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新路径 德育润童心
作者: 瑚世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德育工作,对幼儿园德育工作内容、工作形式进行创新与改进,以充分满足幼儿成长需求,助力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进而促进幼儿的全方位发展。文章结合幼儿园德育工作实践,分析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融入幼儿园德育工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探讨了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幼儿园德育工作的措施,以期能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提高幼儿园德育工作质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促进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也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支撑。基于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德育工作,在启发幼儿心智、辅助幼儿树立正确价值观、为幼儿带来丰富的生命体验等多个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幼儿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也可以为其今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坚实基础。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德育工作的意义
在幼儿园德育工作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幼儿的可持续发展等,都能带来实质性的帮助。
(一)有利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在幼儿园德育工作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育教学内容结合在一起,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使幼儿从小就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教育,在培养幼儿求知欲和好奇心等方面,可以给予实质性帮助,使幼儿乐于探索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此过程中循序渐进地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与引导。这不仅拓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覆盖面,还能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奠定坚实的思想根基。
(二)培养幼儿的文化意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幼儿园德育工作体系的构建,且在培养幼儿文化意识方面可以发挥重要的辅助作用。在人的一生中,幼儿阶段属于关键时期,是形成文化、思想、价值观的重要萌芽阶段。基于此,幼儿园方面一定要做好德育工作,切实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幼儿园德育工作之中,丰富幼儿园德育工作内容及德育工作形式,这不仅可以提高幼儿的文化认同感,使其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优秀接班人,还能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三观,进而促进幼儿的全方位发展。
(三)提高幼儿园德育工作质量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德育工作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现阶段幼儿园开展的德育工作之所以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主要是因为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陈旧等导致的。通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更合理、更科学的方式渗透于幼儿园德育工作之中,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且能进一步提高幼儿园德育工作质量,通过组织幼儿参与优质的德育活动,可以帮助幼儿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优秀接班人。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方法单一
在各阶段的教学工作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属于重要的教育资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德育工作之中,可以满足幼儿成长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需求,为幼儿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奠定坚实根基。笔者在具体的实践之中发现,现阶段我国幼儿园德育工作中融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深度,且教师使用的方法过于单一,通常以说教的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给幼儿。这种方法固然有效,但是对年龄尚小的幼儿来讲,他们难以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不能自觉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个人的认知结构之中,此时如果教师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再不合适,甚至会造成幼儿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活动产生抵触情绪。
(二)没有系统化的规范
在常规教学活动之中,教师合理利用多类社会资源组织幼儿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使幼儿更快、更好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在新时代背景之下,大部分教师在开展德育工作时,都会自觉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以及及时地对德育工作进行优化。但是从整体层面来看,还有一部分教师存在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论价值认识模糊的现象,他们未对其进行系统规划,导致幼儿园德育工作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占的比例较小,分布也不是很均匀。这难以有效提高幼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更难以使幼儿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帮助之下,构建出适合自己的认知体系。
(三)教师的综合水平有待提升
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德育工作的过程中发现,教师的综合水平、专业素质等会直接影响德育工作的效果。只有教师具备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才可以在德育工作中为幼儿展示更加全面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帮助幼儿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然后逐步构建出完善的认知结构。笔者综合观察后发现,大部分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都不是很深入,他们的综合水平有待提升,这一现象的存在也限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幼儿园德育工作中的融入。在教学评价阶段,受到教师综合水平的影响,再加上他们评价方法、评价内容的革新不是很及时,这极大地影响了评价效果。另外,也有一部分教师未能深刻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幼儿园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价值,以及对幼儿学习和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另外,在营造德育氛围方面,部分教师忽视了好的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式的学习与应用,导致幼儿无法集中注意力及不积极参与活动等。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德育工作的路径
(一)创新教学手段,丰富德育实践活动
与文化课有所区别的是,幼儿园德育工作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单一地使用常规的说教式方法等讲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并不理想。为此,教师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实践活动时,应注重创新教学方法,以高质量的德育实践活动为载体,引导幼儿深入学习和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幼儿园德育工作中的巨大作用。在幼儿园德育工作中,教师在掌握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努力提炼出更多的教学内容,进而设计出更多精彩的德育实践活动,以更好地帮助幼儿汲取更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和构建良好的思想道德体系。例如,教师可以结合幼儿的年龄和兴趣爱好设计趣味性游戏活动,使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组织角色扮演活动时,可以先把幼儿分成多个小组,并提前为各小组准备《精忠报国》《孔融让梨》等绘本,每个小组可以选择其中的一本,在认真阅读完绘本后在组内进行交流探讨。教师可以在各小组完成阅读交流之后,指导他们结合绘本内容编写剧本,最后进行表演。在每个小组都完成表演之后,师生共同评选出优胜小组。采用这种方式组织德育实践活动,可以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好胜心,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小组表演时,教师一定要认真记录每组的表现,分析他们对绘本中所蕴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否有了一个清晰理解。在活动的最后环节,教师可以指导幼儿谈谈他们在此次活动中的收获,这为幼儿提供一个抒发个人感想机会的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幼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使幼儿能更好地理解岳飞精忠报国的伟大精神、孔融遵守公序良俗的品质等。
(二)构建系统化的教学模式,调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比例
以传统节日为载体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加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能力。在我国有很多传统节日,这些传统节日中有着不同的习俗、文化特色等,其中蕴含着家庭伦理、对亲情的重视、对祖先和历史的尊重等内容,而这是任何时代都需要的。比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都是我国人民所重视的传统节日。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深挖蕴藏于传统节日中的教学资源,调整活动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比例,进而采用有效的活动方式构建家园合作体系,与家长配合好,使幼儿能通过参与传统节日活动了解不同文化习俗。幼儿接受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与引导,能更好地激发幼儿爱国、爱家的情感,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例如,在元宵节幼儿园可以组织“赏花灯,戏彩灯”为主题的亲子活动。在亲子活动中,教师结合幼儿需求,投放丰富多彩的材料吸引幼儿注意力。教师还可以邀请幼儿家长与幼儿一同制作花灯,锻炼幼儿动手能力和思维,使幼儿感受到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激发幼儿民族自豪感。再或者是在重阳节时,教师可以设计“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为主题的活动,邀请退休教师回到幼儿园主持活动,与幼儿和幼儿家长一同完成各类以重阳节为主题的游戏。在此过程中,使幼儿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到尊老和敬老的重要性。并且幼儿在与家长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也能体会到亲情的可贵。接下来,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和幼儿家长一同到当地敬老院,把制作的贺卡、小礼物等送给爷爷奶奶,并为爷爷奶奶表演节目,和爷爷奶奶一起做游戏,等等。通过引导幼儿以实际行动和童言童语为敬老院老人送去温暖和幸福的同时,使幼儿在此过程中感受到敬老和爱老给自己带来的幸福感。借助充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氛围的德育实践活动,使幼儿感受到浓厚节日氛围的同时,养成敬老和爱老的好品德。
(三)借助评价反馈,提升教学成效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德育工作时,教师要重视课后反馈与评价环节,确保幼儿园德育工作可以形成一个闭环,能够持续提高幼儿园德育工作成效,为幼儿的成长带来实质性帮助。例如,教师可以为幼儿播放我国传统故事《曾子杀猪》,这个故事以“诚信”为主题,曾子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孩子,要成为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对待他人要真诚,不要欺骗他人。最后可以设计针对性的作业,引导幼儿从其他角度进行思考分析,通过回顾学习过的内容,深入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内涵。考虑到幼儿自身认知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可以指导幼儿家长参与幼儿作业。例如,在以“诚信”为主题的作业过程中,让幼儿家长带着孩子在课余调查生活中的诚实守信事例。在调查过程中尽力多收集数据、信息等,然后逐一分析整理,最后制作成研究报告,总结和讲解在生活中有哪些行为是属于诚实守信行为,自己需要怎样做才能养成诚实守信的好习惯,等等。在这一过程当中,教师可以结合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制作的研究报告,分析幼儿的学习效果,从中获取有效信息,进而及时地对下一阶段的教学方案进行优化和调整。同时,教师可以进一步强化幼儿对此次活动的认知深度,以更好地彰显这次活动的价值,促进幼儿的成长与发展。另外,教师还可以针对幼儿的反馈开展研讨活动,分析现有德育工作体系存在的不足之处,讨论采用何种有效的方式解决问题,深挖生活中蕴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信息、元素等,对幼儿园德育工作模式进行优化和完善,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从而为下一阶段幼儿园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理想教育成效的取得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关注幼儿实际需求,营造浓厚的德育氛围
幼儿由于年龄较小,在学习和理解某些内容时相对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在幼儿德育活动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不仅要对原有教学方式、教育内容进行优化与创新,还应更注重德育文化氛围的营造。通过营造适合开展幼儿学习活动的德育文化氛围,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幼儿品德,帮助幼儿解决理解、自主辨析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例如,教师可以在班级中营造有利于德育活动开展的良好氛围。在教室墙上贴上以传统故事为主题的图片,经常为幼儿讲述一些与德育相关的故事。接下来,为了强化幼儿对德育文化的认知深度,可以组织幼儿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进行手工创作,以这种方式营造良好的德育文化氛围,充分满足幼儿学习与发展方面的需求。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活动的过程中,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教师可以结合不同区域、不同教学内容为幼儿营造学习氛围。比如以语言教学活动为载体,在语言方面,教师可以为幼儿准备《司马光砸缸》《孟母三迁》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课件,以讲故事的方式使幼儿明白做人的道理。同时,配合课件中的动画视频辅助教学,以降低幼儿学习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难度。在讲完《孟母三迁》之后,教师可以将剪纸活动与故事内容相结合组织幼儿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剪纸创作,通过剪纸重现故事内容。最后教师可以把幼儿的作品贴在教室墙上,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之中形成良好的品德及素养等。为了进一步提高这次剪纸活动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教师可以让幼儿互评剪纸作品,交流剪纸时的想法及创作思路等,在互动的过程中,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幼儿心里面,对幼儿的思想和行为带来正向引导。
综上所述,在幼儿园德育工作的过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提高幼儿园德育工作质量及促进幼儿的可持续发展能带来实质性帮助。因此,教师应精准把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德育工作的策略,构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模式,以充分满足幼儿学习及成长等方面的需求,促进幼儿的可持续发展。努力做到在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促进幼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作者单位 陕西省商洛市镇安县第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