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标准新理念用好旧教材

作者: 张勇

基于课程标准新理念用好旧教材0

2022年秋季开始,全国各地都执行了新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4年秋季开始,与课程标准相匹配的小学科学教材从低年级往高年级逐步推开,过渡期内如何用好旧教材让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在课堂上落地生根?现以《浮力》一课为例,分析从调整教学素材、优化教学目标、改变教学流程、重视课堂评价等方面进行优化。

一、调整教学素材:让教学内容和学段要求吻合

课程标准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了精简与整合:核心概念减少到13个,学习内容减少到54个,这种精简与整合使课程内容更加聚焦和精炼,有助于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掌握更为基础和核心的科学概念,形成科学观念。课程标准首次引入了跨学科概念,包括物质与能量、结构与功能、系统与模型、稳定与变化等,这些跨学科概念联结了学科核心概念,整合了科学课程内容,使科学课程内容成为系统、综合的整体。课程标准要求课程内容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按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易到难的原则进行安排,形成螺旋式上升的课程结构。教学内容的调整导致学段要求也发生了相应变化。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旧教材的教学素材进行合理调整、增减,以便更好培养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例如,核心概念“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中的“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一学习内容与2017年版课程标准对比,有了明显的调整。其中,“知道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摩擦力、弹力、浮力等都是直接施加在物体上的力”这个内容,原来安排在3~4年级进行教学,而现在安排在5~6年级实施教学。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可将这个内容相应调整进行教学比较合理。调整后,将“直接施加在物体上的力和不需要接触物体就可以对其施加力”放到同一个学段进行教学。教师可相应地对旧教材中的素材进行调整,如旧教材给出的实验材料偏多,可以精简成苹果、弹簧秤、土豆、水盆、氢气球、泡沫板等,让材料更具结构,更聚焦于探究的需要。旧教材中没有涉及地球引力对物体的作用,但是考虑到学生学习浮力的需要,同时考虑到苹果往下掉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容易引起他们探究的兴趣和好奇心,且课程标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内容要求中“知道地球上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力,地球不需要接触物体就可以对其施加引力”,实施的学段也是5~6年级,因此,教师可以添加“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素材,适应概念建构的需要。

二、优化教学目标:让教学设计和课程目标吻合

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定位是立足核心素养发展,不再只是单纯地强调知识、技能和方法的掌握,而是更加注重在理解和运用这些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同时,注重学段目标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紧密结合,课程目标围绕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四个方面进行不同学段目标的描述和呈现。具体到《浮力》一课目标,也应该从四个方面设定。

该课原有的教学目标是:认识水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水的浮力;能够根据有结构的材料探究重量、体积对物体沉浮状态的影响;能够做A4纸在水中承载更多硬币的实验,更好地体验浮力的大小;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曹冲称象的科学道理。其中第2条通过实验认识沉浮条件的要求偏高,是7~9年级的学段目标。基于此,该课的教学目标可以做一些优化(见表1)。

三、改变教学流程:让教学过程和课程理念吻合

课程标准强调情境创设、问题提出、任务驱动,注重采用以探究和实践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动脑、积极体验科学探究以及技术与工程实践的过程。这一变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浮力》一课原有的流程是:将一些物品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情况;研究沉在水里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影响;研究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因素,想办法让一张A4纸在水里承载更多的硬币;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曹冲称象的科学道理。从教学流程看,这只是考虑了物体在水中是否受到浮力,没有考虑物体在空气中是否受到浮力影响,窄化了“浮力”的概念。事实上,课程标准关于浮力这部分内容在7~9年级有明确的要求:通过实验认识阿基米德原理和沉浮条件,并解释生产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因此,教师优化了教学流程。

1.情境引入,解释苹果从树上向下掉的原因

用视频播放“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引入新课,让学生尝试画出苹果下落的过程,并对所画的图进行解释。

2.猜测验证,获得苹果落入水中上浮的体验

第一步顺着上一环节引导学生猜测苹果落入水中会是怎样的运动状态,小组讨论,将它画下来。第二步展示小组所画的图,对自己所画的图进行解释。第三步选择桌面上合适的材料进行验证。第四步解释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3.实验探究,感受水中物体受到托力上浮

引导学生借助水槽、水、泡沫板等材料设计探究性实验,感受水中物体受到托力上浮。学生根据设计的实验计划,分组实验,围绕两个问题“将泡沫板摁入水中,你有什么感觉”“松开手,你发现了什么”交流实验现象和结论。

4.猜测验证,感受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托力

引导学生猜测如果将一个土豆放进水里,它会是怎样的状态,之后开展实验验证。根据实验现象思考:土豆有没有受到水的托力?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分组领取材料并实验,交流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教师追问土豆下沉的原因。

5.拓展延伸,感受空气中下落的物体受到托力

引导学生回顾,通过“猜测—验证”的方法知道了水具有托力,托住了,物体就浮;托不住,物体就沉。那么回到课的开始,苹果在从树上掉下来没有入水前,有没有受到谁对它的托力?

借助氢气球向上飞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一放手,氢气球就往上飞呢?它不应该受万有引力作用下落吗?学生交流,苹果在下落过程中也受到了空气的托力,只不过“没有托住”。由此,总结概括建构大概念:水和空气都具有竖直向上的托力,这个力就叫浮力。

改变后的教学流程,更符合课程标准中“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原因”这一学习内容对于5~6年级的学段要求。探究苹果在水和空气是否都受到“托力”这一核心问题,有利于学生建构相对合理的浮力概念及相关科学观念。

四、重视课堂评价:让评价与教学吻合

课堂评价要体现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全面关注,不仅要关注他们对科学概念的掌握程度,更要关注他们在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和态度责任方面的表现。评价方式上要做到多样化:通过传统的考试方式,检测学生对科学概念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通过实验操作过程和结果,评价学生的探究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结合项目式学习活动,评价学生在完成项目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合作、问题解决、创新思维等方面;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科学报告、口头汇报等环节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旧教材很少呈现评价的内容与形式,在课堂实施的过程中要补好评价的短板。具体到某节课的评价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发展的要求,制订合理的评价标准,采取合适的形式进行评价。教师可以参照表1设计《浮力》一课的课堂评价,让评价与教学吻合。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市曲塘小学教育集团)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