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核心素养视角下如何开展小学数学教学

作者: 尚剑英

小学数学学习是一个数学知识积累、方法掌握、运用及内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十分关键的,能帮助学生储备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理念、提高数学能力、获得数学学习的快乐。因此,教师一定要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视角开展教学,为学生打造一个有趣且优质的数学课堂氛围,使学生感受到数学课堂的多样性、趣味性,进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核心素养的概念与内涵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是能够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需要和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也是教育方针的落实,将宏观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有机结合。

核心素养涵盖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文化基础强调学生的学科技能与知识,能够灵活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分为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两大素养,人文底蕴是指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学科知识过程中形成的基础能力和情感态度,科学精神是指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学科知识的过程中逐渐产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自主发展是指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强调能够自主管理、自主约束,能够对自己形成正确认知,分为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两大素养,学会学习是指学生意识形成、学习方式选择等方面的表现。健康生活是指学生能够形成并发展自我认知、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能力。社会参与是人的根本属性,是指能够在社会中处理好自身与社会的关系,形成遵守规则和道德准则、行为规范的意识和认知,具有社会责任感,分为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两方面素养,责任担当是指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和国际关系中形成的价值取向和情感态度。实践创新是指学生在实际生活、解决问题、应对挑战等方面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

二、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

(一)设计教学情境,增加教学趣味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将情境教学法应用到课堂教学之中,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一方面能够通过具体的教学情境增加学生数学知识的记忆深度和学习深度,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探究数学内容。所以,教师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为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数学学习,可以创设趣味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故事情境中参与学习活动,学生会更加投入、更加认真地学习数学内容,注意力高度集中,课堂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氛围。此外,通过故事情境可以增加数学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对数学课堂学习充满兴趣,提高学生数学知识接受度等,便于学生更加深入地探究和学习数学知识。同时,趣味数学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在后续的数学学习中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形成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

教师教学“分数乘法”一课时,可以围绕分数乘法计算方法展开,以学生能用分数乘法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为教学重难点。这部分内容具有较强的计算性和逻辑性,应用范围较广,对学生运用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等方面具有较高要求。五年级学生虽然比低年级学生思维能力强,但仍然脱离不开计算巩固和训练,但数学训练对五年级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枯燥性和困难性,课堂氛围常常处于紧张、低沉的状态,这不利于学生真正投入巩固训练之中。基于此,教师可以在巩固训练过程中创设故事情境。例如:同学们,我们收到羊村求助,羊村最聪明的喜羊羊被灰太狼捉走了,需要我们的援助,现在让我们解决灰太狼留下的难题,共同营救喜羊羊吧。或将主人公换成熊大和熊二、光头强等,以动画故事的方式创设教学情境,学生在故事情境的吸引之下,已经迫不及待了,教师可以在学生充满热情和兴趣的时候出示训练习题,训练习题要由易到难,为学生思维提供适应空间,然后逐步深入,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二)分析实际学情,充分尊重学生

学生能够在数学学习中形成核心素养,与数学新知对学生数学能力的要求密切相关,如数学思维、计算能力等。如果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对学生实际能力、学情的分析和了解,靠主观想象设计教学方案,会导致教学缺乏针对性和方向性,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和发展。因此,教师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充分做好教学准备工作,深入学生学习,分析学生学习情况,掌握他们的学习基础和知识构建情况,然后针对性地设计数学教案。也就是说,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立足学生实际情况设计教案,从而打造更加符合学生学习实际情况的数学课堂,使学生能够在数学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发展。要对学生实际情况有深入了解和分析,这一方面需要教师利用课堂教学实践和沟通了解学生实际情况,一方面教师在教学前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对学生知识基础、能力要求等设计随堂小测,通过小测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方面的薄弱点和优势所在,然后进行针对性教学等,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教师教学“多边形面积”一课时,可以围绕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展开,以学生能够掌握多边形面积为教学重难点。教师在开展教学前,要充分了解多边形面积对学生数学能力的要求,如思维灵活程度、知识运用能力、计算能力等,教师在设计随堂小测过程中,可以依据教学内容的要求设计,如为检验学生思维灵活程度,教师可以设计长方形面积实际运用题。一个长方形,若宽增加6分米就是一个正方形,面积就增加了66平方分米,求原来长方形的面积。为检验学生计算能力,教师还可以设计加减乘除混合运算题等。此外,教师在设计随堂小测时,要注意习题数量,避免习题过多增加学生学习负担,通过随堂小测充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三)深入挖掘教材,充分尊重教材

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载体。教材是知识的表现形式,以静态的方式展示数学知识、理论、公式、定理、性质等方面的内容。教师在开展教学前一定要提前认真研读、剖析数学教材,明确教学目标、知识间的联系和教学思路等方面的内容,明确通过教材能够使学生具备的理论知识和数学技能,探究怎样通过教材内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打破课堂教学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局限性。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真正深入探究和学习教材内容,突破教材中理论知识对课堂的局限,挖掘理论知识、数学符号中蕴含的数学思维和数学思想,进而打造更加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

教师教学“多边形面积”一课中的“认识底和高”时,如果只从“认识底和高”这部分内容来看,是难以明确和掌握这部分内容的设计意图的,如果深入研究过整本教材,可知“认识底和高”这部分内容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对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的高和底及图形特点等能够形成一个更全面的认知。学生通过“认识底和高”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能够充分了解图形的底和高的概念和意义,为学生后续学习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的面积打下基础。学生在学习图形的底和高时,经历了从观察到思考、从思考到总结的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使其在脑海中形成抽象化数学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辩证思维。由此可见,教师深度分析和探究教材的重要性和意义,教师只有充分研读教材才能明确教材内容的内涵数学思维及教学目标,从而打造更好的数学课堂。

(四)改变教学理念,提高课堂质量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模式对课堂教学质量具有直接影响,也是学生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的关键。教师要设计满足学生学习和发展需求的数学课堂,就要多鼓励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提出疑问,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发展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同时,教师也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重视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探究数学内容,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中畅所欲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感受,重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和想法,根据学生的合理建议调整教学方法。

教师教学“因数与倍数”一课时,可以围绕因数、倍数的概念、特点等内容展开。这部分内容更偏向于理论知识,对学生的数学思维有较高要求。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会以说教式、灌输式为主,学生在课堂中只能被动接受,这非常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更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容易导致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心理,难以自主探究和学习数学知识,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求。所以,教师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为教学目标,凸显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因数与倍数”这部分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相对其他教学内容而言较为简单,因而教师可以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开展教学,一方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促使学生能够与小组成员独立地探究和分析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使其形成独立思考能力,减少对教师的依赖。

(四)设计数学游戏,增加学生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新奇有趣的东西,对游戏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参与欲,加之小学生的主要娱乐方式就是游戏,这也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游戏趣味性及愉悦感的认知,使学生对游戏的兴趣更加浓厚。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以理论知识、计算能力等内容为主,虽然也具有一定的探究趣味性,但对学生而言还远远不够,难以使其真正投入课堂学习之中。而学生真正投入深度学习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将游戏应用到课堂教学之中,通过游戏教学增加数学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能够将对游戏的兴趣迁移到数学课堂,与数学趣味相衔接,促使学生形成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为学生长期探究和学习数学知识打下基础,使其形成终身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师教学“分数加减法”一课时,可以围绕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展开,以掌握加减法算理为教学重难点。这部分内容具有较强的计算性和逻辑性,对学生而言是相对枯燥的算理学习,所以教师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可以采用竞赛游戏,将学生分为4人的小组,小组以抢答的方式回答教师在课堂中提出的教学问题或完成课后习题,以游戏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调动学生的数学学科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采用“萝卜蹲”游戏,学生为自己选择萝卜名字,如菜萝卜、青萝卜、绿萝卜等,在蹲起过程中学生边叫自己的名字边做蹲起,如王某是绿萝卜,王某要说“绿萝卜蹲、绿萝卜蹲,绿萝卜蹲完黄萝卜蹲”,并指着黄萝卜对应的学生,如果学生说出的名字与指出学生不符则判定错误,然后让其回答数学习题。通过这些游戏教学法可以很好地吸引和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五)引导学生质疑,培养批判精神

批判精神是学生形成创新精神的基础,也是社会对人才的基本需求。批判精神涵盖辩证思维,能够使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更加全面地思考和看待问题,提高学生对这部分学习内容的理解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形成独立思维能力,促使他们自主分析及解决问题。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在课堂中提出质疑的作用,引导和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和想法,使学生能够辩证地思考学习的数学知识,进而形成批判思维,最终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教师教学“因数与倍数”一课时,可以围绕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定律等方面展开,以掌握因数、倍数的计算方法为教学重难点。这部分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思维逻辑性,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内容,教师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引导学生针对这部分内容提出疑问和问题。例如,教师在教学5、2的倍数的特征时,可以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表格,然后鼓励大胆提出质疑,学生在观察表格后,提出“表格中的数字与5、2有什么关系?”“个位数是0、5的数全部是5的倍数吗?”“个位是双数的数字一定是2的倍数吗?”“怎样验证5、2的倍数的特点?”等,引导学生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质疑学习内容,这能够充分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辩证地思考数学学习内容,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六)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习能力

小学数学具有生活性、综合性和实用性的特点,通过观察发现,在学生的生活中充满数学元素,许多生活中的问题需要运用数学知识才能更好地解决,如购买打折商品、商城购物计算商品价格总和等。由此可见,数学在学生生活中的应用频率及作用巨大,而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能够将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之中,充分发挥数学学科的作用。但就小学当前的教学情况来看,小学数学教学出现了脱离实际的情况,难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基于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结合数学教材和学生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接近真实的场景中解决数学问题,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教师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时,可以围绕分数的意义、表示方法等内容展开,以理解单位1的概念为教学重难点。这部分内容更加偏向于理论知识,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接触过分数,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如创设中秋节分月饼的情境:小明的妈妈将一个月饼切成4块,小明趁妈妈不注意偷偷吃掉1块,怎样表示?剩下的月饼怎样表示?引导学生回忆以往知识,然后教师可以继续提问:妈妈又将月饼分为6块,让小明拿出六分之一是多少,与四分之一一样吗?等等。通过循序渐进的问题设置,不断提高学生的深度学习和思考,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等的共同努力,而教师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因此,教师要精准把握数学课标的教学要求及教学目标等,及时转变教学理念和改变教学策略,积极探究新的教学方法,突破传统教学的影响和局限,重视数学知识教学、技能教学与素质教学的有机结合,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以更好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  陕西省神木市第十一中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