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思维发展策略 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 马敏丽学生思维能力是以语文运用为基础的,并在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形成。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又能很好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呢?下面,笔者以自己的教学实践为例谈几种具体做法。
一、创设情境,发展学生思维
在教学伊始,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合适的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被唤醒,课堂充满活力,能极大地提升教学效果。
笔者在教学四年级下册《飞向蓝天的恐龙》时,先在黑板上写下“恐龙”一词,然后让学生想一想对这个动物的印象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是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入手,培养学生的积累运用能力,从而使其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当学生说出“笨重、迟钝、庞大、凶猛异常”等词语时,笔者适时在黑板上写上“飞向蓝天”并追问,“飞向蓝天”指的是什么呢?又能用哪些词语形容它呢?学生说是鸟,可以用“轻盈、灵巧、敏捷、五彩斑斓”等词语来形容,笔者针对学生回答给出相应评价的同时,还在“飞向蓝天”和“恐龙”中间加了一个“的”字,让学生自由读一读课题后顺势提问:“两个截然不同的种类,它们之间会有联系吗?”这样的导入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点燃了他们主动探究的积极性,课堂学习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对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学生除了按照课本上的步骤饶有趣味地叙述之外,还在班上掀起了争当“自然科学馆小小解说员”的热潮。笔者发现,学生介绍的内容层次清楚且简明扼要,既能抓住文中一些关键词语,体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又能礼貌、流畅地表情达意,在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运用能力和缜密思维能力的同时,为进一步激励学生爱科学和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笔者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田忌赛马》时,设置了“3、5、8”和“4、6、9”两组扑克牌,然后让学生选择一组和笔者比大小,三局两胜。学生选择了“4、6、9”这一组,他们认为“4、6、9”明显大于“3、5、8”,所以一定能取胜。当学生出4时,笔者出5,笔者胜;学生出9时,笔者出3,学生胜;当学生出6时,笔者出8,笔者胜。学生没想到自己居然能输,一下子就将注意力转移到对孙膑思维过程的激烈讨论和分析上了,这一方式很好地培养了学生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问题的习惯,使学生的思维更全面和深远。
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注重创设与课文内容、生活实际等相关的情境,这样的导入形式往往胜过反复说教,且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进而“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发展。
二、主动质疑,发展学生思维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疑”是学习的需要,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语文要素就是鼓励学生“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真正的课堂应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互动,教师要明确自己的“主导”作用,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学生一旦有了问题,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及解决问题的动力。笔者教学四年级上册《蟋蟀的住宅》时和学生进行了这样的谈话:“动物们住的地方大多叫什么?”学生回答:“巢、窝或洞。”笔者接着说:“作家法布尔却把小蟋蟀的住处称为住宅。”随即一边板书课题“蟋蟀的住宅”一边激趣:“看到课题,你们的小脑袋瓜里有什么疑问呢?”学生有的围绕课题提问:“为什么把蟋蟀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有的依据课文内容提问:“课文围绕蟋蟀的住宅讲了哪些内容?重点讲的是什么?住宅是什么样的?是怎样修建的?”有的根据生活经验提问:“蟋蟀是不是有建造住宅的本领?它和人类建造住宅的方法一样吗?”还有学生从观察、写作手法的角度提问:“作者是怎样观察的?把蟋蟀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我们还能从文章中体会到哪些表达方法呢?”等等。一个小小的蟋蟀,让学生内心充满了好奇,猜想它是不是有奇特的本领?笔者在课堂上通过“读—找—画—思—议”,一步步激活学生思维,调动学生探究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不仅能够在黑板上简单、形象地画出蟋蟀住宅的构造及特点,还能以第一人称“我是一只小蟋蟀,我的名字叫……”生动有趣地一边指着结构简图一边介绍自己的住宅,语言活泼,思维活跃,教室不时传来一片笑声和喝彩声。学生抓住文章的过渡句:“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作伟大的工程了。”有的学生还从观察特点(有重点、细致、有顺序)、伟大的工程(安全舒适、精心修建)、精准表达(生动、准确)三方面画出文章的思维导图,一目了然,言简意赅,实现了与作者对话,并且将文本内容内化为了自己的理解,这不仅培养了学生思维和学习能力,而且还教会了学生联系生活用拟人手法简单描述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课下学生主动查阅法布尔的《昆虫记》,体验阅读的快乐,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当然,有些课文的题目本身就像文章的“眼睛”,一下就能猜出大致内容。比如教学四年级上册《西门豹治邺》、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跳水》等课文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题目中的“治”“借”“跳”这些关键词提问学生:谁?为什么治(借、跳)?怎样治(借、跳)?结果怎样?等等。其实,这是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这样的顺序提问的,学生可以通过迅速浏览很快地梳理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在锻炼学生概括归纳能力的同时,还能使学生的思维向更清楚、更准确的方向迈进。因为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见解,还要培养学生把一件事表达清楚的能力,使学生在“陈述事件主要内容—精心取舍—精炼、完整表述”的过程中,思维逐渐变得更活跃灵敏,头脑更清晰,语言组织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都得到锻炼,增强学生的“语感”。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质疑,要及时了解学生的疑惑。因此,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激活学生思维,使课堂变成学生学习知识和施展才华的场所,使枯燥的学习变得更有趣味和意义。
三、活动体验,发展学生思维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形象思维占很大比重,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适当设置一些游戏或活动,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热情,使其能更自觉地融入课堂。笔者教学四年级下册《铁杵成针》时发现,学生对这个故事早就非常熟悉了,一上课就争先恐后地用自己的话讲述了这个故事,但文章是以文言文的形式写的,而学生接触文言文的时间并不长,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学有所得,进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呢?为此,笔者在教学文章中两人对话环节时设计了情景再现环节,学生两人一组进行角色扮演,一人扮演李白,一人扮演老婆婆,李白一开始问话的内容文中省略了,李白要怎么说老婆婆才能回答“欲作针”。 意思是“我想用它来做绣花针。”这就需要学生根据老婆婆的话倒推出李白的问话,这一点学生不难理解。两人谈话到底结束了没有?引导学生联系后文,也就是最后一句:“太白感其意,还卒业。”讨论“意”在这里的解释是什么?可以通过看注释理解“意”即“意志”的意思。猜想两人怎样的对话才使李白感受到老婆婆的意志,然后回去完成了学业,进而深刻领会“意”的含义。学生纷纷上台表演,“李白”接着问:“这么粗的铁棒,要到什么时候才能磨成绣花针呢?”“老婆婆”说:“我一天磨一点,只要不放弃,日子久了总有一天会成功的。”“李白”又问:“那不是太难了吗?世上有这样成功的例子吗?”“老婆婆”说:“自古以来就有水滴石穿、功到自然成的道理……”通过这样一段生动、具体的对话,再结合学生生活中的事例对“坚持不懈”这一道理进行阐述,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的同时,学生思维也变得更灵活了,学习也变得更快乐了,也更有学习的动力了,且真切地感受到了文言文虽篇幅短小但语句精炼含义深刻,从中习得了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文言文语句的方法,提升了阅读能力。剧本也主要是依靠人物对话来推动情节和刻画人物的。例如,笔者讲授四年级上册《西门豹治邺》选做题时,要求学生试着改编课文,并演一演这个故事。这不仅能实现教材的活化,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协作意识、临场应变能力等,通过“人人都是小导演”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使其思维螺旋上升,学习方式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五年级下册《田忌赛马》一文故事性强,学生对扮演文中出现的三个人物跃跃欲试,怎样通过语言凸显文中人物说话时的语气,继而表现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呢?笔者鼓励学生创编剧本,并对文中的人物神态、动作等进行补白。脸是人心情的晴雨表,有怎样的心情,就会表现出相应的神态和语气。学生在表演这一故事时,手、脑、眼等都得到了锻炼,这其实都是思维作用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表演、创作能力等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教师在教学中借助一些适切的活动,可以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使其感受到“教材即生活”,进而激发学生创作激情,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鼓励想象,发展学生思维
阅读文章时,培养学生根据所读内容进行联想和想象,这不仅能让课堂“语文味”十足,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分析能力。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培养学生养成留心观察的好习惯,单元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的连续观察。笔者以《古诗三首》中《暮江吟》为例,这首诗中作者的连续观察比较明显,“残阳”意即黄昏、傍晚,作者从黄昏一直观察到夜晚,持续时间十分长。那么,用词的准确性体现在哪里呢?首先是第一句“一道残阳铺水中。”意思是夕阳西下,阳光铺在水面上。引导学生想一想“铺水中”是个怎样的画面?鼓励学生画一画并指名学生在黑板进行展示。一位学生画的夕阳高高地照射在水面上,另一位学生画的夕阳平铺在水面上,画平铺的学生说太阳快要落山了,此时与地平线很近,“铺”后面是“水中”,就相当于把东西平放在那儿,并且看到“铺”字就想到了“铺床”,就像妈妈的手一样温柔、亲切,又想到了默默为我们铺路的工人叔叔等,因此“铺水中”就是夕阳很柔和地“躺平”在江面上,而不是照射到江面上。一个“铺”字,启迪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接下来学生对“半江瑟瑟半江红”描绘的颜色,从生活经验入手,脑海中出现了许多红色、绿色的东西,学生说红得像玛瑙、石榴、云霞、火焰……绿得像翡翠、宝石、森林、碧玉……一句诗竟开启了大智慧!学生在得到教师的肯定后,自信心、进取心都得到了增强。随之,针对“半江瑟瑟半江红。”一句作画,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是将江面一分为二,一半是红色,一半是绿色;另一种是江水红绿相间。在这里笔者倡导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再回到“铺”字会发现,江水的颜色是不变的,当夕阳平铺在江面时由于江面受光程度不同,才出现了“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象。学生也形象地画出了夕阳西下时,江面上红绿相间、波光粼粼的景象。最后诗人形象、贴切地比喻,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他观察之细致及联想之丰富,学生在这首诗的学习中领略到了大自然的美妙,感悟到了古人用词的精妙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同时还对古诗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五、开展辩论,发展学生思维
在老师主导的语文课堂上,学生经常会只听老师的,遇到疑惑之处也不敢发表意见,同伴之间也缺乏交流和辩论,认为老师的话就是真理,最后形成了老师的“一言堂”,对老师过度信任和依赖,在课堂上变得只会听,缺乏善思,导致思维处于停滞状态,不利于个人的学习与长远发展。为此,老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师生、生生之间平等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乐于交流,勤于探索,辩证地思考问题,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例如,笔者教学四年级上册《普罗米修斯》时,针对课文最后一句话“普罗米修斯——这位敢于从天上‘盗’取火种的英雄,终于获得了自由。”鼓励学生以“普罗米修斯到底是盗贼还是英雄?”展开讨论,这时出现了两种观点:一种是对神来说普罗米修斯是盗贼,应当受到应有的惩罚,但是他偷盗又是为了人类,如果是贼那也是义贼;一种是普罗米修斯富有同情心,面对神权坚强不屈为人类造福,对我们人类来说就是英雄。两种说法中都提到了“义”,学生在争辩中达到统一,这是正义,是义气、义勇、仗义、仁义……因此学生认为普罗米修斯是英雄。学生思维的多元和开放,可以有效提升学生思维的辩证性。
六、读写结合,发展学生思维
在语文实践中,读写是语文学习的外在体现,而灵活运用是语文学习的目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学生的审美力会在潜移默化之中得到提升。用眼睛去发现美,用文字把生活中有意义的点滴记录下来,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会极大增强。例如,笔者教学四年级上册《走月亮》时,让学生仿照课文第六自然段写记忆中月下的场景。写之前先引导学生理解掌握第六自然段作者的观察地点、写的内容及这一段的隐藏含义等。接着让学生回忆令他们印象最深的月下场景,在哪里看到的、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以及由此产生的联想等,想通过景物描写表达怎样的情感。学生在想、选、思、读、删、改的过程中组织和锤炼语言,调整先后顺序,而这都离不开思维的全程参与。五年级下册《军神》《刷子李》要求通过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写一个人,课后笔者要求学生写作时要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努力做到既有自己的观察和印象,又有别人的看法和评价。在找素材、分析、比较、修改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式更加清晰,行为模式更加明确,这有助于培养学生恰当而灵活处理问题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语文教材中读写结合的训练点有许多,需要教师发现和引导学生大胆尝试,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入发展。
思维能力是衡量一个人认知水平的重要标准,是一个需要长期发展的过程。教师应从教材特点出发,以学情为基础,把学生的思维发展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激发学生思维兴趣,不断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 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教育教学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