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社会发展的印刷术》教学片段与反思
作者: 姜琳
六年级《推动社会发展的印刷术》一课,是继前面学习了斜面、杠杆、车轮、剪刀等几种常见的工具之后过渡到技术与工程领域。该课通过带领学生亲身体验手工抄写与活字印刷的过程,旨在让他们深刻理解活字印刷的独特魅力。通过对比分析,学生不仅能直观感受到活字印刷的便利与效率,还能认识到它对知识传播与文化传承的卓越贡献。这样一个完整的对比和体验过程,不仅能增进学生对印刷术这一伟大发明的理解与欣赏,还能培养他们对科技进步的敏感性,从而激发他们对技术发展与创新的兴趣与思考。
一、聚焦问题,谈话导入
师: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一个小游戏。同学们请看黑板上的这个字,有谁能认出来?
生:这是一个反着写的“宝”字。
师:现在每组的抽屉里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字模,大家认认是什么字呢?再想想能否利用油墨刷使字模上的字出现在白纸上。大家可以多试几次,挑选最好的那幅作品展示在黑板上。
(学生动手操作。)
师:同学们,刚刚的课前游戏让你们想到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哪一项?
生:印刷术。
师:是的,你们刚刚体验的正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印刷术。在印刷术发明以前,文字作品又是靠什么传承下来的呢?
生:口口相传。
生:手工抄写。
师:是的,在西晋之前已经有了手抄这个职业,在造纸术之后,特别是到了唐朝,手抄职业的火热程度更是到达了巅峰。手抄本在当时是主流的文化传播方式。同学们,请想象我们现在坐上时空穿梭机,穿越到唐朝去体验抄书官的工作。假设你就是抄书官,你会怎么抄写呢?
生:要写得漂亮。
生:速度要快。
生:准确率要高,不出错。
师:同学们已经非常明确抄书官的必备条件——书写漂亮、工整、不出错、速度快。那么接下来我们开始体验抄书官这份工作。
设计意图:由课前小游戏因势利导,通过看似轻松的师生谈话自然过渡到该课研究问题:文化传播的方式之一——手工抄写。这样的设计既是科学探索的开始,也是文化传播方式寻根之旅的开始。
二、身临其境,体验抄书
师:我们现在要抄写李白的《静夜思》,老师会在你们准备好后开始计时,请你们在完成抄写时及时读取屏幕上的时间并记录。
(学生在音乐声中完成抄写。)
师:好的,所有人都已经完成了抄写工作并且完成计时。现在我要随机采访一下,你刚才感觉怎么样?
生:手有点酸。
师:现在手抄本被大量需要,我明天就需要100份的《静夜思》,你能帮我抄吗?你愿意吗?
生:不愿意,太耗时了。
师:是的,当时也是基于这样的问题和需求,印刷术应运而生。
设计意图:古代的文字作品是如何传播的呢?通过这一问题引出抄书官这个角色,并现场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真实的情境,让学生明白推动印刷术出现的契机。
三、问题驱动,体验印刷
师:现在让我们再次穿越到北宋时期,体验毕昇的活字印刷术。为了同学们有更好的体验,老师这里有个操作视频,请大家认真观看。
(播放微课视频,学生观看实验操作指引。)
师:刚才的微课介绍中,活字印刷术包括哪些步骤呢?
生:第一步是检字,把整首诗的字模按从右到左的顺序排列在活字印刷板上;第二步是用油墨刷均匀地涂抹,这个过程要注意力度;第三步是拓印,把宣纸平铺在刷过墨的活字印刷板上,用胶辊均匀推动,这个过程是为了使油墨充分与宣纸接触,使字迹显示在宣纸上;第四步是轻轻地把纸掀起来;第五步是晾晒,整个印刷过程才算完成了。
师:描述得很详细,总结下来就是“检字→刷墨→拓印→掀纸→晾晒”这五个步骤,同学们觉得哪个步骤是特别要注意的?
生:检字的时候小组成员都要参与进来,大家一起分工合作才能更快地完成任务。
生:我觉得刷墨这一步很关键,如果刷得太轻,字迹会太淡;如果太用力,字迹又会太浓太粗,使得印刷成品不清晰。
生:我觉得拓印这一步特别重要,拓印时要均匀地推动胶辊,如果用力不均,会使印刷成品的字迹粗细不均。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对接下来的体验活动有了充分的了解,现在我们开始实验并完成记录单。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
师:同学们感觉怎么样呢?
生:我感觉印刷术快一些、高效一些。
生:检字那一步特别慢,我们组这步出错了,又重新做了一遍,浪费了很多时间。
生:我觉得经过了检字这步后就很快了,需求量大时还是用印刷术比较高效。
师:看来同学们的感觉不太一样,有同学觉得活字印刷比较快,也有同学觉得还是抄写来得方便快捷。口说无凭,我们通过数据来分析。
设计意图:该环节通过巧妙设计问题和师生对话,将探究任务顺势利导到印刷术上。由于实验步骤比较多,教师利用微课指导,并在播放微课后进一步强调操作要点,为学生搭建探究的“脚手架”,帮助他们后续顺利地完成探究过程。
四、分析数据,发展思维
师:现在以我自己的实验数据为例,大家来比较一下手工抄写和活字印刷。
(一边出示数据,一边与学生一起计算数据。)
师:通过刚才的数据分析,大家有什么发现吗?
生:只需要1份时,手工抄写比较省事,但数量多时,活字印刷会更高效。
师:你们特别会发现和分析。现在请同学们结合刚才记录的本组的抄写时间和活字印刷时间,完成相应的时间计算(见表1)。
师:各小组都完成了数据的计算。现在请大家试着完成多角度的综合评价表。(出示“温馨提醒”:结合上表计算出的时间,再结合其他因素,如经济成本等)小组讨论:如果分别需要1份、10份、100份的资料,你们会选择哪种方式?并说明理由。
生:印1份我选手工抄写,印100份我选活字印刷。
生:印10份时我想选活字印刷。
生:印10份时可能手工抄写更省事,还是要结合实际的时间计算,而且活字印刷会增加经济成本。
师:小组确定好自己的观点后,派代表在班级汇总表中,选择你们认为更好的方式。
设计意图:该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基于在自主探究中收集到的数据,运用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等思维方法,建立证据与解释之间的逻辑关系,并提出合理见解,让他们通过比较手工抄写以及活字印刷所需的时间来分析两者的优劣。这个测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可以增强他们的数据可视化技能,他们通过图表、图形和统计工具比较数据,学习如何有效地呈现和解释数据,这对于科学交流至关重要。
五、充分研讨,拓展思维
师:通过刚才的评测,同学们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需要的量比较少时,可以选择手工抄写;需要的量比较多时,采用活字印刷更高效。
师:通过班级汇总表,你们又发现了什么呢?
生:我发现大家的看法都比较一致,但是个别小组有不同的想法。
师:显而易见,大部分同学都觉得活字印刷更好,难道它真的就没有缺点吗?
生:检字步骤太慢了,而且每换一个内容都要重新检字一次。
生:检字步骤只要错了一个地方就又得重新开始一次。
师:针对印刷术的这些缺点,现在的印刷技术有了怎样的进步呢?
生:当今各种各样的打印机比活字印刷术更方便快捷。检字这一步直接在电脑上完成,错了可以及时修改。
生:激光打印机能够将我们需要的东西快速打印出来。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依次出示各种打印机的图片。)
师:看来同学们能够积极关注科技的发展,与时俱进。你们对未来的印刷术有什么畅想呢?我们来欣赏一段对我校学生关于此问题的采访视频。(播放视频)又到了课堂的尾声,老师希望同学们敢想敢做,今后能用智慧发明更多的印刷技术,来推动社会的发展以及文明的进步。
设计意图:通过对班级汇总表的研讨,让学生基于集体论证的结果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也适时升华该课的主题: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通过“你对为未来的印刷术有什么畅想”这个问题,启发学生大胆想象与预测,并提出新颖而有价值的观点。
六、教学反思
1.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体验真探究
真实的情境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课前,先通过别出心裁的热场小游戏体验印刷术,教师直接提出“刚才的课前游戏让你们想到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哪一项”这一问题引出印刷术。接着,学生“穿越”到唐朝,体验抄书官的工作,当悠扬的古乐在科学课堂上响起,学生认真地扮演抄书官这一角色时,学习已然发生。然后他们“穿越”到北宋时期,课堂通过“如果要抄100份《静夜思》”这个让学生“困惑又头疼”的问题又顺利过渡到体验印刷术。当学生热情高涨地体验活字印刷的每一个步骤时,学习在延伸;当学生认真专注地测评两种方式的优缺点并作出决策时,他们的科学思维已经在发展。这些问题都是在课堂上衍生又在课堂上解决,既由教师精心设计又来自课堂生成。真实的情境让学生的探究活动更沉浸、更投入。
2.选择合适的材料让学习更高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实验材料能让课堂教学事半功倍,该课的实验材料也经过了几次迭代。最初选用的是美术课上的七色油墨来印刷,试课后发现色彩的变化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然后用黑色墨水代替,但新问题又产生了,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留下的大量墨痕使得实验之后的整理环节耗时很多,导致研讨的时间又不够了,这样的材料显然不合理。最后教师果断地把毛笔和墨水换成了简易的油墨刷,大大缩减了实验操作以及收拾材料的时间,排除了不必要的干扰,省下大量的时间来测评及研讨。
3.设计精彩的活动让学习真实有趣
无论是课前游戏还是课堂上的“穿越”环节,都充满了趣味性。在研讨环节,各小组先从时间角度出发,再结合其他的角度测评两种方式的优劣。教师通过数据分析、问题提示等方式为学生搭建“脚手架”,使小组合作更扎实有效。教学始于问题激发(古人是怎么传播文字的),终于新问题的产生(你对未来的印刷术有什么畅想),课堂随着一个个旧问题的解决和新问题的产生在层层推进。也正是在这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不断纵向发展,实现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易到难的转变。这样的教学才是真实有趣的,达成“培养学生科学核心素养”之目的。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宝安中学<集团>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