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态度责任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

作者: 余菊仙

科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等方面。其中,态度责任是在认识科学本质及规律,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关系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可以说,态度责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科学课程中的集中体现。

诚然,注重科学知识的学习,执着探究实践的过程,着力培养科学思维能力都很重要,但态度责任的渗透也是非常必要的。四维目标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互相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那么,我们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应如何渗透、落实态度责任目标呢?

一、伴生在科学观念的形成中

在形成科学观念的过程中,往往伴生着态度责任。如教学了《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一课后,教师让学生解释:为什么要细嚼慢咽?为什么饭后不能马上剧烈运动?学生经过讨论意识到,充分的咀嚼可以使食物更细碎、湿润,让食物可以更顺滑地由食道进入胃,同时食物经口腔初步消化后,可以减轻胃的负担。胃肠道对食物进行消化,需要大量的血液供应,如果饭后马上剧烈运动,血会供给运动的肌肉,导致胃部缺血,影响到消化功能,严重时会出现胃部痉挛等现象。教学了《身体的“总指挥”》《身体的“联络员”》后,教师让学生解释:为什么在工地上、或骑车时要戴头盔?为什么坐车要系上安全带?学生经过讨论意识到,佩戴安全帽可以起到防护作用,减少头部受伤的风险。当车辆发生碰撞或急刹车时,乘车人的身体会受到巨大的惯性影响,可能会被甩出车外或撞向车内的硬物,而安全带可以将乘车人牢牢地固定在座椅上,防止其受伤或飞出车外,使冲击力均匀地分散到身体各个部分,减少对头部、胸部和腹部等重要器官的损伤。

学生通过对生活中各种规范要求的解释,进一步理解了所学的科学知识,加强了对知识的应用迁移,提升了在新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实现了由科学知识向科学观念的转变。学生在科学观念的形成过程中,珍爱生命的意识油然而生,也初步了解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

再如《解决一个实际的环境问题》一课中,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分别从周边生活的普通市民、湖区渔业养殖户、湖景区游船船主和环湖地区房地产开发商四个角度分析问题,并提出三种对解决城中湖环境问题有利但对本组利益有影响的方法,组内商讨平衡协调的办法。学生经过讨论意识到,湖景区游船船主放弃燃油发动机,改为电动游船,意味着要重新投入资金,购买设备,景区管理部门应适当给予经济补贴;渔业养殖户减少养殖规模,搬迁养殖场地,甚至转业另谋生计,意味着政府要提供就业指导和帮助。各小组既要从“自身角色”角度提出方案,也要换位思考别人的利益,有时需要牺牲一些自身利益而服从整体利益。通过扮演不同角色,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讨论、质疑、辩解、协调,体会真实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各因素之间的关联性,总结各种办法的益处和影响,找出平衡协调的办法。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知道了环境问题及其复杂性,改善环境需要平衡协调好各方的利益;感受到保护环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初步学会对与科学技术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知道如何维护自身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二、内化在科学思维的发展中

态度责任的培养以科学思维的发展为前提,是由科学思维内化而形成的。如教学《地球的形状》一课时,一部分学生结合自己日常观察到的日月星辰的运动规律,尤其是太阳的东升西落,认为古人“天圆地方”的观点是合理的,因为我们的确看到“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也有一部分学生觉得不合理,因为如果地是方的,那么大地的边界到底在哪里?太阳每天又是怎么回到东边去的?有了质疑之后,才有进一步的探索和观察论证:大海上由远而近驶来的帆船,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而由近及远驶去的帆船,总是船身先消失在视野中,然后才是桅杆消失不见。学生由此推断:地不是平的,应该是一个曲面,但具体是怎样的曲面,还不确定。当了解了麦哲伦航行竟然回到了原点后,很多学生猜想“地球可能是个球体”,但这还不足以证明地球一定是球体,譬如椭球等形状也是可能的。宇航员飞上太空遥看地球,直观地看到地球的形状是一个“大圆球”,后来科学家通过观测计算,发现地球不是正球体。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科学知识在一定阶段是正确的,但是随着新证据的增加,会不断完善,甚至会发展变化。

在寻找证据推理证明“地球是球形的”这个过程中,学生始终保持着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乐于探究和实践,增强了基于证据和逻辑发表自己见解的意识。如由对日出日落的观察推断“天圆”的合理性,同时质疑太阳的运动轨迹、质疑大地是否真的有边界;根据对海上行驶的帆船的观察,否定“地是方的”;基于宇航员在太空中看地球这个最直接的证据,肯定“地球是球体”的观点。在质疑、观察、推测、实证的过程中,学生大胆质疑,不迷信权威,严谨求实,追求真理。

探究叶的作用时,教师让学生思考:人体表的汗是从哪里来的?由此通过视频学习了解皮肤毛孔。学生观察“叶的蒸腾”实验发现,原先干燥的塑料袋,罩在叶片上后,里面会出现小水珠。学生自然联想到皮肤上的汗水,推测小水珠可能来自叶片,叶片表面可能也有类似皮肤毛孔的结构。进而想各种办法在叶片中寻找是否有气孔,在多种证据的支持下,证实叶片上确实存在气孔后,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气孔,从而解释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最后学生由毛孔的功能类比推想气孔的作用:气孔既然能蒸腾水分,是否也能吸收二氧化碳?由此理解叶的两大作用:蒸腾作用、光合作用,以及它们都与气孔有关。

这个内容教学中,学生以类比推理、猜测为出发点,找出支持观点的证据,并进行解释。学生继而提出新的问题,不断求证,不仅增长知识,更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发生原因的探究兴趣,并克服各种困难,敢于尝试用多种思路、多种方法完成探究和实践。英国物理学家和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约瑟夫·约翰·汤姆逊曾说,在科学教学中,需要把科学的主要成就及取得这些成就的方法引进到教学中,应当有更多的科学精神,而不是简单的事实罗列。

三、渗透在探究实践的过程中

科学课中,很多学习任务都需要小组成员相互合作探究才能完成。如在《让小车运动起来》一课中,学生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速度的关系,小组经讨论,决定一人在起点控制小车的启动,一人在终点报告到站,一人按秒表计时,一人负责记录。组内自动分工,还可以依次轮换角色。如此,小组内自主分工、分工轮换,保证人人动手,人人观察,人人记录,人人汇报,使每个人真正在小组合作中学会合作。不仅是行为上的合作,更有思想上的交流:愿意倾听他人的想法,乐于分享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态度责任的渗透体现在探究实践的过程中。如学习《点亮小灯泡》一课时,学生尝试着用各种不同的连接方法点亮小灯泡,却发现很多连接都失败了。于是,教师汇总错误的连接方法,让学生观察其连接的共同点,寻找到连接失败的原因:一种是电流没有回到负极,无法形成回路,即断路;另一种是电流虽回到负极,但没有经过灯泡,即短路。在这个反思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能如实记录和报告观察与实验的信息,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正是成功的基础。学生基于以上反思,自主修正原先的连接方法,使电流通过灯丝并形成回路。对于断路的情况,将连接灯泡两点的导线分别与电池的正负极相连;对于短路的情况,将导线的其中一端改为与灯泡的另一接触点连接。学生成功后再次交流,发现不同的组有不同的形成回路的连接方法:电池可以“调个头”;小灯泡可以“立着”(底部连接点朝下),也可以“躺着”(侧面连接点朝下);可以用两根导线连接,也可以只用一根导线连接(电池的正极或负极直接触碰小灯泡的连接点,省去一根导线)。由此,学生感受到他人的研究成果对自己的研究是有启发和借鉴作用的,马上也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让小灯泡亮起来,并发现不同连接方法的共同点:改变电池的正负极或改变灯泡的两个连接点。

在多种不同的连接活动中,学生通过组内、组间的互帮互助,意识到他人的研究可能对自己有帮助,从而明确同伴间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如此,“尊重他人,善于合作,乐于分享”的态度逐渐养成。最后每个组都能用多种方法点亮小灯泡,并能归纳总结这些连接方法的共同点,即“两极连两点”,进一步深入理解回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深刻体会到失败也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正如科学家的发现或发明是建立在无数次失败的基础上的,从而意识到基于证据反思及锲而不舍的重要性。

结语

科学教学具有复杂性,唯有朝向教育目标的动态生成,突出过程本身的生命性,教育活动才会焕发出内在的生命活力。杜威认为,科学教育的独特作用不在于获得尽可能多的科学知识,而在于它是人的自然倾向,从重视传递知识转向重视培养人的健康、主动发展的意识与能力,支持学生生命成长的主动性。如果说重视科学观念与探究实践的课,是丰满的课,是强调科学思维发展的课,是灵动的课,那么同时关注态度责任培养的课,一定是闪耀着育人光芒的课!

(作者单位:浙江省龙游县教育局教研室)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