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数形结合思想 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作者: 王玲

数形结合思想是整个数学界经典的,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思想方法之一。目前,很多从事教育的人在不同学段开展了大量研究,但大部分研究者把研究对象确定在中高年级段,因为这部分学生知识储备相对较大,思维能力发展相对成熟,所以更容易接受数形结合思想。而小学低段学生受“已有知识”匮乏、思维能力发展缓慢、动手操作能力不强等因素影响,在具体研究中相对比较困难。因此,教师要积极培养小学低段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这就充分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性。

数与形是数学教学中最基本的两个概念,数在古代表示计数,现在表示数量;形在古代表示形状,现在表示空间概念,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把数或数量关系对应起来,借助图形研究数量关系或利用数量关系研究图形的性质,是一种常用的数学方法。具体操作过程就是通过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关系,把抽象的数学语言、数量关系与直观的几何图形、位置关系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让学生通过以数解形、以形找数、形数互变的方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说,数形结合思维就是将抽象的数字语言与直观的图像结合起来,其关键是让代数问题与图形问题能够相互转化,使代数问题几何化,几何问题代数化。换言之,就是把数字中的数和数学中的形结合起来,用以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数学思想。

一、以数解形,化繁为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学生的学习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有些数量比较抽象,学生难以掌握、理解,而形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教师可以把数对应的形找出来,让学生利用图形解决问题,从问题情境中辨认符合问题目标的某个“模式”,这种模式是数与形的一种特定关系或结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要求教育者为学生建立知识模型结构,即“建模”,这样学生就能够用一种方式方法解决同一属性的问题。如把数量问题转化为图形问题,让学生通过图形分析、推理找到最终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图形分析法。小学一年级刚入学的学生,大部分都能数百以内的数,那么教材为什么还要安排大量时间让学生认识1-10呢?因为学生是顺口溜式地数数,不能将具体实物的数量和正确的数对应起来。例如,一面红旗、一个学生、一支铅笔、一位老师、一所学校、一筐苹果、一堆沙子、一群小鸡……就用数字“1”表示,学生就会明白数字1表示一个抽象物体或一堆抽象物体;学习数字2、3后,学生的脑海中就有了一个简单的数字模式:几个物体或几堆物体可以用数字几表示。又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中的“等分”时,笔者让学生通过平均分实物、说平均分、圈画平均分把“数”转化成具体的“形”。如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有几个?教材用静态图形展现了平均分,这非常好,但由于学生年龄小,不能很好地理解,如果有动态操作过程就好了。“你讲我听了,过会儿我就忘了;你说我看了,我一下就知道了;你示范我操作了,我就深刻理解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等充分体现了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笔者先利用橘子实物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让学生知道平均分就是按一定顺序、相同数量、有次序地分给每个人,分完一轮后再有次序地分,直至分完且每个学生手中橘子是一样多;再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分橘子的方法,并画一画:“18个橘子”用18个圆形表示,“平均分成6份”就用6个方框表示,有序地将这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学生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只要能体现平均分的意义即可。这样学生通过具体操作(分一分、说一说),再借助“形”画一画就很好地理解了平均分。在随后完成“课后题1:把10盒牛奶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盒?课后题2:把9个笑脸平均贴在3条线上,每条线上应该贴几个”时,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平均分的含义和平均分的方法。

二、以形找数,浅显易懂

虽然形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但在定量方面还需借助代数计算,小学数学算理教学非常抽象,如果教师能用图形直观地描述数的运算意义,将会促进学生的理解。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被减数中间有0的退位减法》一课时,笔者先让学生回忆减法笔算方法,出现问题时可以借助摆小棒、拆分小棒的方法解决,再通过动画演示分小棒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突破难点。如计算203-58时,首先让学生明白减法要从个位算起,哪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后在本位加10再减。这里个位3减8不够减,而前一位是0没有办法退1,此时学生就会疑惑:为什么十位是0,退位后反而是9呢?笔者费尽口舌,学生疑虑重重,但学生知道203是2个百和3个1组成的,58是5个10和8个1组成的,于是就用2大捆小棒和3根小棒表示203,用5小捆小棒和8根小棒表示58。从3根小棒中去掉8根是不够的,1大捆小棒打开就是10捆小棒,1捆小棒打开就是10个1,现在摆在学生面前是1大捆小棒、9捆小棒和13根小棒,再来对照203-58的笔算,接受力较强的学生很快就理解了“为什么十位是0而退位后反而是9。”接下来,笔者又用动画为学生演示了拆分小棒过程,让学生在观看中思考自己的操作,这样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也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小学生由于理解和认知能力有限,仅从文字叙述方面思考有一定困难,而画图的方式能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题意,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乘法解决问题》一课有这样一道习题:“小明上一层楼用7秒钟,他从一楼上到六楼需要几秒钟?”题中已知条件比较少,大部分学生很难从字面找到关系,如果画图表示学生一看就明白了小明从一楼上到六楼只用了5个7秒钟。又如,把一根木头锯成5段,每锯一次要5秒钟,一共需要几秒钟?现在的学生很少有这样的生活体验,他们不知道锯木头是怎么回事,笔者用语言为学生再现了锯木头的情形,从学生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们一知半解,于是笔者拿出一根木棍和一把锯子,让两名学生现场操作,笔者还将锯木头的过程画了下来。学生回忆着锯木头的情景,看着笔者的范画,就从数中想到了形,由形找到了解题方法。

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引导学生用图形表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就可以帮助学生从复杂问题中找到知识间的联系,从而凸显数学的本质特征。特别是对于较复杂的图形,学生不仅要正确地将图形数字化,还要留心观察图形的特点,发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充分利用图形的性质或几何定义,将形正确表示为数后再分析计算。例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线段》一课有这样一道习题:“图中 有( )条线段?”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是线段,但要准确数出有几条线段,对于条理不是特别清楚的小学二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因此,笔者引导学生用字母先标出端点,然后依次画并数出线段的数量,最后算一算一共有几条线段。部分推理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在找规律,建立初步的模型结构,大部分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慢慢由量变到质变,最终找到了解决此类题型的模型结构。后来在学习“角”的知识时,也有数角的个数这类习题,很多学生就把数线段的方法迁移到了这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发展核心素养。

三、形数互变,相辅相成

在有些数学问题中不仅仅是简单地以数化形或以形变数,而是需要数形互变——由形的直观变为数的严密,还要由数的严密联系到形的直观。

平面几何图形的拼摆,多数就需要通过形的直观、数的严密计算,使其中蕴藏的思想方法或抽象知识具体化。例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一课有这样一道习题:“用4个边长为2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周长最大是多少?最小是多少?”有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了起来,有学生在找橡皮合作拼图……很快有了以下两种结果:(8+2)×2=20cm、(2+2)×4=16cm。学生在画图、拼图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形的直观,使抽象的数在直观图形中更加具体、形象,也就是把复杂变为简单、化深奥为浅显。学生在观察、操作、分析、抽象、概括的过程中找到了数学知识蕴含的思想方法。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挖教材,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像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主动建构、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喜欢数学,乐于学习。

作者单位  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市城关小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