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作者: 赵雪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关乎他们的整个学习生涯,还关乎他们未来的发展。因此,教师要认识到阅读对学生的重要性,从而更加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一、阅读的重要性

现在很多学生面临着这样的一个困惑,就是没有掌握好的阅读方法,或者说没有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所以很多学生的语文成绩总是忽高忽低,这让很多家长头疼的同时,孩子也不知道如何是好。实际上,学生语文成绩上不去,大多是因为他们的阅读能力不够好,原因主要是学生的阅读视野没有被打开,知识面相对狭窄,导致他们对阅读没有多大的兴趣。实际上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阅读是排在语文学习首位的,而充满趣味的阅读教学更易被学生喜爱和接受,能够使学生的阅读水平得到快速提升。例如,趣味性阅读教学结合学生的年龄、学情等,按照领域、类型等进行详细而深入的阅读教学,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插入一些有趣的事例,通过充满趣味性的故事等进行教学,让学生清楚阅读重要性的同时,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二、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不够重视学生的阅读

在现阶段的阅读教学中,部分教师不够重视学生的阅读,这导致阅读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比如教师开展阅读仅仅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或者是教师缺乏开展阅读的意识,不注重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把更多的时间用于知识点的讲授。在这种对阅读缺乏足够重视的环境中,不仅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甚至还会导致部分学生的阅读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学生有时会因为课本中阅读内容的枯燥、乏味而失去学习兴趣,而这些大多都是因为教师不注重阅读教学而导致的。这也是学生语文学习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

(二)学生阅读时间不足

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部分家长存在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所以在周末和其他课余时间给孩子报了大量的补习课,这导致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和活动时间较少,大多数时间都用来学习文化知识了,时间久了学生就会失去阅读兴趣。此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于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教授更多的知识,就选择了“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开展阅读教学也仅仅是为了完成课标要求,这导致学生没有充足的阅读时间,无法形成浓厚的阅读兴趣。

三、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对策

(一)提高学生阅读效率

小学生自制力、总结能力有限。因而教师在课外阅读中应重视对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及正确阅读方法的培养,避免自己的阅读教学流于形式。另外,教师还应该注意的是: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因而教师要有持之以恒的心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阅读质量。首先,在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努力做到:一是阅读不可半途而废,尤其是对自制能力稍弱的学生来说,他们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而放弃阅读。二是阅读时间应确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实际的学习情况设定合理的阅读时间,并长期坚持下去。三是设计适合自己的阅读计划,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设计详细且合适的阅读计划,认真督促学生执行,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坚持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其次,教师可以教授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如粗读、精读、默读、摘抄、写心得体会等。学生可以根据实际的阅读内容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比如对文章中的精华部分,可以选择精读及摘抄方法,将其掌握之后再灵活应用。学生在阅读文章时一般都是选择默读的方法,除非是在特殊情况下,学生才会选择朗读的方法,而写心得体会有时需要教师的督促。为此,教师可以培养学生写读书日记的好习惯,让学生在完成阅读任务之后,主动记录下自己的心情、感悟等。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因此教师在帮助学生提升阅读能力时,应加强对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由于学生学习压力的增大,阅读兴趣逐步下降,即使能完成阅读作业,也是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进行的,这些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没有多大帮助,还会导致学生养成一些不好的阅读习惯。而要改变这一情况,教师就必须进行相应的监督和要求,在学校的时候,教师可以指导和监督学生的阅读,但是在家中没有了教师的监督,学生就会放飞自我,形成一些不好的习惯。因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其次要帮助学生养成多动笔的好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最后要积极培养学生每天读书的好习惯。通过这些措施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利用网络阅读资源吸引学生的阅读

网络技术在小学课外阅读中使用的最大意义是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面。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更应注重利用网络阅读资源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提升个人阅读能力的机会。在信息时代,阅读教学不能局限于信息资源的寻找,而是要通过网络阅读资源不断地提升阅读教学质量,通过这些资源的查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升阅读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通过学生的内生动力提升他们的阅读质量,这样才能保证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在学生具体的阅读习惯培养中,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网络阅读资源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积极地将网络技术融入自己的阅读教学之中。当然,在小学阅读教学之中,教师不能一味地使用网络教学,而是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关注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强化网络阅读资源与学生阅读教学之间的联系,最大程度上发挥网络阅读资源在学生阅读习惯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四)多样化阅读形式使学生乐读

小学阶段的学生专注力较弱,难以长期坚持阅读。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采取多元化的阅读教学形式及组织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保持学生阅读欲的持久性与稳定性,进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第一,充分利用课堂时间组织主题式阅读活动,以教材中的课文为基础进行阅读拓展与延伸,以达到深化学生课内外阅读理解与丰富学生课外阅读量的双重目的。例如,教师教学叶圣陶先生创作的《爬山虎的脚》时可以这样做,这篇课文是描写爬山虎特点的文章,一方面教师可以选择叶圣陶先生的其他作品作为阅读拓展,比如《含羞草》《一粒种子》《小白船》等,又或是向学生推荐《小学生叶圣陶读本》这一优秀作品集,使学生对叶圣陶先生的写作特点有一个更为深刻的了解。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提炼课文主题,筛选与植物相关的读物,比如《石缝间的生命》《老家的树》等。第二,教师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比如亲子阅读、课外故事分享、读后感演讲及阅读量竞赛等。通过改变阅读教学的方法,使学生对阅读始终保持着新鲜感。

(五)立足文本丰富阅读教学内容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尽力做到根据学生实际生活进行科学且合理的阅读引导,帮助学生扩大阅读范围,增强阅读后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真实感知和理解,以更好地帮助与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积累更多、更有效、更丰富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运用相应背景材料进行自主阅读的能力。在学生日常阅读技能指导环节,教师能发挥好课堂阅读教学的作用,切实以学生为主体开展阅读教学。例如,教师在教学《曹冲称象》的过程中,设计的教学目标不仅要使学生能全面领会课文内容,还要使每一位学生能真正深入地感受到曹冲的睿智,最后让学生明白,在实际的生活及学习之中,遇到困难时应善于思考及变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克服困难的方法。此外,教师可以多收集与所教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阅读内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想方设法地使学生在课外也能积极阅读。同时,教师还可以多组织读书活动,以及积极开展阅读竞赛活动,助力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与沟通,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进一步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

阅读对小学阶段的学生理解语文学科知识及掌握阅读理解题型的技巧等有着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方法方面能够结合具体的课文内容进行改进和创新,以学生的自我理解和思考感悟为主,教师则是作为引导者带领学生学习不同的阅读方法,努力做到所教的阅读内容主题鲜明、分类明确、趣味十足,好的阅读教学方法是我国素质教育在语文课堂上的一个重要体现,对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  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南门小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