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兵团基因 赓续红色血脉
作者: 刘克振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理念指导下,深入理解和把握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要求,挖掘兵团特色红色文化教育资源,构建课程体系,探索路径方法,创建教学模式,打造了一套科学、系统、实用的“兵团红色文化”美育校本课程体系。
一、案例背景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繁荣是几代人共同努力实现的。兵团在开垦、建设、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兵团特色的文化和精神内涵。兵团红色文化资源包括兵团精神、胡杨精神、老兵精神等,这些资源具有历史性、文化性和教育性等特点,是中国革命历史和文化的珍贵遗产。兵团14个师域,本土红色资源分布面广,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如第一师的“三五九旅”、第六师的“亮剑之师”、第八师的“军垦第一犁”、英雄人物事迹、革命文物及红色旅游景观等。在美术教学中,兵团结合各师域红色文化,在充分挖掘整理红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开发了美育特色课程,创新了教学方法,促进了兵团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和发扬,让学生在接受美育的同时,深入了解、学习兵团历史和兵团文化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提高革命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对中小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植入红色基因,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是增强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的必然要求,对于传承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实施做法
兵团以美术教研员为牵头人,建立了“兵团引领—师市联合—校际协同”的兵团美术教育教研共同体,提出了“培养具有兵团精神及审美素养的爱兵团、爱祖国的时代新人”的育人目标,以兵团红色文化资源为课程建构的切入点,加以精准识别、挖掘和运用,将其整合融入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完善了兵团红色文化育人模式,促进了学生思维向深度发展,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和革命传统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三、过程成效
兵团红色文化资源以“以美育人”为线索,以“兵团精神”“老兵精神”“胡杨精神”为契机,充分发挥“传承育人”“创新育人”“融合育人”的内涵,构建完善了兵团红色文化育人体系,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形成课程融合思路,实现了文化真实、文化应用、文化多样、文化传承、文化互动的目的,确保学生在形成基本核心素养的同时也能发展衍生素养。
(一)开发多元化课程,形成兵团文化矩阵
1.研发课程体系
兵团以“兵团红色文化”为核心,完善了纵向衔接、横向统整的课程体系。
(1)时间为经
兵团积极挖掘各师域红色文化资源,以时间为序,开发红色美育多路径活动,建构有层次性的兵团红色文化校本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体系。
(2)空间为纬
兵团通过社团活动延伸、研学游学拓展、社会实践体验多途径探究美术活动新策略,开展项目式及跨学科教学,按照“兵团精神、胡杨精神、老兵精神”逐渐展开,打造独特的文化空间,传承红色基因,坚持文化自信。
(3)课程为基
兵团确定“融合育人、传承育人、创新育人”课程分类建设,构建“课堂教学+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四位一体的兵团红色美术校本课程体系,既牢牢树立了“兵团红色文化”在校本课程中的核心地位,又充分发挥了其他类型课程的美育价值。
2.深挖拓展课程
兵团将兵团红色文化基因融入课外拓展课程中,组织师生开展红色研学、游学等活动,带领学生参观纪念馆、屯垦纪念碑、知青林、地窝子、塔河源、沙漠之门等兵团红色旅游景点,思政、美术、音乐、历史、生物等科目教师共同指导学生,从学校到社会形成浓郁的兵团红色文化氛围,让教师和学生共同关注周边的生活,有效拓展军垦文化与美术课程融合资源,了解生活与美术的联系。
3.构建社团课程
兵团通过对兵团红色文化资源的创新实践开发与利用研究,增强教师开发课程社团资源的意识与能力,组织骨干教师挖掘资源,编写模块式社团课程,如胡杨精神系列“胡杨剪纸”“胡杨印记”等社团;老兵精神系列“手工草鞋”“模拟三五九旅”等社团;兵团精神系列“我爱兵团绘本”“兵团图说讲解员”等社团。将兵团历史、文化及家乡的自然资源在社团课程中展现出来,最终实现学生对个人发展、社会进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
4.搭建实践基地
各学校与当地军垦博物馆、艺术家工作坊、兵团特色纪念馆、非遗工作坊、屯垦戍边体验场所联手,将时间和空间有效融合,设计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充分发挥了军垦文化得天独厚的育人功能。学校还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红色文化景点、历史遗址、博物馆等,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那个时期的历史氛围和人们的奋斗精神。学生参加特色实践活动,通过制作红色文化纪念品等,不仅能够提升自身主动获取新知识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还能够提高自身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二)寻兵团文化之根,研教学形式与方法
1.开展项目式教学
项目式教学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方法。教师以“兵团精神”为主题情境,采用项目式教学,能够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深度学习,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例如,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以“画在军垦人自华”“学在军垦自博雅”“玩在军垦理自明”“行在军垦志自高”为主题构建课程体系,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其中,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究。
画:《书画三五九旅》《画100个红色小故事》《三个独臂将军连环画》等。
学:红色文化、胡杨剪纸艺术、阅读绘本《永远的琴声》等。
玩:感受沙漠之门藏宝、守望千年胡杨之梦、演绎军垦课本剧、清明节放风筝寄哀思、绘军垦红色故事比赛等。
行:徒步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地窝子体验农场劳动、胡杨林写生等。
2.落实美术创作
兵团以地域文化为依托,让学生通过编写绘本故事,如《100个兵团红色小故事》,将兵团红色文化融入初中美术课程中,创新美术课程与兵团红色文化资源相融合的跨学科教学模式。
3.鉴赏红色艺术
教师要结合国家课程融入红色文化内涵,积极引导学生欣赏兵团红色文化中的美术元素,如英雄人物形象、战斗场面、革命标语等。例如,在讲授人美版七年级美术下册《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一课时,教师可以结合绘画作品《开国大典》,为学生分析和讲解这些元素,让学生深入了解那个时期人们的精神追求和审美艺术。还可以组织学生对这些美术元素进行讨论和评价,以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立足实践探索,实现红色文化认同
1.课堂教学实践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入十四个师域的红色文化资源,如王震将军的英雄事迹、第八师“军垦第一犁”开荒拓疆的历史、第一师“三五九旅部队”历史、团场军事装备等故事,这些资源的引入不仅丰富了美术课堂教学内容,还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兵团红色文化。
2.红色主题创作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兵团红色文化为主题进行创作,如军事绘画、雕塑、手工制作等,这些创作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还可以增强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3.互动体验教学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因各师市距离较远,不便于交流,所以学校采取“网络课堂”互动式教学方式,让各师市学生互相交流,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分享观点。
4.多元教学素材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元化的教学素材,如图片、视频、音乐等,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兵团的历史和兵团英雄人物的事迹。
5.研学实践活动
除了课堂教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兵团遗址、纪念馆等,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和实践意义。这种研学实践活动将兵团红色文化资源与美术课堂教学融合在一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美术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革命精神,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6.赋能智慧教育
教师可以通过VR虚拟现实技术,并结合兵团历史故事,如《大生产运动》《军垦第一犁》等,让学生通过虚拟再现感受那个时期人们的精神风貌和坚定的信仰。
7.创意设计作品
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以兵团红色文化为主题进行创作,让学生设计校园红色文创产品,如革命版画书签、剪纸折扇、彩泥胡杨雕塑等,以此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和创作能力,加深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
(四)聚焦师生素养,传承兵团红色基因
1.学生成长
五年来,学生获国家级奖项的24人次、省级奖项的236人次、市级奖项的403人次。学校开设红色文化实践工作坊18项,全兵团举办红色文化艺术展演20余场,如“我为军博文物代言”“军垦娃中国梦”“让泥土焕发新生——兵团人物形象塑造”“情浓翰墨少年志 礼赞双拥展未来”“追忆往昔历史肩负使命奔新程”“红色浸润童年梦 春风如筝纸鸢飞”“绘就戍边图 喜迎二十大”“传承红色基因 献礼建党百年”“为成功人生打好兵团精神底色”等主题展,展出作品上万件。
2.教师收获
获得“天山英才”称号的教学名师2人,特级教师2人,正高级教师5人,成立师市级名师工作室14个,立项红色文化省级课题9个,师市级课题4个,发表文章11篇,教学论文、案例获国家、省、市奖项23个,开发红色文化校本教材《少儿军垦美术》《弘扬军垦精神 剪出魅力胡杨》《军垦小战士泥塑》《我为军博文物代言》等4套。
3.社会影响
兵团多所学校被评为“美育特色学校”。第八师石河子第二小学成立全国首家“少年军垦文化研究院”;第七师126团中学成立“小小民艺馆”,兵团红色文化成果现已辐射广东省、陕西省、甘肃省、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原全国政协副主席王恩茂为学校题词:“培养一代胜过一代,适应时代需要的好人才”。
四、探讨思考
(一)兵团红色文化资源宣传与保护
在兵团红色文化资源融入中小学美术教学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对兵团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不够充分。因此,兵团可以联合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参与,共同努力,还可以利用官网、社交媒体等平台,更好地挖掘和传承兵团红色文化。
(二)兵团红色文化资源多学科融合
兵团红色文化资源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教育资源,应广泛融入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多学科交叉、相互渗透,全面、多角度地传承和弘扬兵团红色文化,增强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全面认知和深刻理解。
今后,我们将不断努力,矢志不移地全面探究兵团红色文化资源与美术教学的融合路径,遵循美育特点,正确把握教育教学规律,因材施教,打造多方协作、融合创新的兵团美育新格局,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更好地了解兵团红色文化历史和精神内涵,提高综合素质和审美水平,传承和弘扬兵团红色文化,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单位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