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浮的船》教学片段与评析

作者: 任莹 蒋立朝

《漂浮的船》教学片段与评析0

《漂浮的船》属于六年级“大自然的启示与发明”单元中的一课。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仿生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船的发展历程、常用材料的漂浮能力以及它们的用途。本课按照知识的逻辑关系设计了三个主要活动。活动一:探究物体的沉浮,目的是通过实验、观察等活动,指导学生认识不同材料的漂浮能力不同。活动二: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目的是通过实验、观察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改变物体沉浮状态的方法。活动三:通过阅读、讨论等活动,引领学生认识船的发展历程,分析船的构成材料、类型、结构与承载能力,从而加深对材料漂浮能力和主要用途的认识。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知道了物体在水中会受到浮力,船形的物体容易浮在水面上,他们通过研究材料的导电性、导热性等性能,掌握了一些研究的方法,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通过本课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等科学探究能力;激发他们采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材料探究材料漂浮能力的兴趣;帮助他们意识到要尊重证据、实事求是,积极与他人合作探究、沟通交流,以形成集体观点。

片段一:故事引入,导出新课

师:你听说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吗?曹冲利用什么工具称象的?

生:曹冲是用船称象的。

师:曹冲利用了船的什么特性来称象?

生:船能浮在水面上。

师: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漂浮的船》。

(出示图片“小木船和大轮船”,引导学生认识船是水路运输的主要工具,它能够运送大量货物或旅客,方便人们的生活。)

师:这些船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

生:小木船是用木头制作的,大轮船是用钢板制作的。

师:不同材料的船为什么都能够平稳地漂浮在水面上?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进入本课的学习。

评析:该环节从学生熟悉的曹冲称象这个小故事作为引入,运用学生已有知识建立本课的知识体系。教师利用小木船和大轮船的图片,引领学生初步感知两种不同材料的船都能浮在水面上,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提出本课探究的问题。

片段二:探究物体的沉浮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盒内的实验材料,说一说这些材料分别是什么?

生:泡沫、蜡烛、橡皮泥、铁块、塑料。

生:还有铝块、木头、橡胶、石块。

师:这些材料有什么特点?

生:铁块、铝块、木头、塑料、橡胶都是一样大的。

师:将所有的材料轻轻放入水中,不要溅起水花。观察哪些材料浮在水面?哪些材料沉入水底?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并记录,按照物体的沉浮标准进行分类,并将分类结果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

师: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有哪些?

生:木头、泡沫、塑料、蜡烛。

师:沉入水底的物体有哪些?

生:铁块、铝块、橡皮泥、橡胶。

师:像木头、塑料等浮在水面上的材料,漂浮能力强;像铁块、橡皮泥等沉在水底的材料,漂浮能力弱。不同的材料漂浮能力不同。

评析:该环节首先是让学生获取物体沉浮的信息,为此增加了实验材料(铝块、泡沫、蜡烛、橡皮等),让他们了解更多材料的漂浮能力,丰富了他们的感知。其次,让学生处理信息,按照沉浮标准给物体进行分类,让他们对材料沉浮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最后,教师进行小结,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片段三: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

师:刚才的实验中,我们看到铁块是沉入水底的,但是钢铁做的大轮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呢?

生:因为大轮船是空心的。

生:因为大轮船的船舱里是空的。

师:由此我们可以提出怎样的假设?

生:空心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

师:空心的物体受到的浮力比谁大?

生:同样重量的物体,空心的受到的浮力大。

师:实验中下沉的材料,怎样变成空心的?

生:铁块和铝块可以砸扁成金属片,再折成船形。

生:塑料、橡胶可以熔化后再做成空心的。

生:橡皮泥可以用手捏成碗形的。

师:同学们说的这些方法,哪一个材料的形状改变可以在课堂上完成?

生:橡皮泥。

师:把橡皮泥做成空心的,怎样操作?

生:把橡皮泥捏成船形或碗形。

师:我们就看看哪个组的橡皮泥能先浮起来,记得把实验方法和实验现象记录下来。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师:橡皮泥的什么发生了变化,才会由沉变浮?

生:橡皮泥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师:为什么船形、碗形、球形的橡皮泥就能浮起来?

生:因为它是空心的。

师:橡皮泥在重量不变的情况下,做成空心后它的什么变大了?

生:橡皮泥的体积变大了。

师:体积变大了,受到的浮力就怎样了?

生:体积变大,受到的浮力就会变大。

师:重量不变的情况下,增大物体的体积可以使之上浮。如果让浮起来的橡皮泥沉下去,应该怎样做?

生:把橡皮泥搓成一块,就会再次沉入水底。

师:我们刚刚让沉入水底的物体浮起来了,那么我们能不能让浮在水面的物体沉下去呢?比如,浮在水面的潜水艇,怎样让它沉下去呢?(出示潜水艇模型)观察“潜水艇”,说一说它是什么材料制成的?由几部分组成?

生:“潜水艇”是用坚硬的塑料制成的。由船体和注射器两部分组成。

师:船体和注射器是怎样连接的?注射器有什么作用?

生:“潜水艇”上部有个孔,这个孔与注射器的针孔处用细胶管连接着。

生:注射器可以抽出“潜水艇”里的空气,也可以给“潜水艇”打气。

师:船体部分有什么特点?

生:船体两头尖、中间粗,船体下方有个针孔。

师:同学们猜猜针孔有什么作用?

生:针孔可以进水。

生:针孔也可以进空气。

师:大家讨论一下,这个“潜水艇”是怎样工作的?

(小组讨论交流,然后汇报实验方法。)

师:浮在水面的“潜水艇”,怎样能沉下去?

生:用注射器吸出“潜水艇”里面的空气,水就会从底部的针孔进入“潜水艇”,使其变重,就会下沉。

师:“潜水艇”沉下去以后,还能浮起来吗?

生:用注射器给“潜水艇”打气,挤出里面的水,使其变轻,就会上浮。

师:各组按照以上方法动手试一试,并把实验方法记录下来。

(学生按照汇报的实验方法进行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师:“潜水艇”在沉浮的过程中,体积有变化吗?

生:没有变化。

师:什么发生了变化,才会沉浮?

生:重量发生了变化。

师:请你描述一下现实中的潜水艇沉浮的规律。

生:潜水艇进水,重量变大,就会下沉;潜水艇进空气,重量变轻,就会上浮。

师:物体的沉浮状态是可以改变的。沉入水底的物体,只要让它在水中体积变大,就会漂浮起来。物体体积不变的情况下,重量减轻,物体就会上浮,重量增大,物体就会下沉。

评析:该环节是本课的重点,也是学生探究能力的体现,为此教师给予他们充分的探究空间。教师提出“钢铁做的大轮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后,学生进行了假设,并用现有的下沉材料进行实验设计,确定实验方案,实验并汇报交流,从而得出下沉物体浮起来的条件。这一过程中,教师在课本原有实验基础上增加了潜水艇模型的沉浮实验,使学生对物体沉浮状态的改变,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

片段四:知识运用,能力提升

师:请用刚学的沉浮知识来解决问题:用什么方法能够增强木头在水中的载重量?

生:把木头里面挖空。

师:这是改变了物体的什么?

生:改变了物体的重量。

师:还有其他办法吗?

生:把木头锯成木板,再做成船。

师:这是改变了物体的什么?

生:改变了物体的体积。

师:把木头挖空就是最早的木船——独木舟,从独木舟到现代大轮船,人们是如何增加船在水中的载重量的?经历了哪些变化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资料,用时间轴的方式,将船的发展历程及不同时期船的特点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

(学生活动。)

师:船的发展趋势是,材料由单一到多样,结构由简单到复杂,造船技术越来越先进,承载能力也越来越大。

评析:该环节以科学阅读为主线,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船的发展史这部分知识。这样做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搜集证据,获取船在结构、材料、功能等方面的发展过程,让他们对船的发展有一个系统的认识。教师引导学生采用时间轴的方式记录船的发展历程,目的是培养他们用科学的方法整理信息、表述探究结果的能力。

片段五:课后延伸,深化理解

师:看老师表演一个小魔术,老师可以运气,用意念操纵水瓶里的小药瓶。

(出示如图1所示的自制浮沉子教具。教师右手故作运气动作喊出“沉”,实则左手偷偷轻按瓶身,浮沉子就会慢慢下沉;教师右手故作运气动作喊出“浮”,实则左手偷偷松开不再按压瓶身,浮沉子浮上来了。?)

师:老师的“气功”厉害吗?

生:哇!太厉害啦!

师:大家猜猜老师是怎样做到的?

生:老师再表演一次啊!

(教师再次做浮沉子魔术,前排的学生发现了“猫腻”。)

生:老师的手捏大瓶子时,小瓶子的水就会变多,就往下沉了。老师的手松开时,小瓶子里的水减少,就往上浮了。

师:说得非常正确,这与本节课中的哪个实验类似?

生:与“潜水艇”沉浮实验类似。

师:非常正确。当外部施加压力时,大瓶子内的空气被压缩,导致大瓶子内的气压增大,从而使更多的水被压入小药瓶内。这时,浮沉子的总重量(包括瓶子和内部的水)大于它所受到的浮力,因此浮沉子会下沉。当外部压力释放后,大瓶子内的气压减小,被压入小瓶子的水流出,导致浮沉子的排水体积增大,从而使其所受到的浮力增大。这时,浮沉子的浮力大于其总重量,因此浮沉子会上浮。

生:也就是在物体体积不变的情况下,改变它的重量,就会改变它的沉浮状态。

师:同学们课下也做一个,表演给家人看。

评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讲完课本上的小木船的制作后,教师运用浮沉的知识,给学生表演小魔术,这是对本课所学知识的巩固,也能发散学生的思维。教师让学生课下动手制作,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旨在提升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作者单位:河北省晋州市实验小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