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光学实验盒”教具

作者: 卢倩

“多功能光学实验盒”教具0

原实验不足之处

结合课程标准中的内容要求,梳理相关教材后发现,“光与色彩”单元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实验操作不简便

一方面,本单元教学目标多,实验多而散,材料杂而乱,教师准备材料困难,学生操作不系统。另一方面,实验材料的单一性和局限性(如阳光打靶、制造彩虹等),时间、天气、空间的影响等容易限制学生的实验操作。

2.关键现象不可视

教材中设计了阳光接力打靶、生活中的反射现象、用三棱镜制造彩虹等活动,让学生观察现象,并用推测的方法来理解其背后的原理。五年级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推理能力,但是这样间接感知的实验设计,不能帮助他们看到关键现象,从而理解原理,建构概念。

3.思维发展不深入

散乱的实验教学活动,有限、单一的实验材料会干扰学生的思维发展,无法系统地训练思维。

实验改进

多功能光学实验盒(参图1)前面和左侧面是透明的亚克力板,允许光线进入,背面、底面、上面是黑色、不透光、不透明的亚克力板,能够让内部的现象更加明显,上面有密闭的盖子,可以储存烟雾,配合光源,能够帮助学生直观明确地看到直线传播、反射光路、潜望镜光路、光的折射光路等。右侧面是磨砂的亚克力板,能发挥成像的屏的作用,如配合F光源小孔成像即可显现,配合普通手电筒就能呈现制造出的彩虹。左侧面下方有直径为3 cm的孔,方便充入烟雾、液体等,帮助学生看到不同介质中光的传播现象。

整个实验盒一共设有三处卡槽,前面一处卡槽,可以插入黑色亚克力板,实现遮光效果,制造暗室,便于小孔成像。内部有两处卡槽,可以插入打孔的黑色亚克力板,直径2 cm大孔的亚克力板帮助研究光线传播,直径3 mm小孔的亚克力板帮助研究小孔成像,还可以改变亚克力板的位置,探究成像特点。

教具配有多个光学小零件——平面镜、三棱镜、光强传感器等,可以利用磁铁将它们吸附在实验盒内侧,并灵活改变位置和角度,探测更多光学奥秘。为方便演示教学,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光学主题整理出一个材料包,与实验盒搭配,做成一个项目式的学习资源包,也可以将实验盒的体积缩小,做成学生的分组探究资源包,引导他们课上、课下进行探究。

实验操作

依据这样的设计,多功能光学实验盒可以凸显光路,让原理更清晰,让现象看得见,还可以实现多样功能,让实验更便捷。

充入烟雾,打开激光,看到光沿直线传播现象;插入两块直径2 cm大孔的亚克力板,调整亚克力板,再次证明光沿直线传播(如图1)。

前方卡槽插入黑色亚克力板,制造暗室,利用F光源,在实验盒内插入并调整小孔亚克力板的位置,看到小孔成像现象(如图2)。

用磁铁固定一面平面镜,充入烟雾,打开激光,看到光的反射现象;用磁铁固定两面平面镜,充入烟雾,打开激光,调整位置和角度,看到潜望镜的反射光路(如图3)。

借助普通光源,用磁铁固定在侧面屏上,放入光强传感器,测量不同物体反射后的光照强度数值(如图4)。

用磁铁固定三棱镜,充入烟雾,打开激光,看到光的折射光路(如图5)。

借助普通光源,照射三棱镜,调整角度,制造“彩虹”,看到光的色散现象(如图6)。

实验优点

可视化,内化科学概念。在各个探究实验环节,学生可以看到光的行进路线,更好地理解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色散等科学概念。

多功能,活化探究实践。依托多功能光学实验盒,学生对整个单元的光学实验开展了有逻辑的、系统化的探究,提升了探究实践能力。

开放性,拓展探究空间。利用多功能实验盒实现一盒多用,学生可以在实验盒中充入液体、烟雾等,探究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还可以把感兴趣的其他物体放入实验盒,如凸透镜、凹透镜等,扩展探究。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芳草园小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