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学探究在真实情境中自然发生
作者: 徐林艳
小学科学教学倡导以生活中的科学为逻辑起点,把真实的生活情境和学科知识紧密联系起来,在激发他们好奇心的同时,提高他们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提高探究活动效率的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1]情境教学注重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验科学知识,主动联系生活实际,自觉将所学运用于实际生活场景,从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从而对知识的掌握更为牢固。[2]
二年级《推和拉》一课是“用力以后”单元第一课,是学生认识“力”的启蒙课。“力”的概念很抽象,教师要联系实际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围绕“推和拉”层层递进,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从而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相关概念,训练他们的科学思维,实现科学素养的提升。
一、挖掘生活素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科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现象中常常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教师运用生活中的素材引出学习内容,使学生从现实生活走进科学世界,引导他们探究并解决生活中的科学问题,激发他们探究科学知识的欲望。
本课教学中,我出示“抽屉”模型,提出问题:“我们应该怎样打开和关上这个抽屉?”这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把他们置身于推、拉抽屉的情境中。推和拉的动作学生都会做,他们根据已有的经验,再次用心体会推、拉抽屉的方式,细致观察推、拉抽屉的动作,分享推、拉抽屉的感受。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看似平常的生活素材,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恰当设置环节,推动探究活动的进程
科学课堂中,教师要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入手,充分考虑他们的实际水平,针对性地制订教学目标,并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促进他们自主、探究、思维、合作的活动。活动中,教师要善于采用恰当的方式,利用生活情境营造课堂氛围,引导学生主动投入科学学习中,使探究活动更加有序、高效。
本课从生活经验出发,围绕生活中常用到推和拉动作的情境,让他们区分什么是推、什么是拉,认识常见的推力和拉力,知道力有大小。
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主要设置三个活动,围绕“推力”和“拉力”层层推进探究活动。第一个活动,观察动物、人、机器相关图片,识别图中推和拉的动作。第二个活动,在认识什么是推力、什么是拉力的基础上,通过“拉力器比赛”和“单手推掌游戏”,让学生意识到推力、拉力是有大小和方向的。第三个活动,在图片呈现的“推箱子”情境中判断箱子往哪边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力的大小与方向之间的关系。
三、基于真实情境,助力科学知识的积累
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教师可以选择学生熟悉的素材,将真实的教学情境与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结合起来,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把他们从真实世界带到科学课堂。围绕真实情境展开探究活动,在体验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积累了科学知识,体会到科学与生活密不可分。
在初步认识“推和拉”环节中,我将“开关抽屉”设计为课前体验活动,调动学生在开门、关门、推箱子等方面的生活经历,让他们意识到推拉现象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随后,适时补充一些生活中推拉现象的图片,帮助学生完善对推和拉的认识,引导他们认识到不仅人会做推和拉的动作,动物和机器也可以做。随着体验活动的推进,学生能够正确区分推和拉的动作,也能找出生活中推和拉的动作,对推和拉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拉力器比赛”和“单手推掌游戏”环节中,学生能够获得真实的推、拉感受,这有助于他们描述、演示推和拉的动作,加深他们对推和拉知识的了解。在演示、交流和分享中,学生逐渐形成关于推和拉的认识:由自身向外用力的动作是推,朝向自身一方用力的动作是拉。
教师利用生活素材设计教学活动,学生能够获得经验层面的积累,对推和拉的科学认识趋于丰富,也实现了从生活中的推和拉行为到科学课堂上的推和拉学习的认知提升。
四、创设游戏情境,丰富探究活动的体验
二年级学生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喜欢在体验中发现并研究问题。教师在科学课堂中创设游戏情境,学生沉浸在游戏中,动用全身感官参与活动,他们获得的活动体验将会更丰富,对“力”的研究也会更深入。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先设置“推手手”和“拉勾勾”两个游戏,渗透“力”的概念,将无形的“力”通过简单的推拉活动呈现出来,学生在运用多种感官体验推和拉动作的同时,感受“力”的存在。学生认识到推力和拉力存在后,再进行“推力、拉力大比拼”游戏,他们在游戏中体会到推力和拉力不仅有方向,也有大小之分。学生在获得游戏体验的同时,对“力”这个抽象概念也产生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五、探究解决问题,提高探究实践的能力
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案是科学探究的中心环节和重要阶段。[3]教师将学生置于各种问题情境中,引导他们思考、分析问题,再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有自主学习,也有团队合作。学生之间进行的交流、讨论、质疑、辩论等活动,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在“推手手”和“拉勾勾”游戏中,学生要思考“在游戏的过程中有什么感受”“推和拉的时候分别是什么感觉”“你获胜的关键是什么”等问题,他们围绕这些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对“力”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学生沿着“什么是推和拉—推力和拉力是怎样的—推力和拉力怎样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这样的线索进行探究。伴随层层递进的学习,学生进行有顺序、有层次、有成效的思考,获得对知识的理解、整合与内化,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提高了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六、评价反思过程,实现科学素养的提升
教学中,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对学习的过程进行反思,发展他们的自我监控能力。全方位、多样化的评价,不仅能够使学生发现自身所取得的成果,还可以发现他们在学习方面的不足,实现“学以致用、以用促学”的目的,进一步实现科学素养的提升。
本课中,我引导学生不断反思,回顾游戏中自身及同伴的表现。学生明确自己的任务,发现自己和同伴的长处和不足。在面对有难度的问题时,学生主动寻求同伴的帮助,相互合作,形成合力。这有利于他们加强合作,逐步养成细致观察的良好习惯,并初步了解“力”对人类生活的积极作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南丰小学)
参考文献
[1]张香云.试论小学科学教学中生活化资源的挖掘与利用[J].新课程,2021(26).
[2]周硕林,许思莹.生活情境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风,2021(18).
[3]谢海焕.创设真实情境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J].中学物理,20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