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念统整下的科学常态项目化教学
作者: 徐晓菁
科学课程标准提出,使用大概念统整各学科课程内容,引领课程与教学改革,明确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项目化学习提倡,由教师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通过项目问题的生成、探究、解决、运用,促进学生对核心知识的再建构和思维迁移。[1]大概念可以统摄项目化学习的每一个过程,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科学核心概念的高阶认知,使他们有效构建知识脉络,从而认清事物本质,迁移运用于生活中解决问题,达成科学素养的有效提升。大概念统整下的科学常态项目化教学,可以使学生获得系统性知识,形成高阶思维,具备迁移能力。现以“地球的运动”单元教学重构为例,谈谈如何在大概念统整下开展科学常态项目化教学。
一、厘清脉络,确立目标
科学课程标准设置13个学科核心概念,让学生通过对学科核心概念的理解,认识物质与能量、系统与模型、结构与功能、稳定与变化4个跨学科概念,并将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等核心素养的培养融入学科核心概念的学习过程中。
1.明晰概念:核心概念在教材中的进阶要求
“地球的运动”单元是教科版六年级的内容,共7课。本单元的内容涉及“宇宙中的地球”“地球系统”及“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三个核心概念,有助于学生形成物质与能量、系统与模型、稳定与变化等跨学科概念。其中,本单元第一课《我们的地球模型》承接五年级“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学生通过建模回顾地球系统的相关内容,提出问题并找到新的研究方向,涉及两个核心概念;本单元第二至六课都在探究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奥秘及影响等;本单元最后一课研究地球运动对生物的影响,也涉及两个核心概念。
2.梳理内容:核心概念在单元中的具体落脚点
本单元属于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学习内容。其中《我们的地球模型》一课用模型表达旧知,找到新的研究方向,《昼夜交替现象》《谁先迎来黎明》《影长的四季变化》《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四课都是以“观察现象—建立假设—模拟实验—验证假说—解释成因”的方式认识运动并解释现象,而《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一课是采用史料分析,《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一课则是研究地球运动对环境的影响,是对整个概念的延伸及总结。
3.确定目标:核心概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设定要求
科学观念:认识地球自转及公转的自然规律,能利用其描述相关的现象,如影长变化,并解释现象发生的原因。
科学思维:能建构模型并解释相关的科学现象和过程,能针对具体的研究问题,基于证据提出假设,如建立模型解释“谁先迎来黎明”。
探究实践:具有根据地球模型提出探究问题和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的能力,能通过模型建构获取信息,并分析、处理信息,最终得出结论。
态度责任: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现象发生的过程及原因等表现出探究兴趣,如解释影长的变化,昼夜的长短等;能以事实为依据做出判断,善于有依据地质疑别人的观点,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思路、方法完成探究。
综上,我将本单元大概念定为“理解、建构地球运动”。此大概念统整地球自转及其产生的影响、地球公转及其产生的影响、地球运动研究史等核心概念,涉及模型建构、推理论证、创新思维等能力,涵盖了模拟实验、史料分析、观察测量等学习活动,具有较高的综合性。因此,我对单元教学进行重构并将主题确定为“运动中的地球模型重构”(如图1)。
二、活化概念,精准建构
以往教学发现,学生容易陷入符号化、碎片化的学习,仅知道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对于模型的建构与解释生活中的影响都只停留在表层,对于单元的学习没有体现进阶性。
1.知识框架重组
结合对大概念的解析,基于对学生模型建构、推理论证等能力的培养,我设计了“运动中的地球模型重构”的主题项目。在《我们的地球模型》一课中,我提问:地球是怎么运动的,可以通过模型表达出来吗?引导学生收集地球运动的相关史料,探究常见现象,模拟实验探究,找出地球运动的规律,理解其带来的影响,最终以模型建构的方式外显并表达。因此,我在单元重构时增加了《我们的地球模型②》一课(如图2),目的是希望学生将系统知识以高阶思维外显为模型,形成成果,虽然这里的模型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但可以为六年级“宇宙”单元的学习作铺垫。
2.问题链式驱动
大概念统整下的科学常态项目化教学,可依据课程标准与教材统整单元内容,以驱动问题为引,以链式问题为辅,帮助学生理顺逻辑,展开深入研究,引发高阶思维。
本单元要研究的本质问题是地球运动,培养学生的模型建构和空间思维能力。通过《我们的地球模型》一课的学习,学生初次建构地球模型,产生“地球是怎么运动的,如何通过模型表达出来”的驱动性问题,展开了后续一系列研究(史料分析、自然现象推理、模拟实验验证等),解决驱动性问题链中的一个个子问题(如图3)。在教学中,教师不断运用分析、推理、模拟、解释、质疑、观测等方法,由浅至深地梳理“问题逻辑”。在这个反复解疑、质疑、迭代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考不再停留于浅层,逐渐形成高阶思维。
3.路径螺旋构建
大概念统整下的科学常态项目化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指向大概念本身,促使概念达成与培养学生的深度思维,更重要的是能力的提升。教师可以从项目化学习的特征出发,构建螺旋路径,深化能力培养。
在学习本单元时,学生将系统而深入地采用模拟实验、查阅资料、实际观测、建构模型等探究方法,特别强调在探究中不断架构和修改模型,有助于科学概念与科学探究双螺旋协同发展。昼夜交替成因(如图4)、谁先迎来黎明、地球公转与四季变化等主题研究,都强化了这样的学习特点。
三、评价同行,激励成长
我从教学目标出发,以大概念为统领,重视“教—学—评”一体化,建构了层级清晰、导向明确的评价体系。从课程编排、课堂设计和作业设计三方面设置评价环节,关注学生在探究和实践过程中的真实表现、个体差异与思维活动,发挥评价的诊断功能及激励和促进作用。
1.在单元教学中设计评价课程
在大概念统整下的常态项目化教学中,产品的公开展示会大大提高学生在项目化学习中的积极性,也有助于形成高质量的产品。
例如,在增设的评价课《我们的地球模型②》中,学生将本单元的知识统整,将思维贯通,并展示制作的地球模型。学生利用奖章和贴纸对模型进行评价,用25分钟时间对地球模型进行集中的交流与质疑。
这样的成果展示评价课,有具体的成果目标,采用多元评价,可以提供具象化的动力,为之后的地球与宇宙领域学习提供新方向。
2.在课堂上设计评价环节
在大概念统整下的常态项目化教学中,评价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可以促进学生进行反思自我。传统的课堂评价方式有许多种,例如,师生交流点评,学生上台展示、台下同学交流质疑等,但这样的评价方式,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常有学生走神,使课堂评价形同虚设。因此,想要使课堂评价充分发挥作用,就需要教师在考虑学生参与度的基础上设计学习活动。
例如,在《我们的地球模型》一课中,相互评价时产生认知冲突是重头戏,我对这一部分进行了重构,以“课前制作—课上展示—提问并评价—解决问题—反思改进模型”的流程,做到人人展示、人人评价、人人反馈。
3.在作业中设计多元评价
在大概念统整下的常态项目化教学中,作业不只是检测知识和能力的工具。从时间上看,作业应发挥“单元前测评,单元中追踪,单元后总结”的作用;从形式上看,应具备除书面以外的形式,如模型、资料梳理、观测记录、单元总结等形式。
因此,在“地球的运动”单元,除了作业本上的实验记录和练习外,我还设计了模型评价、史料韦恩图梳理、影长观测、模型总结等多样化作业,希望通过这些作业,激励学生深入开展对地球运动的研究(如图5)。
(作者单位:浙江省嘉兴市辅成教育集团)
参考文献
[1]杨红霞.“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项目化学习教学设计浅探[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