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单元项目式学习设计

作者: 尹傲

小学科学单元项目式学习设计0

科学课程标准强调要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宗旨,整合项目等各种教学方式,推进学生综合知识学习。在三年级“动物的一生”单元教学中,我们尝试在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将教材中碎片化的教学内容按照项目式学习理念进行单元统整设计,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主动思考、解决问题、取得成果,落实科学素养的综合培育目标。

一、教材分析

在进行单元项目式学习设计时,教材内容的分析是一个关键步骤,它能够帮助教师明确单元学习目标、选择或统整合适的学习内容、设计出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需求紧密结合的驱动性问题。[1]分析教材内容时,教师在明确小学科学的核心素养(科学思维、科学观念、探究实践、态度责任)的基础上,需要分析课程标准,重点对教材中单元的核心概念、课时内容、已学过的及后续将要学习的相关内容进行结构性呈现。[2]在此过程中,教师基于项目式学习理念和实际需要,对教材中原有单元的课时内容进行结构化统整,使统整后的大单元内容能够在课程学习上进行前后整体性联结。

“动物的一生”单元涉及5个核心概念,分别是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生物体的稳态与调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命的延续与进化、人类活动与环境。通过梳理单元课时的编排逻辑发现,本单元共8课,包括两条线索,其中第1、3、4、5、6课以蚕为主要研究对象,呈现了蚕的生命周期现象;第2、7、8课是对蚕卵、蚕的繁殖、蚕的一生认识的延伸,引导学生形成对更多动物的卵、繁殖和动物一生的认识,逐步了解动物的生命周期。为了让教学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同时符合项目式学习的逻辑,教师对原教材的单元内容进行了大单元统整。在进行基于项目式学习理念的大单元设计时,考虑到原教材中从认识蚕的一生、昆虫的一生到鸟的一生、哺乳动物的一生以及人类一生的认识跨度大,学生虽能简单归纳出不同物种一生的共性,而对不同物种繁殖及一生的特性认知还需在后续的学习中提升,因此,本项目弱化了“动物的一生”以及“动物的繁殖”的部分课程内容,增加了“栽桑、养桑、采桑”以及“学习蚕桑文化”的课程内容(如图1)。统整后的单元内容不但涵盖原教材中的所有内容,而且符合项目式学习“问题解决”的编排逻辑:将植物种植与动物饲养相结合,有利于学生从整体思考桑叶与蚕、人之间的关系,了解生态系统的循环与生产模式带来的显著优点,也为后续项目驱动性问题的设计、子任务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情的分析是确保单元项目式学习活动能够满足学生个体的差异、兴趣和需求的重要一步,涉及对学生的前概念、能力水平、生活经验等方面的综合考量。教师需要清楚项目式学习对于学生的挑战程度,呈现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存在的联结点以及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难点等,为后续驱动性问题和学习支架的设计作铺垫,[3]同时也帮助教师调整教学计划,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在项目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切入点。“动物的一生”单元的学情分析与策略见表1。

三、学习目标

单元项目式学习各个分课时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且都指向共同的单元主题,并为单元学习目标的达成服务。[4]单元学习目标的确定,不仅直接关系到学习活动的有效性,还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学习目标应明确、具体且可评价,旨在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深入探究,同时发展他们跨学科的思维和实践能力。教师在设计时也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以确保单元目标的可行性和教学的有效性,最终引导他们达成对核心概念和技能的掌握,并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本单元项目式学习依据课程标准中的核心素养和核心概念要求,在分析学生学情、设计驱动性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栽桑养蚕的项目主题,确定单元教学目标(见表2)。教师通过将学习目标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及社会实践相联系,增强学习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四、项目实施

本单元项目式学习伊始,教师以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为单元情境:“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蚕的一生包括破卵而出,食桑而长,五龄岁月,吐丝成茧,而后化为飞翔的精灵。”教师依据情境提出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驱动问题:我们该如何从科学的角度看待“春蚕到死丝方尽”?教师依据统整后的单元课时内容,将此驱动问题继续拆解成三个子问题,形成与教学逻辑相适应的、有结构的问题链(如图2),以此提示学生需要多方面搜集蚕成长过程的证据及辩证地看待蚕的价值,也为他们正确理解驱动性问题并自主讨论确立子任务作铺垫。

在单元项目式学习的起始阶段,教师通过问题情境的导入,引导学生理解驱动性问题并自主讨论分解问题链、确立课时项目子任务。子任务的构建应充分考虑驱动问题引领下单元大项目完成的整体性、渐进性和关联性,并以科学的课时计划体现对单元教学目标的分解和核心素养的进阶。[5]

在单元项目式学习的实施阶段,教师需要将项目的目标分解到各子项目活动中,设计单元学习活动链,助力项目活动的完成(见表3)。根据设计的学习活动链,学生通过项目小组合作学习,逐一完成项目子任务,期间形成项目阶段性成果,学生在相互合作中,最终取得单元项目成果。[6]

为了促进学生对蚕桑文化的认识,教师还结合学校的社团并联合美术、语文、心理教师开展教学,为学生的跨学科学习提供了便利。例如:美术教师引导学生从造型、色彩方面进一步美化“蚕的一生”模型,使作品更具艺术性;语文教师带领学生从蚕桑文化的起源探索,引导他们了解丝绸文明,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心理教师从生命的角度引发学生对蚕奉献生命的无私精神的深入思考,通过绘制“我的生命线”,记录自己重要生命节点想达成的目标或者心愿。

五、成果展评

1.成果展示

公开展示项目成果是对小组学习成果的可视化呈现,能促进学生认真对待、管理项目过程,提升项目成果质量。[6]本单元项目式学习通过“举办项目成果发布会”的形式,引导学生展示项目成果。项目成果包括观察蚕的自然笔记、“蚕的一生”模型、《我希望的一生》小作文等。在项目成果发布过程中,学生充分展示了在项目学习中如何一起制订活动计划、解决各种问题、沟通并合作完成整个项目学习的过程。这不仅强化了他们对单元知识目标核心知识的理解,还进一步提高了他们合作沟通、问题解决的能力。

2.成果评价

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制订形成性和总结性评价标准,包括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单元课时项目量表基于课时学习目标和项目成果,设立不同的评价维度。根据完成项目的难易程度,制订等级,进行评价,体现“教—学—评”的一致性。同时,教师建立及时有效的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

[项目: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2022年度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重点项目“基于国家课程的项目式学习实践研究——以深圳市为例”,编号:2022ZQJK025]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小学)

参考文献

[1]夏雪梅.国家课程的项目化学习:高质量的分类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23(03).

[2]贾建国.基于国家课程的项目式学习:价值、范式与类型[J].课程教学研究,2023(06).

[3]郑鸥.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初中英语单元整体教学探究[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22(12).

[4]黄梅玲.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科学大单元教学探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23(11).

[5]万姝,鲍闽芳.基于单元整体的初中英语项目化学习设计[J].教学与管理,2023(22).

[6]许水勇.浅谈单元整合的项目化学习设计——以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为例[J].湖北教育(科学课),2023(10).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