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走路”走向“找路”

作者: 李德强

从“走路”走向“找路”0

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科学)

湖北省教育学会中小学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湖北省宜昌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书记

刘默耕先生在谈及自然教学的艺术时,曾打了一个比方“过河”:河里有不少大块、小块的石头,老师先跳到一块大石头上,再让学生自己找路到这儿来,尽管学生找的石头、走的路各不相同,但都是朝着老师的方向,目标都是过河,等大家都到眼前了,老师再跳到另一块大石头上,让学生再到这儿来……过河的过程中,学生会弄湿衣服、摔跤或擦破点皮,这些都不要紧,重要的是让他们自己动脑、动手、动脚,学会自己找路过河。

看似简单的过河方式,却道出了科学教学之妙——让学生学会“找路”。从“走路”走向“找路”,不仅是方式的改变,更是科学课程育人的必然选择。

在“找路”的过程中,前行者只知道自己的目标方向,但通往目的地的路要靠自己寻找出来,至于怎么找、会有什么样的路,主要依赖“找路”人对未知的洞察能力、解决问题的智慧和勇气。“走路”和“找路”的情形体现在科学课堂上,其教学路径也不一样,来看“空气占据空间”这一内容的教学实践。

第一种做法,教师将纸团塞入一次性塑料杯底部,将杯子倒扣入水中,纸团没有被打湿。学生思考为什么后,在教师的引导下依次做将杯子倾斜、在杯子底部扎小孔等实验,发现水进入杯子、纸团被打湿的现象,进而初步得出空气占据空间的结论,最后做通过小孔向杯子里打气的实验,看见水被“挤”出的现象,进一步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第二种做法,教师提供一次性塑料杯、水槽、水、纸团等材料,创设任务情境:能否在3分钟之内,将塑料杯倒扣入水,而杯底的纸团不被打湿?如果没有被打湿,可能是什么原因?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自主寻找足够的证据来证明,进而在接受大家质疑的过程中逐步认识空气占据空间。

同样的学习内容,但展现的思路完全不一样,前者是“走路”,后者则是“找路”。从根本上讲,“走路”是教师依据已经知道空气占据空间相关知识,将这些知识分割成具有逻辑关联的知识点,并将它们转化为一定的活动串联起来,最终形成教学的路径。这样的教学是稳妥的,只要学生做了,结论的产生几乎没有什么悬念。需要追问的是,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面对问题时,解决问题的思考力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一旦没有了教师预设好的“路”,学生还会很好地“走路”吗?

在这样的训练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会受到较大阻碍的。因为在面对一个个现象时,那些具有挑战意义的内容往往会被教师巧妙地忽略,以期使教学更符合教师的“既有路径”,获得更为流畅的教学过程。一旦出现超出“预设”的情况时,教师会慌乱,学生会茫然而不知所措,也就谈不上培养探求未知事物的能力了。

一味地按“走路”实施教学,其弊端显而易见,突破这一困境的关键就是要在“找路”上下功夫。从本质上讲,“找路”就类似于像科学家一样搞科学;从学生的角度讲,胡乱找的可能性更大一些,教师关注并引导的成分更多一些。面对一个真实的问题时,学生“找路”可能会胡思乱想甚至漫无边际,与教师所希望的相关性、联系度出入较大,但所谓的“找”正是在众多杂乱、无序的信息中,筛选、甄别、整理的过程。

“找路”是在不会的情况下开始的,是从胡乱找慢慢变成会找,这会促进学生自主思考与成长。这样设计教学,需要教师具有接受、呵护学生“幼稚”的耐心以及正确引导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发展的智慧与能力,考验的是教师的长线教学思维,反映的是对素养立意科学教学变革的深层理解。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