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以推理论证深化思维型教学
作者: 黄宇拓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推理论证体现在基于证据与逻辑,运用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等方法,建立证据与解释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合理见解。在推理和论证的思维历程中,学生需要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评估和质疑,判断其可靠性和有效性,并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则和方法对问题进行推理和论证,从而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增强逻辑思维、提升问题解决能力。推理论证是构建思维型课堂、深化小学科学思维型教学的重要内容。
一、以“趣”激“问”,形成推理与论证的意识
小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尚处于具象思维阶段,注意力集中时间相对较短,对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容易引发共鸣,这些特点决定了生动直观的情境、刺激有趣的游戏、解决生活中的真实问题是学生的感兴趣点。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培养推理与论证的意识则要从激起学生的兴趣着手。科学探究兴趣分为直觉兴趣、操作兴趣、理论兴趣几个方面。[1]
1.创设情境,变抽象为直观
情境化的内容能够以更加直观、具体和生动的形式呈现信息,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理解知识,激发他们的直觉兴趣。在《空气能占据空间吗》一课导入环节,教师创设魔术情境,将纸团黏在杯子底部,然后将杯子竖直倒扣进水里并使杯子被完全淹没,提出问题:“杯底的纸团会湿掉吗?说说你的想法。”直观的情境展示,满足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深刻地去分析、推理、领悟科学知识。
2.设计游戏,变枯燥为风趣
游戏化的内容往往充满趣味和挑战,能够满足小学生渴望竞争、获得成功和成就感的心理需求,激发他们的操作兴趣。在《空气能占据空间吗》一课“学以致用”环节,教师设计了“新式乌鸦喝水”游戏环节,出示一个装有半瓶水的瓶子、若干吸管、橡皮泥,问学生哪位聪明的“小乌鸦”能利用这节课所学的科学知识成功喝到水。学生在游戏中取得进步和胜利,感到快乐和满足,增强了自信心,激发了学习的源动力。
3.联结生活,变理论为实际
生活化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紧密相连,熟悉、亲切的场景容易产生共鸣,教师要善于调动他们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决问题。在《空气能占据空间吗》一课拓展延伸环节,教师呈现喷水壶、驱蚊水瓶、洗手液瓶等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追问为什么这些物体一经挤压就会有液体挤出。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成功将理论联系实际,深切体会到所学知识具有实际的作用,点燃了他们的探究欲。
情境化、游戏化、生活化的教学设计以直观、生动的形式呈现所要表达的信息,满足了学生的兴趣,成功引起他们的关注,激起他们提问的兴致,激发他们循证的决心。在不断提问、分析推理的实践中,学生逐渐形成了推理与论证的意识。
二、以“做”促“思”,建立证据与解释的联结
核心素养中的探究实践,包括科学探究以及技术与工程实践,科学探究强调“做中学”和“学中思”;工程实践强调技术与工程问题的规范性,让学生养成通过“动手做”解决问题的习惯。[2]“以做促思”的“做”便包括了科学探究、工程实践,除此之外还包括跨学科主题学习。
1.灵活安排,强化科学探究过程
科学探究主要包括问题、证据、解释、结论四个基本要素,课程标准针对科学探究提出了九步基本流程。参照流程,可使科学探究走向规范化,实现“做科学探究”的思维型教学,但不是机械地套用流程让学生做完实验,而是追求巧设问题、灵活处理,启发他们深入分析实验现象、思考背后的原理和规律。在“哪个传热快”的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分析推理:“你会选择用什么材料做的勺子喝汤?为什么?”然后让他们自主设计实验和探究进行寻证推理,重点考虑三个问题:如何控制单一变量?如何观察到传热的情况?如何做到同时将三把勺子放入水中?最后指导学生用循证的思维总结不同物质导热性能的差异。
巧设问题、灵活处理,要满足学生的动手需求,更要给予他们足够的思考时间,让他们搜集证据,通过观察分析证据得出结论,让他们像科学家一样去研究。
2.精心设计,优化工程实践流程
课程标准指出,工程实践包括明确问题、设计方案、实施计划、检验作品、改进完善、发布成果等要素。思维型教学中的工程实践不是走流程,教师要精心设计,优化工程实践流程。“船的研究”单元中,在设计、制作小船环节,教师做下水实验测试自制小船的材料、一般载重量范围、航行距离,从而制定小船模型建造的基本要求。学生设计出造船方案后,教师要鼓励他们用观摩、质疑等方式对其他小组的设计方案进行论证、优化。
教师精心设计,优化了工程实践流程,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不断尝试、探索和创新,体验工程实践的乐趣和成就感。
3.适合进阶,创新跨学科学习路径
思维型科学探究教学,要灵活协同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要激发学生进行独立的高层次思维活动,[3]跨学科学习是有效的学习路径。我们立足科学学科并融合湿地资源,编写了校本课程“湿地里的科学”,基于儿童特点设计有进阶、有层次、有梯度的系列跨学科主题活动。例如,在“草木物语”大主题下,设计了“树叶宝宝找妈妈”“走进花花世界”“找水生植物”“果实里有什么”“大树‘出汗了’”等12个小主题,在丰富的主题中总有学生对应的兴趣点。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学生到湿地公园实地考察,设计实验主动探究,到图书馆里查阅资料,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与技能主动解决学习困惑,这其实就是自主建构、合作建构的学习。
实践表明,适合的跨学科主题活动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提升推理论证的思维能力,有效推动学习方式变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积极主动思维,像科学家一样去研究,像工程师一样去建造,有效建立了证据与解释的联结。
三、以“说”赋“能”,基于证据与逻辑表达
要想提升学生基于证据与逻辑的表达能力,需要让他们经历循序渐进、由表及里的训练过程,即:从学习模仿开始,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最后独立表达。
1.示范指导,熟悉表达方式
基于证据与逻辑的表达方式是怎么样的?在没有示范指导的帮助下,绝大部分学生的表达都是说结论,或是举出证据,不知道将证据与解释结合起来有逻辑地表述。要想提高学生基于证据与逻辑的表达能力,教师就要向他们示范如何基于实验现象和数据进行逻辑推理和表达,让他们熟悉这种表达方式。
在《月球——地球的卫星》一课中,学生通过多种方法探索月球的秘密并对月球信息进行整理后,要针对“月球适合人类居住吗”这个问题做出回答。教师首先示范:“我认为月球不适合人类居住。因为从宇航员给我们带回的月球信息中,我得知月球上没有水,而人类生活需要水。所以,我认为月球不适合人居住。”接着要求学生照着教师的表达方式,基于证据与逻辑阐明自己的观点。学生有了参照,就能慢慢学会这样的表达方式。
2.提问引导,通晓思维逻辑
当学生熟悉了基于证据与逻辑的表达方式后,教师便可以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并尝试回答问题,逐渐熟悉这种基于证据与逻辑的思维逻辑。
《月球——地球的卫星》一课,学生在了解了环形山的特点之后开始探究环形山的成因,针对“陨石撞击是否会形成这样的环形山”展开实验。实验后交流汇报时,学生往往只能说出面粉盘被石头撞击后留下的痕迹,然后就得出结论“环形山是陨石撞击形成的”,这样从现象直接得出结论体现了学生思维的不完整性。教师可以引导:“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小球撞击面粉,在面粉上留下的痕迹是怎么样的?这符合月球表面环形山的特点吗?由此可以认为陨石撞击会形成环形山吗?”教师要引导学生呈现推理论证的全过程,并在他们回答的过程中及时给予提示和指导,帮助他们完善从现象到比较再到与主题建立联结,最后得出准确结论的思维逻辑。
3.独立表达,紧扣论点论据
《月球——地球的卫星》一课,在回答“月球是否适合人类居住”这个问题时,当学生熟悉了基于证据与逻辑的思维方式后,教师便可以放手,让他们独立表达,重点关注他们是否紧扣论点和论据有逻辑地表述。首先,陈述观点——我认为月球不适合人类居住;然后,列举证据——从宇航员给我们带回的月球信息中,我得知月球上没有水、没有空气等;接着,反观人类的生存需要——人类的生存需要水、空气等;最后,表明观点——我认为月球不适合人类居住。这样基于证据与逻辑的、有结构的表达正是教学所期待的。
学生从模仿着说(奠定表达基础)到尝试去说(形成思维习惯),再到自主地说(发展论证思维),稳步提升了基于证据与逻辑的表达能力。
结语
推理论证能力是思维型人才必备的要素,以推理论证为基石,深化小学科学思维型教学将是一个长期、重要的研究内容。思维型课堂从关注学生实验操作走向关注他们积极思考,看到他们的思维历程,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帮助他们逐步成为具有钻研精神、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思维型“小科学家”。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世茂小学)
参考文献
[1]胡卫平.聚焦必备特征: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J].中国教育学刊,2022(10).
[2]胡卫平.在探究实践中培育科学素养——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J].基础教育课程,2022(10).
[3]胡卫平,郭习佩,季鑫,等.思维型科学探究教学的理论建构[J].课程·教材·教法,20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