建造房屋、制造生活用品,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因为现在的房屋大多是用钢筋、水泥建造的,用植物建造的很少。为此,我决定扩展学生的视野。
师:(出示故宫图片)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
生:故宫。
(学生对于故宫并不陌生,有的在电视上看过,有的去过故宫。)
师:故宫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来看看故宫是用什么材料建成的?
生:石头。
生:柱子是用木头做成的。
生:房顶也用木头做成的。
师:在古代没有钢筋、水泥等材料,几千年来人们用植物来建造房子,植物给人类提供了稳定的住所。(出示应县木塔图片)我国古代不仅用植物建造房屋,还用其建造木塔,现在同学们看到的就是应县木塔,距离现在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经历了十几次地震依然完好。这座木塔最神奇的地方是没有用一根钉子,而是用了中国古代木匠发明的非常先进的建筑技术——榫卯结构。
生:什么是榫卯结构?
师:将两个房屋零件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方式连接,不用一根钉子,房屋也会非常牢固。你们听到这里有什么感想?
生:古代人太厉害了,不用钉子就可以建造房子。
生:不用钉子就可以把房子建得这么结实。
师:古代人不但用这种榫卯结构建房子,还制造柜子、凳子、床等日用品。像这样用植物来做日用品,我们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看看你的周围有哪些?
生:我们写字的桌子、坐的凳子。
生:写字用的铅笔。
生:我们的衣柜。
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认识到可以用植物建造房屋、制造日用品,还将他们的视野扩展到更广的时空,认识古代建筑的榫卯结构,惊叹于这项伟大的发明,使他们更加热爱科学。
四、融入当地资源,引发学生共鸣
单元阅读的最后一个部分是介绍植物可以作为药材,让学生感受到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同时,还介绍了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及其成果,引发学生对科学家的敬仰之情。
我们的家乡略阳县地处汉中市,北依秦岭,南临巴山,这里的砂质土壤和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非常适合杜仲、天麻、猪苓等药材的生长,被称为“杜仲之乡”。政府还围绕杜仲开发了很多的药品、食品等,“略阳杜仲”成功通过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
基于这些思考,在实际教学中,我重点介绍了科学家屠呦呦及其对药材青蒿的研究成果,学生自发地为这位伟大的科学家鼓掌。从学生的眼神中我看到了他们对这位科学家的敬仰之情,之后我融入了略阳的药材资源。
师:其实我们的家乡略阳也有非常著名的中药材,(出示杜仲图片)谁认识它?
(学生无人举手。虽然略阳被称为“杜仲之乡”,但学生并不能认出这种植物,这表明融入该内容教学十分有必要。)
师:这株植物叫杜仲,略阳很适宜种植杜仲,它是传统的中药材。同时充满智慧的略阳人民又对杜仲进行了各种开发,请看图片,你们能认出哪些食物?
生:上面有我在家里见过的杜仲酱油、醋。
生:还有我爸爸喝过的杜仲茶。
生:还有我喜欢的杜仲糖。
师:杜仲非常适宜在略阳种植,而又被开发成系列产品,所以略阳有“杜仲之乡”的美誉。2008年“略阳杜仲”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大家听到此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家乡还有这样厉害的“宝贝”。
生:我为略阳骄傲。
生:略阳还被称为“杜仲之乡”,真牛!
在课前进行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并不知道略阳的杜仲。对身边如此重要、闻名的药材学生却很陌生,这就需要教学发挥积极作用。
科学课堂融入了当地的资源,贴近学生的生活,加深他们对“我们离不开植物”的理解,同时,让他们对家乡有了深入了解,引发他们的共鸣,培养了他们热爱家乡之情,巧妙地落实科学课的德育功能。
(作者单位:陕西省略阳县东关小学)
参考文献
[1]腾俊玲.基于概念建构的小学科学阅读实践探索[J].教育与装备研究,2021(02).
[2]巫镜承,陈凯.国内科学阅读的研究进展[J].现代教育科学,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