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青铜器特色课程教学实践研究
作者: 陈洁媛青铜器作为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极高的艺术价值。下面,笔者重点谈一谈青铜器特色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及其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青铜器文化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价值
(一)艺术语言的独特性与育人价值
青铜器的造型、纹饰和工艺细节生动地反映了古代文化和人们的艺术创造力。学生通过观察和学习青铜器文化,不仅能够深刻感受古代匠人的艺术表达,还能够提高艺术欣赏能力,理解历史文化的深度和美学价值。
(二)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影响
1.提升审美能力
青铜器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的代表,具有丰富的视觉元素和造型艺术。通过欣赏和分析青铜器的造型与纹饰,学生的美学敏感度就能得以增强。
2.锻炼创造性思维
青铜器复杂的纹饰和多变的造型,能够促使学生在创作中结合古代艺术元素和现代设计理念,提升创造力。
3.增强文化认同感
青铜器是文化载体,也是艺术作品。了解青铜器文化的历史背景,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就能够得到强化。
二、青铜器特色课程设计与教学策略
(一)确立教学目标
青铜器特色课程旨在融合艺术创作与文化理解,引领学生深度探索青铜器文化,让学生通过学习青铜器的历史、造型、文化等内容,理解青铜器的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提高艺术创作和动手实践能力,培育艺术核心素养。
(二)教学内容安排
根据学生年龄段和认知发展水平,青铜器特色课程可以分为三个学段。
第一学段:以感知青铜器的基本形态与色彩为教学重点。笔者通过图片、视频、动画等直观地向学生展示青铜器的形态与纹饰,帮助学生了解青铜器的艺术特征。
第二学段:深入学习青铜器的纹饰和造型,了解青铜器的文化背景。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青铜器纹饰的描摹与创作,更加深入地了解青铜器艺术。
第三学段:创意设计与文化传承。教师可以以青铜器与现代艺术的融合创新为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已有的青铜器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更多的创作学习。
(三)创新教学方法
为了挖掘青铜器文化的育人潜力,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升课堂的趣味性,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1.项目式学习
项目式学习是基于实际问题的教学法,能够帮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解决复杂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与青铜器有关的主题项目,如“小组青铜器艺术展览”“青铜器的创新设计”等,让学生自主学习、分组合作,完成调研、设计、制作和展示等一系列任务。
2.角色扮演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以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的方式,如“我是青铜器工匠”“古代青铜器展览解说员”等,让学生模拟古代工匠如何制作青铜器,或让学生介绍青铜器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以此加深学生对青铜器文化的理解。
3.跨学科融合
青铜器文化与语文、美术、历史、科学和数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可以通过跨学科教学的方式,将青铜器文化与其他学科内容相结合,如在语文课上介绍青铜器的起源与发展,在数学课上讲授青铜器的对称图形,在科学课上介绍青铜器冶炼的科学原理,在综合课上讲解青铜器的地域分布与考古发现。
4.数字化应用
在青铜器特色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数字绘图软件、在线学习平台等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与创作能力。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和巩固知识,还能够使青铜器特色课程实现传统文化与数字化的有效融合,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美术素养。
5.实地参观
实地参观和考察是学生了解青铜器文化最直接、最生动的方式。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让学生近距离接触珍贵文物,感受青铜器文化的独特魅力。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讲解员专业详尽的解说,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认知。此外,学校也可以邀请该博物院相关专家进课堂,举办讲座与工作坊,激发学生学习青铜器文化的兴趣。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教学资源的开发
青铜器特色课程的成功开展离不开丰富的课程资源支持,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开发和利用相关资源,以保证课程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1.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博物馆、纪录片、书籍中挖掘与青铜器相关的学习资源和素材,并将这些学习资源引入课堂教学中。还可以将从各级博物馆文物藏品库中获取的高清青铜器图片和视频资料展示给学生,以加深学生对青铜器文化的直观了解。此外,学生通过翻阅与青铜器相关的研究文献和作品,可以了解青铜器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感受中华文化的丰富性、历史性和多样性。
2.数字化资源的利用
在数字化时代,很多博物馆和文物机构将一些珍贵的青铜器文物通过网络进行了数字化展示。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数字化平台将青铜器的三维模型、高清图片、虚拟展览等资源应用于教学,让学生在线近距离观察和了解青铜器,甚至“旋转”文物,全方位欣赏其细节。此外,学生也可以利用美术教育类APP或软件,通过数字化工具进行青铜器创作与设计。
3.本土资源的开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校所在地的文化特色,探索与本地青铜器相关的资源,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也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本地青铜器遗址或展馆,还可以邀请本地青铜器相关研究专家、艺术家参与课程开发和教学活动。
(二)社会资源的利用
青铜器特色课程的实施不能只依赖课堂资源,还要借助社会力量。学校不仅可以与博物馆、文物保护机构、艺术院校等单位合作,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还可以联系当地博物馆,一起策划青铜器展览,让学生参与展览的策划与讲解。
四、教学评价和反思
(一)多元化的评价方法
在青铜器特色课程评价中,教师可以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充分关注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和学习层面的表现。
1.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评价方式,主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成长。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合作表现、创造力表现等方面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记录学生在讨论、创作、展示等环节中的表现,促进学生的发展,并与结果性评价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
2.作品评价
作品评价是美育最直观的评价方式。在青铜器特色课程教学中,教师评价学生的艺术作品时,应重点关注学生作品的创意制作、表现技巧、文化理解等方面。还应根据学生创作的青铜器模型或纹饰,评价学生在文化传承与艺术实践方面的能力。作品评价不能只考虑结果,应注重学生在创作中的探索、实践与思考。
3.自评与互评
学生自评和互评是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反思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在自评环节中,学生通过反思自己的作品创作、小组合作、展示评价等方面,就能意识到自己的优点与缺点。互评环节,学生在评价其他同学作品的过程中,可以学习他人的创意与表现技巧,促进彼此的进步。
4.素养评价
在青铜器特色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艺术技能,还要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通过定期测试、文化知识问答等形式,评估学生对青铜器文化的理解程度。也可以通过学生在艺术创作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创造力、思维能力、文化认知等素养。
(二)教学反思与改进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反思,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确保课程的顺利实施。
1.教学方法适应性
在青铜器特色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及时调整教学方式。还要反思在不同学段实施该课程的有效性,确保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匹配,如第一学段应注重教学的趣味性和直观性,第二学段应增加理论深度与文化背景等内容。
2.课程资源的更新
青铜器文化丰富而深刻,教师要不断更新和拓展课程资源,确保教学内容的多样性与前瞻性,可以引入更多的数字化资源和新的青铜器研究成果,提升课程的现代性与实践性。
3.采纳学生的反馈
学生的反馈是改进教学方式的重要依据,教师可以从课堂表现、课堂讨论、作品展示等方面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学生的困惑与需求。还可以从中发现问题,并及时作出调整。
4.课程效果的跟踪
在青铜器特色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短期作品创作,还要关注学生长期的文化理解和艺术创造力方面的成长。可以通过持续的跟踪和观察,了解学生的课后表现,还可以观察学生在跨学科项目中的表现,从而客观地评价青铜器特色课程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效果。
总之,在青铜器特色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探索较为合理的教学模式,构建完善的课程结构、教学方法与评价体系。还要通过青铜器特色课程教学,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艺术的精髓,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作者单位 西安经开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