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设计的价值重构

作者: 胡蓉

“双减”政策实施后,作业设计水平的高低成为教学提质增效的关键,不仅事关学生学习品质和学习效果,还是检验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标准。因此,要发挥作业在育人方面的作用,就需要重新认识作业的价值,提高教师作业设计能力,确保育人方式的转变和育人目标的实现。

一、重新认识作业的价值

一是重新认识作业的多元价值。对学生而言,作业是巩固学科知识、提高知识应用能力、拓宽学科知识之外的手段,同时也是训练学生自律、时间管理的手段,而且在作业完成过程中可以有效强化学生责任意识、纪律意识等。对教师而言,作业有助于教师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和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等,同时也是检验教师教学能力的手段,而助力教师作业设计能力提升的,是教师丰富的学科知识和教学经验等。此外,作业还有助于教师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对家庭而言,作业是连接家庭和学校的桥梁,家长能够通过作业了解学校教学理念和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教师也能通过作业了解学生的家庭文化氛围,以及家长对教育的一些认知和理解,进而判断出影响学生学习的家庭因素。总之,只有对作业的认知越丰富越深入,才能够拓展性地发挥作业的价值。

二是重新认识作业改革的时代要求。作业改革的目的是转变育人方式,提高教育质量,体现了时代对全面育人的要求,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在建设教育强国背景下,作业改革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既要注重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也要注重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在核心素养背景下,作业改革要体现学科核心素养,聚焦培养学生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和正确价值观等。作业改革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在具体生活场景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减少作业数量的同时,要尽最大努力提高作业质量,减少机械重复且无意义的作业。在教育向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作业的完成要发挥数字化资源的作用,通过智能化手段不断提高作业效率和作业质量。

三是重新认识作业设计对教师能力素养的要求。作业要与教育教学改革相统一,这就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教师要布置出适合学生的作业,就要努力研究学情,研究教学目标,研究评价体系,而不是简单地将练习册或教辅资料一发了之,因为作业设计水平也是教师专业素养的体现。

二、重新认识作业设计的价值维度

一是“学”与“习”的关系。作业改革的根本原因是教学方式改革提出了具体要求,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是推动学习方式的改革。而处理好“学”与“习”的关系,就是教师始终要追问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要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学生习得知识、巩固知识和应用知识的途径和方法。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离不开训练,但是训练需要有科学的方法,不是机械重复。根据学生特点,能通过动手实践的训练,就不要用书写的方式训练。在“学”与“习”的关系中,要唤醒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内驱力,不能因为方法不当而导致学生厌学。

二是“长”与“短”的关系。作业作为对课堂学习内容的巩固,通常是围绕一节课、一个单元的学习进行设计的,无论是基础性作业还是拓展性作业,基本上都是要求学生当天要完成的,这使得学生的学习停留在某一点上的积累。在核心素养背景下,要培养学生整体性思维、理解性学习、深度学习,强化学生对知识的体系化理解,以及对学生某种能力的持续化训练,而当天就要完成的“短小”类的作业是无法满足这些要求的,这时就需要有一些相对要长期坚持的作业,如整本书阅读、项目化学习等,利用一个月、一个学期,或者一个寒暑假完成一项学习任务。“长”与“短”的作业设计与反馈肯定是有一定差异的,这就需要教师研究并找出其中的关键要素,然后设计出合适的作业。

三是“主”与“从”的关系。在传统观念中,作业是教师按照教学要求,让学生通过一定形式的练习,强化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获得认知、思维、技能的发展。布置作业是教师的权利这种观念把教师作为了知识的权威,教师控制着整个课堂,学生则是被动地学习。而在以学生为主体、学习为中心的观念下,作业不完全由教师来设计,学生也可以参与作业设计,甚至家长也可以参与作业设计,教师则是作为作业设计的鉴定者和评价者。学生自己设计作业,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他们会在作业的完成中发现自己思维的缺陷和不足之处,然后针对性地改进,进而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

四是“减”与“增”的关系。在“双减”背景下减轻作业负担是目标,但这一目标的实现不能以牺牲教学质量为代价,因而作业设计一定要注重“提质增效”。“提质增效”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习效率更高一些。我们经常会说,要减少机械重复训练的作业,增加锻炼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的作业。这种说法也有片面性,有些内容就是需要在重复训练中巩固的,比如汉字书写,那些相似易出错的字,往往就是非常细微之处的差异,不重复训练很难记住。创新和实践也是建立在好奇心之上的,并需要一定的概念性知识作为支撑,因而必须突破理解上的“瓶颈”。教师在作业设计中必须保持这样的意识:做减法的同时还要做加法,要分清楚哪些作业能减,哪些必要的重复训练依然是有必要的。

五是“虚”与“实”的关系。教育在当下最重要的变革就是数字化、智能化的转型。在数字化背景下,传统的知识观念、学习方式、评价方式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转变,作业不再是以纸笔为工具,以抄写为手段,以书本为依据的训练,作业还可以通过智能化的技术来增强和赋能。学习可以分为正规学习和非正规学习,而这些都是有价值的学习。作业设计要把数字化资源作为重要的载体,让学生在虚拟空间对知识产生体验式理解,让学生通过数字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手段检测学习效果,让智能工具成为学生学习的助手。有些国家开发了一些游戏化的课程,比如游戏化的政治课,在游戏中分配给学生一个市长的角色,让他们思考如何管理城市,如何发展经济,如何规划城市环境,如何做好民生工作,等等。在这种游戏化的活动中学生是主角,他们在游戏中获得的对政治知识的理解是书本知识所无法给予的。面向未来,作业设计必须与人工智能、数字化结合起来。

六是“纵”与“横”的关系。“纵”就是学段差异,小学一二年级没有书面作业,三四年级、五六年级作业的呈现方式也不一样。教师在作业设计中要“瞻前顾后”,看看学生已经具备了什么样的知识、思维、认知状态等,将要向什么样的方向发展,等等。而今天的教师还要学会“左顾右盼”,关注横向的学科差异,关注跨学科学习,打破学科壁垒,这也是作业“提质增效”的要求。跨学科学习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非常重要的方式,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这是创新思维的基本条件。比如芬兰的“现象教学”,学生遇到一个感兴趣的现象,这种现象涉及哪些学科知识,要求具备哪些能力,使用什么工具,解决什么问题,“现象教学”更看重过程而不是结果,对学习过程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这些都是作业设计的拓展性思路。

三、重新认识教师作业设计能力的提升

一是学习作业设计理论。在教学研究视野中,作业是一个很小的领域,经常被简单地理解为提高学业成绩的手段,忽视了作业的复杂性。然而,在教学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教学从粗放转向精细、从模仿转向创新、从同质化转向特色化,作业的理论研究也走向更为深入的一个认知。在课程改革中,作业关系着教学与评价的方方面面;在学生发展中,作业担负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责任感、自律性、意志力,以及时间管理、创新实践、学业成绩等多方面能力的价值,教师只有对作业的相关理论有深入了解,设计出的作业才能做到取舍适当,有的放矢。

二是拓宽知识视野。每一位教师都是某个学段的某个学科的教师,教师的知识范围往往会局限在某个学科之内。而随着对教师作业设计能力要求的提高,教师仅有扎实的学科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在教学组织中不但要做到学科知识、课程知识和教学知识的有机整合,还要做到科学评价,清楚学生学习问题所在。在跨学科教学和实践性教学中,教师还要具备一定的自然、历史、文化、科技等不同领域的知识,这样才能满足作业设计要求。

三是增强学生理解。教学的所有目标都要落实到促进学生的学习上,语文教师不是教语文的,而是教学生学语文的。作业设计都是针对学生学习情况,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有深入了解。而不同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文化资源,教师要研究不同学生的心理特征与学习取向,帮助他们清除学习障碍和走出学习困境,通过心理学的认知规律、记忆规律、遗忘规律研究学生的学习风格,可以有效提高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是关注教学前沿。教学一直处于变革之中,今天的教学面临着信息化技术进步推动下的深刻变革,工业文明下形成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流程等都面临着挑战,教学改革要适应数字化、智能化时代学习方式的变革,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范式变革有所洞察,要认识到学生的知识观念发生变化,学生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途径也发生了变化,传统的教学流程需要进行重构。课堂教学要“提质增效”,就要做好学生的正规学习和非正规学习的有机衔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同时还要学会利用数字化学习资源和智能化学习工具,实现个性化学习。

教师作业观念和作业设计能力是教师专业化的体现,在教育教学变革的大潮中,对作业的认知要不断深入,以适应时代变化的要求,作业的价值重构也是教学“提质增效”的必由之路。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