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类比推理教学策略
作者: 徐茜思维型教学理论下的课堂教学,强调动机激发、认知冲突、自主构建、自我监控、应用迁移等原理,其教学的核心是思维。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类比属于科学思维范畴,是推理论证中科学推理的一种方法,要求基于事物之间的功能相似性进行类比,善于用类比的方法认识事物的特征。
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或相似,推断出它们在另外的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的一种原理,从一个特殊的判断得到一个特殊的判断,属于或然性推理,其结论具有可错性,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实验证实。类比推理、归纳推理、演绎推理是重要的逻辑思维方法,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一、天体自然现象的类比推理教学
小学科学课程中涉及的天体有地球、月球、太阳等,学习天体的科学概念的途径有查阅资料、制作手抄报、观看纪录片、建构模型、模拟实验等。其中,模拟实验的逻辑基础是类比推理。由于地球、月球、太阳等天体不易观察,考虑到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需要借助实验探究理解自然现象与规律,因此教师通常采用模拟实验将抽象的天体科学概念具象化。
例如,教学“月球”相关内容时,教师提问:月球的环形山是怎么形成的?并告诉学生,目前公认的两种假说,分别是陨石撞击假说、火山喷发假说。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为“月球上的环形山是由陨石撞击形成的”这一假说提供证据,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1.情境导入
教师创设情境:“太空传来的月球地貌视频,呈现了月陆、月海、环形山等。环形山的形态各种各样,有大环套小环的,有中间出现中央峰的,有中间凹陷很深的。请同学们思考:月球的环形山是怎么形成的?”教师通过情境导入,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探究的动机,确定类比推理的本象为月球的环形山。
2.聚焦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地球上环形山的形成原因可能是火山喷发,如长白山天池,其形状就像月球环形山的形状;可能是陨石撞击形成的,如加拿大曼尼古根陨石坑,其形状也与月球环形山的形状相似,该陨石坑是小行星撞击地球形成的大洞。那么,月球的环形山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教师让各组选择其中一种情况进行研究,起初拟定类象为地球上的陨石坑,考虑课堂实验的可行性,最终将类象定为地球上的沙坑。
3.类比推理
其中,选择陨石撞击假说的小组,要先寻求本象与类象的相似属性,即环形山与沙坑外圈特征的相似点。开展模拟实验就是类比推理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用石头、沙坑外圈分别模拟陨石、环形山;石头砸向沙坑的行为类比陨石撞击月球表面,陨石撞击假说是类比结果。
开展模拟实验,教师鼓励学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力度分别将各种小石头砸向沙堆,从而形成不同形态的沙坑,将其外圈类比为陨石撞击月球表面形成的环形山。学生科学记录实验现象,准确记录沙坑的形状以及小石头的位置,可视化类比推理的思维过程。
用石头砸向沙堆导致的不同结果,类比月球上形成的不同形态的环形山,学生多次自主获取证据,以支持陨石撞击假说。用大石头砸向沙堆形成大的沙坑,将其外圈类比月球上大的环形山,第一次获取证据;用小石头继续砸向大沙坑,使得大沙坑里有小沙坑,将其外圈类比为月球上大环套小环的环形山,第二次获取证据;将小石头用力砸向沙堆形成很深的沙坑,类比月球上凹陷深的环形山,第三次获取证据;用小石头砸向沙坑,小石头陷在沙坑里,使得沙坑中有石头凸起,将其外圈类比为月球上有中央峰的环形山,第四次获取证据。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对照月球上环形山的真实图片,发现环形山的形态确实有以上几种情况,这为陨石撞击假说提供了证据支撑。最后,小组内完成模拟实验证据的记录,组内交流、组间互评,达成证据支撑的共识。
4.应用迁移
教师引导学生将本课学习的思维方法以及证据应用到新的情境中:辽宁岫岩县苏子沟镇古龙村的地貌是一个环形的大坑,它是怎么形成的?学生根据类比推理的方法确定本象为古龙村的环形大坑地貌,类象为沙坑,结合上述月球环形山的模拟实验中不同形态沙坑的形成,对比古龙村的环形大坑,确定合适的类象,即大且深的环形沙坑。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模拟实验,用石头砸向沙堆形成环形沙坑,类比陨石撞击地球形成古龙村的环形大坑地貌。
本课通过模拟实验将类比推理的思维过程可视化,以环形山、沙坑外圈的相似属性为前提,用石头砸向沙坑的行为类比陨石撞击月球表面。虽然陨石撞击假说还需更多的证据支撑,但是这个过程能有效培养学生类比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人体内部结构的类比推理教学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人体的内部结构不易被直接观察,因此人体的器官如何工作对学生而言是抽象的、不易理解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用模拟实验的方法具象人体呼吸的过程、食道的工作、胃的工作等。基于类比推理教学模式,根据材料(类象)与人体器官(本象)的共通性,开展模拟实验,类比推理得出本象的工作过程。
例如,教师在教学“人体的呼吸器官”内容时,具体的类比推理教学过程如下。
1.辨别类比结构,确定物体共性
在吸气、呼气的过程中,学生能通过把手放在肋骨上感受胸的变化,而肺、膈肌的变化无法被感知。学生先认识呼吸器官的结构,确定类比的本象,再辨别实验材料与呼吸器官的共通性,确定类比的类象。
2.借助类比思想,设计模拟实验
基于实验材料与呼吸器官的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在类比的基础上进行模拟:用三通管模拟气管与支气管,气球模拟肺,橡皮膜模拟膈肌,无底塑料容器模拟胸廓。学生根据呼吸经验,将向上推橡皮膜,无底塑料容器体和变小类比呼气时胸廓收缩,反之亦然。学生设计模拟实验,组装实验材料,分别向上推、向下拉橡皮膜,观察与比较向上、向下拉橡皮膜时气球的变化情况,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真实记录气球、橡皮膜、无底塑料容器容积的相应变化。
3.运用类比推理,建构系统模型
学生根据模拟实验的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向上推橡皮膜,容器容积变小,两个气球变小;向下拉橡皮膜,容器容积变大,两个气球变大。结合之前的类比思维过程,用向上推橡皮膜类比呼气和膈肌舒张,容器容积变小类比胸廓收缩,气球变小类比肺缩小,反之亦然。从而推理出:呼气时膈肌舒张、胸廓收缩、肺缩小;吸气时膈肌收缩、胸廓扩张、肺扩张。由此,学生分别抽象出膈肌、胸廓、肺的变化,概括三者之间相互变化的关系,自主建构呼吸的系统模型。
以类比推理的思维方法贯穿整个模拟实验,此处的模拟实验相当于人体呼吸的模型,先抽象人体呼吸的特征,然后辨别呼吸器官与实验材料的共性,最后具象到模型建构中。在模拟实验中,学生观察气球、橡皮膜、无底塑料容器容积的变化,从而类比推理肺、膈肌、胸廓之间的变化,提升了类比推理能力。
三、结构与功能内容的类比推理教学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为了把无形的、抽象的、陌生的事物说得清楚明白,通常用有形的、具体的、熟悉的事物进行类比。类比推理是一种重要的科学解释方法。如研究电流时,用水流类比电流,具象电流的流动规律,突破概念理解的难点。
例如,教学“点亮小灯泡”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电池、导线、灯泡连接成完整的闭合回路,探索灯泡被点亮的秘密,想象电路中有电流动,具体的类比推理教学过程如下。
1.形成认知冲突
为了点亮小灯泡,教师提供实验材料:小灯泡1个、电池1节、导线1根。首先,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小灯泡由灯丝、金属架、螺纹、底部、灯泡组成。然后,小组合作实验,尝试用电池、导线连接小灯泡,记录小灯泡点亮时的电路连接图。最后,学生互相交流,产生认知冲突: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连接方式让小灯泡亮起来呢?
2.开展类比推理
教师以水流类比电流,用水流有方向类比推理电流也有方向,引导学生分析小灯泡被点亮时的几种情况,并借助导线、小灯泡底部、侧面螺纹分别连接电池的正极与负极,初步概括能使小灯泡点亮的有效结构为小灯泡底部与螺纹,玻璃泡不能使小灯泡亮起来。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将水流类比为电流,画出上述电路中电流经过的路径,初步总结小灯泡底部、电池、导线、螺纹形成了闭合回路。接着,教师让学生猜测电流是如何经过小灯泡的,以其中一种电路图为例,猜测电流从电池正极出发到达小灯泡底部,再经过小灯泡内部的金属架与灯丝到达螺纹,经过导线最终到达电池负极。继而作出假设:电流经过小灯泡底部、金属架、灯丝、螺纹。
3.建构概念模型
为验证上述类比推理的假设,教师引导学生拆解小灯泡,观察小灯泡内金属架尾部的两端,发现一端连着灯泡底部,一端连着侧面螺纹,形成两处连接点;小灯泡的底部、螺纹均为金属,有导电性,因此电流是从小灯泡的金属部件经过,由一处连接点途径金属架、灯丝至另一处连接点,从而证实了假设。
在点亮小灯泡的过程中,学生科学记录小灯泡被点亮的电路实物图,由于形成了不同的连接方式,从而产生认知冲突,启迪思维;以水流类比电流,初步建模;再对电流经过小灯泡的内部结构作出假设,第二次建构小灯泡通电结构的模型;最后拆解小灯泡,第三次建构小灯泡通电结构的模型。学生通过三次模型建构,有效建构小灯泡通电的概念模型,解释了电流通过小灯泡使其亮起来的科学原理。
结语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思维型教学理论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是一种有效而简洁的训练方法,运用好类比推理教学策略,能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培养,使科学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落实,切实服务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
(作者单位:北京市朝阳外国语学校)
参考文献
[1]林崇德,胡卫平.思维型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
[2]叶宝生.小学生科学学习心理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2.
[3]胡卫平.科学思维的理论与培养[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