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单元实验改进
作者: 俞菲
实验原型及不足
本实验选自四年级“声音”单元。教材在《声音的强与弱》中设计了用不同的力拨动钢尺、橡皮筋,以及用不同的力敲击鼓面,让学生通过振动幅度的大小来判断声音的强弱,实际上他们难以判断振幅的大小。《声音的高与低》中设计了敲击铝片琴、吹口琴,然而仅通过听声音很难判断声音的高低,通过不断改变钢尺伸出桌面长度来判断振动的快慢,也不是很明显。
实验材料
首次材料:频率不同的音叉、匀速旋转的电机、镜子、一个激光笔、三脚架、铁架台、纸盒若干。
虽然利用以上材料实验效果较明显,但是只有一个激光头,在对比两个音叉的时候,需要调整位置,导致实验现象不稳定。
最终材料:两个频率不同的音叉、变速旋转的电机(电机调速器、电机驱动器、YF-8步进电机)、八面转盘、镜子、两个激光头及支架等。
实验制作
准备8面长8 cm、宽6.5 cm的镜子,围成一圈,竖直摆放,这样可以减少底部木板盒的高度,尽可能地让光点反射到镜面的概率高、范围广,固定在八面转盘上。变速旋转电机由步进控制器控制,根据需要调节转速,形成需要的波形;将这些器材都用木板包裹,做成长14.5 cm、宽13 cm的长方形底盘;底盘要重,这样旋转起来更稳定,光波也就更稳定。因为要形成两种不同的波形,所以要准备绿、红两个颜色的激光头,将它们固定在架子上,并接上开关和电源,架子的高度为27.5 cm,略高于音叉。将256 Hz和512 Hz的音叉放在可以将两个激光头反射到八面棱镜上,这样实验现象明显,波形稳定。整个装置如图1所示。
实验说明
1.加固8面镜子
在可视范围之内,转一圈可以看8次,保持视觉上的连续性。
2.调速电机
调整每秒钟转动的次数,是为了调出视觉效果,速度越快,波形打得越开;速度越慢,波形越难以打开,看上去效果不好。要根据摆放位置、距离进行调节,变速电机在每分钟转速60~80,效果不错。
3.设置两个激光头
用激光头加支架、底座及电源,稳定性强,高度固定。将两个不同颜色的激光头分别安装在256 Hz和516 Hz的音叉上。红的频率快,波形密集;绿的频率慢,波形疏散(如图2)。
实验优点
1.直观生动
将物体的振动转化为光波,学生通过观察光波的变化来揭秘影响声音的强弱与高低的因素。变化的光波更直观生动,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2.可视化
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将原本“听见”的声音转化成“看得见”的光波,并反映出声音的本质和变化规律,丰富了学生的试听体验,提升了实验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浙江省衢州市衢江育才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