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 谢军 胡豆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注重阅读引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位。”现阶段的语文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及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学生的综合认知能力和综合素养。笔者以A市一所小学的六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对学生课外阅读意识、阅读习惯、阅读实践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从教师、家长和学校等方面探索了提高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性的策略。
一、小学六年级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学生缺乏主动阅读意识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77.02%的学生喜欢阅读也经常阅读,这表明大多数学生对阅读持积极态度,且愿意花时间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籍。剩下的学生群体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阅读态度:19.26%的学生虽然比较喜欢,但不经常读,1.86%的学生虽然不喜欢但仍在阅读,还有1.86%既不喜欢又不读(如图1所示)。由此可见,学生的阅读态度存在一定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图1 学生课外阅读情况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78.88%的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心情愉悦,情绪状态良好,意味着大多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获得愉悦和满足感,这源于阅读带来的知识获取、情感共鸣或故事情节的沉浸体验。3.73%的学生内心毫无触动,0.62%会感到烦躁,反映了这部分学生的阅读体验不愉快或因其他因素导致阅读兴趣不高(如图2所示)。
图2 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心感受
(二)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阅读方式方面,39.76%的学生倾向于从头到尾逐字逐句地阅读,45.96%的学生会根据不同内容采取不同方式阅读,充分反映了学生在阅读时希望全面了解内容和细节的倾向(如图3所示)。
在课外阅读时间方面,23.60%的学生能够长时间集中注意力阅读,时间超过1.5小时;16.77%的学生阅读时间在30分钟以内(如图4所示)。
图3 学生课外阅读方式 图4 学生课外阅读时间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在阅读策略和思维习惯方面,54.03%的学生会尝试联系生活经验,结合文章标题或插图进行预测,并顺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去猜想,这种阅读方法不仅能够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阅读材料,还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参与感和阅读兴趣。但还有一些学生在阅读时很少或从未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问题,有疑问的地方也没有标注,意味着他们在阅读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深度思考的能力(如图5所示)。
图5 学生课外阅读策略使用情况
(三)教师对学生阅读指导不够充分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教师在阅读方法指导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10.56%的学生表示教师有时会进行阅读方法指导,3.11%的学生表示教师很少进行指导,0.62%的学生表示教师从不指导(如图6所示)。由此可见,有教师可能在教学实践中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引导存在疏漏,未能充分发挥教育引导作用。
图6 教师课外阅读方法指导情况
在调查中,62.11%的学生表示教师定期检查或评价课外阅读情况,0.62%的学生表示教师没有检查或评价课外阅读情况,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可能没有足够关注和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行为,未能及时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和需求(如图7所示)。
图7 教师检查或评价课外阅读情况
(四)阅读实践活动不够丰富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84.4%的学生表示学校或班级阅读氛围浓厚,经常开展阅读类活动;2.84%的学生表示学校或班级阅读氛围不浓,很少开展阅读类活动,3.73%的学生甚至表示学校从未开展此类实践活动,虽然有些班级开展了阅读活动,但形式相对单一,缺乏多样性(如图8所示)。由于阅读活动匮乏,阅读过程单调无趣,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动力不足,阅读技巧及阅读习惯就很难养成。
图8 学校或班级阅读氛围情况
二、培养六年级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对策
(一)教师: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是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推荐一些经典书籍,介绍阅读的重要性,以及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的重要影响,让学生明白阅读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还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人生修养,更是提升自我、实现个人成长的重要方式。
二是建立阅读评价机制,通过评价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如教师可以设定阅读任务,建立阅读奖励机制,要求学生定期完成阅读报告,对在阅读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表彰,以此激励更多的学生参与阅读。还可以帮助学生制定阅读计划,让学生明确阅读目标,学会有效管理时间,能挤出时间阅读。
三是引导学生学习、掌握阅读技巧,如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主题思想,让学生心中有数,能理解不同文体、不同体裁文章的主旨意思,能找出文章中与问题相关的信息点,能抓住重点内容、重难点知识和关键句等。还可以采用分组讨论、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多样化的方式进行阅读教学,并观察、总结学生的学习规律,引领学生从被动阅读向主动阅读转变,让学生从不同层面探究问题。
三是教师要与家长建立稳固且优质的合作关系,还要与家长紧密联系,如可以组织亲子共读分享会,让家长与孩子共同分享阅读心得;组织家长开放日活动,向家长展示学校的教育理念及独特的教育方式,让家长深入了解学校教育的内涵与精髓,进而激发家长投身学校教育事务的积极性。家校携手,共同为孩子打造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充满爱与智慧的成长环境,让孩子在家校共育的温暖阳光下茁壮成长。
(二)家长: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是家长要以身作则,以积极的态度带头投入阅读中,为孩子树立榜样。还要养成经常阅读各类书籍、报刊、杂志的良好习惯,无论是在阳光初升的清晨,还是在静谧安宁的夜晚;无论是在繁忙工作的间隙,还是在休闲放松的周末都要持之以恒地阅读。以自身对阅读的热爱、专注和坚持,为孩子精心打造一个充满书香气息的家庭环境,促使孩子逐步养成热爱阅读的优良习惯,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感受阅读的魅力与重要性。
二是家长要引导孩子主动思考,让孩子明确自己的阅读目的。阅读是为了学习知识、提升技能、拓宽视野,阅读目的决定着书籍选择的方向。思考和明确阅读目的不仅可以帮助孩子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还可以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每个孩子的兴趣爱好都不同,有的喜欢历史,有的喜欢科学,有的喜欢文学,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课外书籍。此外,家长可以设定固定的阅读时间,选择适合自己和孩子阅读的材料,在亲子共读中让孩子感受阅读的乐趣,提高孩子阅读的积极性,培养孩子健康的阅读习惯。
三是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还要积极参与学校的阅读活动,与孩子一起读书,让阅读成为家庭生活中一道亮丽且永恒的风景线。
(三)学校:建立完善管理工作机制
一是学校要积极优化教学安排,让教师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参与课外阅读。要设立专门的阅读指导课程,将课外阅读纳入课程体系,使之成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设立教师阅读指导奖,对在学生课外阅读方面成绩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还要将课外阅读指导与教师的职业发展挂钩,将其纳入教师考核和晋升中,以此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二是学校要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的阅读素养和指导能力。还要定期举办阅读指导培训班,邀请专家授课,分享阅读教学理念和方法,鼓励并支持教师参加学习培训,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是学校要注重阅读环境的建设,积极为学生打造富有书香气息的阅读环境,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文化素养。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多样化的课外活动,如定期组织形式多样的读书分享会和深度讨论会,举行校园文化节等。还要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全民阅读大会的贺信中指出:“希望广大党员、干部带头读书学习,修身养志,增长才干;希望孩子们养成阅读习惯,快乐阅读,健康成长;希望全社会都参与到阅读中来,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由此可见,课外阅读越来越受到国家、社会和家庭的重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也提出了明确要求。在问卷调查过程中,笔者清晰地洞察到学生在课外阅读意识、阅读习惯及阅读实践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基于此,笔者有的放矢地从教师、家长及学校层面深入剖析,并提出有针对性与可操作性的改进策略。总之,大力推进小学生课外阅读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已成为当下一项极为关键且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这一任务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教育工作者持之以恒地予以密切关注、巧妙引导。唯有如此,才能促使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深度融合,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基金项目:2020年陕西省社科项目《基于OBE理念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胜任力及专业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20P031。
作者单位 安康学院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