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省力》教学片段与评析
作者: 边亚希 郭春霞 敦文术
五年级“简单机械”单元属于技术与工程领域的内容,本单元是按照“总—分—总”的逻辑关系设计的,即学生先从整体上感知简单机械,再深入了解每种简单机械的性质,最后综合所学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怎样才省力》是本单元的起始课,旨在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生活中4种简单机械的类型、特点、应用等,提升认识简单机械的兴趣。
从科学观念看,学生有在生活中使用简单机械可省力的体验,但对简单机械的特点和概念认识不够清晰。从科学思维看,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快速发展时期,这就决定了对他们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学生对常见工具的名称、使用方法都比较熟悉,但将使用这些工具搬动物体的过程生成模型进行表征,从而建立起证据与观点之间的关系相对较难,这也是教学需要突破的难点。从探究实践看,学生已初步具有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探究问题、制订探究计划的能力,教师要设计相对开放的教学环节,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完成实践活动,以此发展他们的高阶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从态度责任看,学生比较乐于与他人就分歧进行交流和辩论,教师需要搭建与之相适应的平台。
片段一:提出问题
师:学校重新粉刷墙面,需要把钉装饰画的图钉拔下来,怎样才能更快、更好地拔下来呢?
生:可以用手拔。
生:可以用羊角锤。
生:可以用一字改锥撬。
师:到底哪种方法比较轻松呢?就让我们在木板上试一下拔钉子吧。由于涉及羊角锤的使用,那先来看看它的使用方法。
(学生观看羊角锤使用方法的视频。)
师:接下来同学们可以动手试一试。在活动过程中一定要佩戴手套,避免用力过猛而受伤,将拔出的图钉放到一次性纸杯中,用完的器械及时放回工具箱。
(学生拔图钉活动结束后,交流用不同方法拔图钉的感受。)
生:我开始尝试用手拔,很硌手,也很吃力,接着使用羊角锤,发现非常省力。操作过程中还有个小窍门,羊角锤不能对着自己,这样会有些费力。
生:用一字改锥撬也比较省力,但不如羊角锤方便、安全。
师:我们把凡是能够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的装置统称为机械。羊角锤、一字改锥的结构非常简单,所以又称为简单机械。
评析:生活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教师创设贴合他们生活的情境,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内在动机,使他们保持探究兴趣,初步对简单机械形成总体认知,感受到使用简单机械能够省力。
片段二:实践操作
1.制订计划
师:简单机械的种类有很多,在生活中我们要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简单机械。如果要完成以下任务,需要用到哪些简单机械呢?请各小组展开讨论,并说一说你们选择的原因是什么。
(出示课件:第一组图片的任务情境有:将行李箱抬上台阶、拧紧螺母、撬动大石头、将红旗升上旗杆顶;第二组图片展示的有活口扳手、木棍、滑轮、斜坡。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汇报结果。)
生:推行李箱上阶梯需要用到斜坡。
生:将螺母拧紧,需要使用扳手,注意扳手与螺母要匹配。
生:撬动大石头要用到木棍,我知道运用的是杠杆原理,根据经验我认为支点放得靠前些会省力。
生:将红旗升至旗杆顶要选择滑轮,在顶端放置滑轮,在下方拽绳子就可以将红旗升上去。
2.动手操作
师:教室里设置了4个情境区域,分别是帮助老师将行李箱搬上台阶、拧紧木板上的螺母、撬动大石头、将红旗升至旗杆顶。同学们选择合适的简单机械,完成相应的任务。大家操作过程中一定要佩戴手套,注意安全,每项任务完成后要将工具还原。
(学生分小组实践操作。)
师:哪个小组说一说是如何操作的?
生:第一次用手将行李箱拎上平台,非常费劲。后来我们沿着斜面把行李箱拖了上去,省力很多。
生:使用扳手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型号,我们在操作时发现要用另一只手固定住螺丝钉的底部,不让它乱动,然后顺着一个方向旋转扳手,这样螺母就能被拧紧了。
生:撬动大石头用到了杠杆原理。使用杠杆会更省力一些,而且支点的位置越靠前,就越省力。
生:我们先前想直接将红旗挂上去,可是旗杆太高,够不到顶端,后来我们借助滑轮,直接在下方固定红旗,通过向下拉绳子,就将红旗升到旗杆顶了。
师:针对以上的操作过程,其他组还有什么补充或者不同意见吗?
生:滑轮在使用上可以根据运送物体的大小调整轮子和绳子的大小、长短以及材质。
生:我想补充杠杆部分,撬动大石头的支点如果移向后方,会成为费力杠杆,支点在中间,就会成为等力杠杆。现在游乐场里常见的跷跷板就是等力杠杆,古代的投石机是费力杠杆,使用费力杠杆投石头飞出的距离会更远。
生:在撬动大石头时,我觉得应该用扁的木棍,或者前面头是扁的,这样效果会更好。
生:如果斜面的坡度再小一些,平缓一些,可能会更省力气。
评析:获取充足的经验事实是建构模型的基础,此环节学生通过完成4个任务,并描述使用简单机械的过程,从而获取建构模型所需要的经验事实。总结每种做法并及时补充完善,为学生抽象4种简单机械模型的本质奠定了经验基础,也培养了他们的发散思维。
片段三:得出结论
师:你能画出其中一个简单机械的示意图吗?
生:(一边画图,一边讲解)我们以将行李箱拉上台阶这幅图为例,我们用斜线表示斜面,它与地面形成一个夹角,拉行李箱时受到的力平行于斜面,这就是斜面的简单示意图形。
师:请同学们按照这个同学的示范,尝试把剩下的3个任务中用到的简单机械模型画出来。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绘制简单机械示意图,如图1。)
师:哪个小组来分享你们画的示意图呢?
生:我们组画的是滑轮。这个装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利用轮子,将绳子绕过它,通过向下的力将物体升起,这样,人在下方拉拽绕在轮子上的绳子就可以将物体升至高处,非常方便。所以,我们根据实物理解这样绘制:圆圈代表轮子,两边的线是绕在轮子上的绳子,力的方向向下,物体随之上升。有了滑轮装置,人在下面拉拽绳子,就可以直接将物体运到高处,省时、省力。
生:我们组画的是杠杆。撬动重物首先需要一个棍子,我们用横线代表棍子,棍子下方的三角形代表的是支点。因为支点靠前会更省力,所以我们把支点的位置靠近重物,这里用圆代表石头,通过棍子后端施加向下的力,使石头向上翘起。
生:我们组画的是轮轴。中心的螺丝钉是一个轴,扳手围着轴顺时针旋转,所以我们在绘图时,用竖线代表中心轴,力的方向是围绕轴顺时针旋转,箭头代表旋转的方向。我们发现如果手放在扳手的近端根本转不动,只有握住扳手的远端才能实现省力。
师:同学们总结一下,这些简单机械有没有相同点?
生:都能够更快地完成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师:它们的科学名字分别叫什么?
生:它们分别叫斜面、滑轮、杠杆、轮轴。
评析:用图示的方式建构理想模型是模型建构的一种重要方式。学生通过分析、比较、综合等思维,抓住了简单机械模型的本质,从而抽象出四种理想模型。学生从能说出简单机械,到了解4种简单机械的特点,经历了建构模型的过程。
片段四:应用与拓展
师:课件中的物体或装置都应用了哪些简单机械呢?请同学们从工具箱内取出相应的图片,以小组为单位分别粘贴到相应任务区的展牌上。
(学生交流并在展板上粘贴相应的图片。)
生:我们分别将方向盘、门锁贴到了轮轴组;剪刀、压蒜器、跷跷板贴到了杠杆组;盘山公路贴到了斜面组;吊车贴到了滑轮组。
生:我看其他同学都将吊车贴到了滑轮组,吊车的起重臂同样也运用到了杠杆的原理,所以我们组也将它贴到了杠杆组。
师:你考虑得很全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简单机械,了解了它的种类、特点、作用以及生活中的应用。关于简单机械,你们还想了解些什么?
生:在运输大体积物品时,将水洒在地上冻成冰,那么冰算不算简单机械?
生:简单机械还有哪些种类?
生:三国时期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算不算简单机械呢?
生:生活中哪些物品还用到了简单机械?
评析:此活动是本节课的拓展,学生通过对简单机械的认知了解,回归到生活中的运用,深刻体会到科学与生活的联系,了解到科学的真正价值,增强了学习科学的兴趣。
总评
本课立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以科学思维能力、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促进他们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本课的重难点在于模型建构的分析过程,学生以生活经验和操作过程为基础,从不同角度分析、思考问题,提出新颖而有价值的观点,对客观事物以绘画的方式进行抽象理解和概括,提出合理观点,较好地建构了科学概念。
本课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创设情境,引发他们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内在动机、创新思维,让他们主动参与、动手动脑、积极体验。同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总结、反思、应用与拓展,促进他们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发展。
(作者单位:边亚希,河北省石家庄市实验小学;郭春霞,河北省石家庄市长安区教育局教研室;敦文术,河北省石家庄市教育科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