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项目式理念教学“土壤”

作者: 陈小燕

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岗区实验小学中南校区有一处科学实验基地,结合基地芦荟发黄腐烂这个真实的生活情境,我引导学生通过前期猜想、确定研究方向、采集土壤,从土壤黏性、渗水性和外观特征三个方面开展了科学研究活动,形成了完整的研究报告,通过课堂答辩研讨,最后确定芦荟适宜生长在渗水性好、黏性差的砂质土里,并为实验田种植芦荟的土壤找到了改良的办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次较完整的项目式学习。

一、基于生活情境,提出探究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发现并提出问题,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

学校科学实验基地在春季种了很多库拉索芦荟,学生在日常养护的过程中,发现芦荟叶尖出现了发黄、腐烂的现象,由此引发他们的好奇心:这种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于是,我引导学生进行了初步推测,有的认为是气温不适宜,有的认为是降雨量过多,还有的认为是土壤不合适等。

结合学习主题“岩石与土壤”,学生选择了其中一种可能因素——土壤来进行研究。究竟芦荟适合种植在什么样的土壤里呢?学生经过上网查询得知,芦荟在渗水性好、黏性差的土壤里长得更好。哪里的土壤具备这样的特征呢?为了一探究竟,我带领学生到长江边、运河公园和学校实验基地三处采集土壤样本,希望找到更适宜芦荟生长的土壤,理由是这三个地方生长的植物存在较大差异:运河公园生长着许多高大的树木,长江边的植物大多比较矮小,实验基地的植物种类繁多。

我利用真实的生活情境,为学生创造了一种沉浸式学习的体验感,引发他们自主探索的欲望,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求知、探索的乐趣。

二、选择研究方向,设计研究报告

制订研究方案是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环节,有助于确保探究的有序性和科学性,提高探究的质量。确定了研究方向,我让学生自主设计研究报告,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在前面探究的基础上,学生继续提出问题:采集的三份土壤样本有什么不同呢?哪种土壤满足芦荟的生长条件呢?通过集体讨论,学生确定了土壤黏性、渗水性和外观特征三个研究方向,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方向开展探究活动。各小组确定小组长、实验记录员和实验操作员等人员,并设计包含研究主题、实验材料、实验方法、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等要素的研究报告。

1.比较土壤的外观特征

小组长:我们组就以“比较外观特征”作为研究主题吧!请大家想一想,我们采用什么研究方法比较合适呢?

生:我觉得应该运用观察法,因为比较三种土壤的外观特征需要运用我们的感官。

小组长:我们需要准备哪些实验材料呢?

生:我们需要准备三种不同的干燥土壤,还要一个放大镜,观察土壤的颜色和颗粒大小。

生:我们还可以运用闻一闻的方法比较土壤的气味。

生:我们也可以用手触摸土壤,感知土壤的软硬度和粗糙程度。

2.比较土壤的黏性

小组长:关于比较三种土壤的黏性,大家有没有什么好的想法?

生:我觉得可以采用团球的方法。我们取三种不同的湿润土壤,用手团一团,看能不能团成球,能团成球说明这种土壤的黏性好,不能团成球说明这种土壤的黏性差。

小组长:你们推测哪种土壤的黏性好一些?哪种土壤的黏性差一些?

生:从外观上看,我觉得运河公园的土壤黏性好,长江边的土壤黏性差,实验基地的土壤黏性适中,具体情况还是要通过实验才能确定。

3.比较土壤的渗水性

小组长:渗水性是什么意思?有同学可以解释一下吗?

生:我觉得是指水从土壤中透过去的能力。

小组长:我们怎样比较三种土壤的渗水性呢?

生:我们需要准备三种等量的干燥土壤、三杯等量的水、三个大小相同的简易漏斗,将三种土壤全部倒入三个漏斗中,保持漏斗内土壤高度相同,然后同时加入等量的水,看哪个漏斗中的水漏得更快。

整个活动过程中,我将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与他人合作,感受自主学习带来的乐趣。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是适时出现的引导者。

三、动手实验,讨论操作细节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有着天然的好奇心,教师在科学课上开展实验,可以很好地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通过实验,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现象和科学问题,探索未知领域和发现新知识,从而提升科学核心素养。

相对来说,比较土壤的黏性和外观特征这两个实验操作难度较小,实验过程比较顺利,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观察土壤的外观特征时操作方法不当,如不能正确使用放大镜、扇闻方式不对等。通过针对性指导,学生的操作问题及时得到了解决。而比较土壤渗水性的实验属于典型的对比实验,控制变量非常关键,学生对于此类实验操作经验较少,很容易出现问题。于是,我录制了其中一组的实验过程,让全班同学观看并分析存在的问题。

师:通过观看视频,大家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有的土壤洒出来了,导致三种土壤的量不一样了。

生:加水的时间不一致,实验不公平。

生:我觉得加完土壤后可以将漏斗轻轻摇晃一下,保证漏斗内的土壤高度相同。

生:加入的水量也要保持相同。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关注到了,在这个实验中有些条件是要保持不变的,需要改变的条件是什么呢?

生:土壤的种类。

师:像这样只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实验称为对比实验。刚才这个小组的实验没有遵循对比实验的规则,影响了实验结论的准确性。接下来我们就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重新比较这三种土壤的渗水性。

我给学生演示了操作细节,指导他们如何控制变量,从而比较三种土壤的渗水性。接着全班分组开展二次实验,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学生会认识到三种土壤性质的区别,从而为寻找适宜芦荟生长的土壤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四、交流研讨,汇报研究成果

传统的科学课堂,在进行交流研讨时往往采用的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模式。这种“一问一答”的研讨方式本质上仍然是以教师为主体,抑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在课堂上进行答辩式研讨,能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教师则从“主讲者”转变为“主持人”。我让学生通过答辩研讨的形式进行交流,经过前期提出问题、规划方案和动手实验,各小组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研究成果。

生:我们小组研究的主题是“比较三种土壤的黏性”,通过实验我们发现,运河公园的土壤能团成球,说明这种土壤的黏性好;实验基地的土壤能团成球,但容易散,说明这种土壤的黏性适中;长江边的土壤不能团成球,说明这种土壤的黏性差。

生:我们小组研究的主题是“比较三种土壤的渗水性”,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相同时间内,运河公园的土壤渗出水量少,说明这种土壤渗水性差;实验基地的土壤渗出水量适中,说明这种土壤渗水性较好;长江边的土壤渗出水量多,说明这种土壤渗水性好。

师:这三种土壤的黏性和渗水性差异这么大,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生:我们小组研究的是三种土壤的外观特征有什么不同,下面就由我们小组来为大家答疑解惑吧!

生:实验中我们发现,运河公园的土壤颗粒最小,没有明显的气味,摸起来很细腻;实验基地的土壤颗粒较大,没有明显的气味,比较粗糙、颗粒较硬;长江边的土壤颗粒最大,带一点土腥味,很粗糙、颗粒很硬。

生:通过观察,我们认为颗粒大小是影响土壤渗水性和黏性的关键因素,我们用小的不规则图形表示小颗粒土壤,用大的不规则图形表示大颗粒土壤。通过图示我们可以发现,土壤颗粒越大,颗粒之间的空隙也越大,水更容易从空隙之间流走,因此大颗粒土壤渗水性更好一些。我们还发现,土壤颗粒越大,颗粒之间的距离也越远,土壤颗粒很难紧密地贴合在一起,因此大颗粒的土壤黏性会差一些。

(学生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分组上台汇报研究成果,汇报完毕后进行答辩,接受来自全班同学的质疑和提问,在激烈的思维碰撞中引发大家对适宜芦荟生长环境的思考。)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集体汇报交流,大家觉得芦荟更适宜种植在哪种土壤里呢?

生:我觉得更适宜种植在长江边的土壤里,因为长江边的土壤黏性最差,渗水性最好。

师:大家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同意,我们后来通过上网查询得知,芦荟在渗水性好、黏性差的土壤里长得更好。

在小组汇报顺序上,我进行了调整。土壤的黏性、渗水性和外观特征(颗粒大小),三者之间存在着一种逻辑关系,土壤的颗粒大小实际上是影响土壤黏性和渗水性的关键因素。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难以理解土壤的颗粒大小与黏性之间的关系,小学阶段也不便拓展探究水的表面张力对土壤黏性的影响。因此,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我让研究黏性和渗水性的小组先汇报,学生发现这三种土壤的黏性和渗水性差异很大,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强烈的求知欲立刻将学生的思维聚焦,接下来由研究外观特征的小组回答,帮助其他组突破理解难点,发现隐藏的奥秘所在,从而形成思维的有序进阶。

五、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科学源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经过前面的答辩研讨,学生对土壤的种类和植物生长的环境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这种认识是有局限性的,尚未与生活实际建立联系。因此,我设计了以下问题。

问题1:如何对这三种土壤进行分类?通过师生谈话,我适时出示“与科学家对话”资料卡,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帮助他们初步掌握土壤的分类方法:运河公园的土壤,沙粒少,颗粒细,我们称之为黏质土;长江边的土壤,沙粒多,颗粒粗,我们称之为砂质土;实验基地的土壤,沙粒含量与颗粒一般,我们称之为壤质土。

问题2:学生在三个土壤采集地发现了哪些植物?这些植物对生长环境有什么要求?该环节由学生结合前期拍摄的照片上台进行介绍:运河公园以水杉居多,这种植物喜欢生活在潮湿的黏质土中;长江边的土壤主要是砂质土,随处可见天蓝苜蓿的身影;学校实验基地的壤质土肥沃疏松,像紫叶李这样的植物在这里生长得很好。通过交流,学生认识到不同的植物要生长在不同的土壤中,只有适宜的生长环境才能使植物茂盛生长。

问题3:如果我们想把芦荟继续种在学校的实验基地,大家有什么好的建议?结合本课所学,有的学生认为可以将基地土壤全部换成砂质土,有的认为可以在基地土壤里掺沙来改良土壤,通过这个环节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会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问题4:学生的建议是否实用呢?花农遇到此类问题是如何解决的?我适时出示微课,帮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花农往往采用土壤掺沙这种改良土壤的办法,这样更加经济、高效。

阶梯式的现实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建构概念,灵活运用科学知识,使他们在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实现核心素养的发展。

结语

项目式学习强调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开展项目式学习的关键在于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实践环境。实践环境可以是实物的,如学校建立的科学实验基地;也可以是虚拟的,如融合信息化教学,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这样一个相对开放、自由的环境里,教师通过恰当的组织和引导,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表达交往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作者单位: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岗区实验小学中南校区)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