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程发展角度理解跨学科学习

作者: 张军霞

人民教育出版社科学编辑室(科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主任,编审,人教鄂教版《科学》教材编写组成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要求加强课程综合,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原则上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小学科学原本就属于综合课程,课程标准也没有必要再提10%的跨学科学习的课时要求。

跨学科学习是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包括语言)、数学等多领域融合的综合教育。从相关教育学词汇出现的时间来看,跨学科学习是在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PBL、STEM、STEAM课程之后出现的。

活动课程这一基本思想由来已久,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的儿童的教育形式和教学内容已经具备活动课程的萌芽。18世纪的卢梭主张儿童的教育必须“归于自然”,在与自然的观察、接触中进行学习,这实际上已蕴含了他对活动课程的基本思考,也成为后来杜威教育哲学的直接思想来源。杜威并没有明确地提出“活动课程”这一概念,但开展了具有深远影响的以实用主义教育哲学为基础的活动课程。20世纪60年代末,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终身教育思想的普及,人们又重新审视活动课程的合理因素,美国有些教育工作者提出“辅助活动计划”,肯定了活动课程的辅助地位。

我国的活动课程的萌芽是原来的劳动课和课外活动。自1955年开始有了劳动课程,1981年在小学阶段设置劳动课和课外活动,课外活动从此出现在教学计划表中。在1992年的教学计划中,“活动”与“学科”并列出现在“课程设置”的说明部分,将“活动”提到了课程的位置上。2000年,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其中包括研究性学习;随即在2001年,从三年级起始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且作为必修课程,几年后颁布了指导纲要。

STEM教育一词是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提出的,当时更多的是作为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的统称,2006年提出STEM素养。我国关于STEM教育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08。中国知网上关于STEM教育的文献最早出现于2009年,在2019—2020年达到最高峰。PBL在中国知网上最早出现于2003年,之后缓慢增长,于2019年开始呈上升趋势,现在已超过STEM教育,且还没有达到最高峰。2022年课程方案颁布后,对跨学科学习的研究热度迅速上升,并且往往与PBL绑定。

21世纪以来,上述提到的PBL、STEM、STEAM等西方课程术语不断地传入我国,与此相对等,我国本土化、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术语也相应出现,如学科实践活动、跨学科实践活动、跨学科主题学习等。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各门课程10%的跨学科主题学习两支力量联合起来,形成我国项目化学习的本土道路。

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倡导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和跨学科实践活动,是从学科知识本体性、从科学大概念出发开展的实践课程。即立足于本学科,要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立足他们的现实生活需求,将主旨接近、内容相关、知识交叉的不同学科知识进行融合设计,创设真实问题情境,运用游戏、实验、活动等学习方式,培养他们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打破学科边界,促进知识的贯通与能力的迁移。

小学科学作为综合课程,虽然天然具有跨学科的性质,但是其课程内容依然以具有较为鲜明学科特征的核心概念展开,教材和教学也势必常以较为鲜明的学科主题单元开展教学。因此,小学科学教师更应该以各主题单元为基础,开展与其他学科领域相关联的跨学科学习。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