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模型建构能力螺旋上升的策略

作者: 吴旭聪

推进模型建构能力螺旋上升的策略0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模型建构能力作为科学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以经验事实为基础,对客观事物进行抽象和概括,进而建构模型;强调运用模型分析、解释现象和数据,描述系统的结构、关系及变化过程。模型建构能力的培养是螺旋上升的,对学生的科学学习非常重要。基于学习进阶,不同年级有不同的具体培养要求,教师可以基于学习进阶的思想,从模型分析、模型建构、模型运用三个维度,对低、中、高年级提出不同的培养要求,推进学生模型建构能力的螺旋上升。

一、模型分析

模型分析主要是指分析模型与原型之间的关系,是培养学生模型建构能力的第一步。从区分异同到比对要素,再到分析要素,体现了学生在不同年级模型分析能力不断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

1.低年级:区分异同,明确特征

低年级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大致比较模型和原型的异同点,明确特征。教师可通过驱动问题引导学生寻找证据,呈现他们模型分析的自我认知过程。

例如,教科版教材(下文均指该教材)一年级“动物”单元第1课《我们知道的动物》,教师展示玩具熊,提问:“玩具熊是动物吗?”并引导学生说出玩具熊不是动物的理由。有的学生从是否有运动能力、是否吃食物、能否繁殖等方面思考,认为玩具熊不是活的,通过多维度比较模型和原型之间的异同点,他们发现动物的一些共同特征,初步发展模型建构能力。

2.中年级:比对要素,寻找方法

教师可通过驱动问题促使学生观察,比对模型与原型之间的核心要素,寻找实验的方法,以此来提升他们的模型构建能力。与低年级学生相比,中年级学生的比较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从大致能区分模型和原型,到能够对模型和原型的核心要素一一对比,从而更好地分析模型。

例如,四年级“声音”单元第4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师出示耳朵的结构图,让学生推测鼓膜的作用。

教学片段

师:用什么材料来模拟能更接近真实的鼓膜呢?

生:我觉得可以借助气球皮、保鲜膜等,因为它们和鼓膜的特点很像,很薄、有弹性。

生:我觉得还要用上小纸屑等轻、小的物体帮助我们观察鼓膜的振动。

生:我觉得用气球皮好,因为我观察了耳朵的结构,猜测了它的作用,发现鼓膜应该是很薄的,容易振动的。

学生在设计模拟实验时,先对鼓膜的特点进行归纳,然后基于材料特点的相似性,用气球皮来模拟鼓膜,并用轻小物体来放大鼓膜的振动,为理解鼓膜的作用奠定基础。

3.高年级:分析因素,归纳概念

随着学生能力的提升,高年级教材上不仅有实物模型,还会有小部分思维模型。教师可通过驱动问题,让学生逐一分析实物模型或思维模型与原型之间的核心要素,一步一步地理解模型,归纳概念。

例如,五年级“生物与环境”单元第7课《设计和制作生态瓶》,教师让学生设计和制作生态瓶,让他们进一步认识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教学片段

师:绿豆苗田里和生态瓶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生:绿豆苗田里的非生物因素有阳光、空气、水、温度、泥土。生态瓶里的非生物因素有阳光、空气、水、温度、沙子。

生:绿豆苗田里的生物因素有绿豆苗、蚜虫、蚯蚓等,生态瓶里的生物因素有水草、小鱼、螺等。

生:我发现无论是绿豆苗田里还是生态瓶里,植物都为动物提供氧气、食物、栖息的环境,动物都为植物提供二氧化碳等。

生:我发现动植物的生长会改变空气、水等非生物因素,而非生物因素会影响动植物的生存。

师:你们觉得共同点是什么?

生: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学生从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和两者之间的联系这3个因素出发,开展有依据的分析,发现绿豆苗所在的生态系统与虚拟的生态系统的共同因素。通过对虚拟生态系统和真实生态系统之间的核心因素进行分析,学生发现各自的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有不一致的地方,但是它们又是有联系的,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之间相互依存,从而一步一步归纳抽象出生态系统的概念,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模型。

二、模型建构

学生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对原型进行抽象和概括,在模型建构过程中,呈现事物的主要特征和属性。模型的修正是关键,学生需要根据已有经验,抓住模型与原型之间的本质特征,经历分析、类比、演绎、建构的认知过程,把模型建构过程中的思维外显出来。

1.低年级:仿制简单平面模型

由于低年级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弱,他们经过细致观察后,一般以画图的方式描述原型的显著特征,加上适当的文字进行补充,以此来进行辨析。

例如,一年级“动物”单元第5课《观察鱼》,学生用简图描绘鱼的主要身体特征(鳞片、鳍、鳃等),通过多次的观察,不断地修正模型,从而使建构的平面模型越来越接近原型。

学生第一次主要画出了鱼的纺锤形躯干,有嘴巴、鼻子、眼睛、鳍和鳞片,但是缺少鳃盖。第二次器官画完整了,但是鳍的数量不对。第三次学生不仅把鳍的数量画正确了,并且从侧面看还可以区分出胸鳍、腹鳍、臀鳍、背鳍和尾鳍。在观察的基础上,学生继续完善平面模型,如标注鱼各部分器官的名称等。

在观察和画图后的交流中,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展示时间,与鲫鱼的原型进行比较,从躯干是不是纺锤形、器官有没有画齐、鳍的数量是否正确等方面进行分析,重点关注画的平面模型是否突出了鱼的主要特征,从而逐步修正模型。在交流的过程中凸显学生的观察思考过程,发展了他们的模型建构能力。

2.中年级:制作简单实物模型

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根据任务需求制作简单的实物模型,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和动手能力,能够促进他们思维能力的提升,同时他们在制作的过程中可以把想法呈现出来,有助于建构科学概念,发展模型建构能力。

例如,四年级“呼吸与消化”单元第1课《感受我们的呼吸》,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气球、塑料瓶、吸管等材料模拟人体的呼吸,了解呼吸器官在呼吸过程中的协同合作。对于学生来说,用于呼吸的器官就像一个暗箱,他们基于实物模型,呈现原有想法,使思维可视化。

教学片段

师:这是人体的呼吸模拟器,你觉得各部分结构分别模拟了人体的哪些部位呢?

生:吸管模拟气管,气球模拟肺,塑料瓶模拟胸廓,底部的气球皮模拟膈肌。

(第一次模拟:尝试,呈现原有想法。)

师:怎么用这个装置来模拟吸气和呼气呢?

(学生分小组尝试。)

生:我们组是这样来模拟的,用嘴吹气,气球变大,模拟吸气;用嘴吸气,气球变小,模拟呼气。

生:我们组的方法不一样,用手向下拉底部的气球皮,气球变大,模拟吸气;用手向上推底部的气球皮,气球变小,模拟呼气。

师:两个方法都正确吗?

生:我觉得都正确,因为都能看到胸部收缩和舒张。

生:我觉得呼吸时没有外力帮助我们,所以我认为方法1错误。

生:我也觉得方法2正确,因为人体是自主呼吸的,膈肌就是会这样运动,促进胸部舒张和收缩。

师:呼吸的“开关”是哪里呀?

生:膈肌的上下运动。

(第二次模拟:再次尝试用方法2来模拟呼吸。)

师:经过第二次模拟,现在你们有什么新发现?

生:我发现膈肌向下运动,模拟吸气;膈肌向上运动,模拟呼气。

生:膈肌向下运动的时候,肺扩张,吸气;膈肌向上运动的时候,肺收缩,呼气。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两次模拟人体的呼吸。学生一开始无意识地模拟呼吸,经过交流发现呼吸不可能依靠外力而是自主呼吸的,形成了科学认识。第二次就是有目的地模拟,发现膈肌向下运动,胸腔扩张,腹部收缩,此时吸气;膈肌向上运动,胸腔收缩,腹部放松,此时呼气。通过选择材料、实践操作、交流分析等一系列过程,学生的模型建构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3.高年级:制作复杂实物模型

高年级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强,思维也从具体思维向逻辑思维发展,能够根据任务需求,制作复杂的实物模型,甚至融入独特想法,此时他们也能建构简单的思维模型。教师可以借助真实的项目任务,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五年级“热”单元第7课《做个保温杯》,既考查学生知识的运用和动手制作的能力,也检验他们控制变量的能力,以及对实验数据整理分析的能力。

保温杯是一个复杂的实物模型,保温的效果与材料的特点、结构、颜色、空隙、角度等都有关。教师采用项目学习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项目实践中提升模型建构能力。教师出示不同的材料供他们选择并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模型,同时将评价量规前置。在设计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实现保温效果,也要考虑材料成本。制作完成后,学生测试保温效果,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培养了分析、类比思维,如:分析填充类材料棉花和木屑以及包裹类材料毛巾、泡棉、锡纸等的效果,对比有无盖子的效果等,从而分析各组保温效果不一样的原因。保温效果相同的小组则分析材料的成本。这样,学生根据材料的不同性能,对材料进行重组,并设计迭代复杂实物模型,发展科学思维。

三、模型运用

建构模型不是学习的终点,更在于运用建构的模型来解释现象和数据以及事物间的关系。教师要加强模型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分层次推进模型运用,突出交流等过程的丰富性,促进成果的应用迁移。

1.低年级:类比事物,触类旁通

低年级学生要能利用简单的平面模型,类比与之相关的原型,找到两者的共同点,实现模型在生活中的运用。

例如,一年级“比较与测量”单元第7课《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学生要将第6课制作的测量纸带(模型),与尺子(原型)进行对比,观察两者的异同,把用测量纸带的测量能力迁移到正确用尺子测量物体上来。

活动一:比较自制测量纸带和尺子。通过对比,学生将更深刻地认识尺子,明白尺子的读数方法和使用方法。标记线的间距等长迁移成同一标准物的长度,标记线重复出现迁移成标准物首尾相连,数字标记迁移成标准物数量的统计。

活动二:正确用尺子测量橡皮。学生在测量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会想起自制测量纸带的使用方法,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尺子,明白尺子的使用方法。

通过两个有层次的实践活动,学生在观察中比较,在实践中测试。这既达到了模型运用的目的,又使学生体会到统一测量工具和计量单位给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引导他们关注生活中的测量工具。

2.中年级:描述现象,深度迁移

中年级学生要能用简单的实物模型描述原型,尝试解释相关现象,把科学学习成果应用迁移到生活中,意识到科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例如,五年级“健康生活”单元第2课《身体的运动》,学生通过制作上肢运动模型,进一步理解四肢完成运动的过程,充分认识骨、关节、肌肉的协同工作,为逐步建构“人体是由多个系统组成”的科学概念搭建“脚手架”,提升用系统的、联系的思维方式认识世界的能力。

学生借助木棒套件、软金属、组合网袋制作模拟上肢运动的模型。

环节一:全班演示自制的上肢运动模型及运动过程。多组学生上台演示,发现:①模拟曲臂时,上面的组合网袋鼓起来变短、变粗,下面的组合网袋变细、变长。②模拟伸臂时,上面的组合网袋变细、变长,下面的组合网袋鼓起来变短、变粗。

环节二:思考肢体是怎样运动的。学生发现:骨骼起支撑作用,肌肉提供动力,关节能灵活转动,它们分工协作,使肢体运动起来。

环节三:寻找生活中的类似结构(起重机等)。将科学建模拓展到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让学生意识到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及提高建模能力的重要性。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