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提取: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素养
作者: 宋士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对于阅读的认识已经形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学生阅读的过程,就是通过视觉通道输入语言或者文字信息的过程。这种认识言简意赅,可以帮助教师形成对阅读的基本认识。但是只有这样的认识是不够的,这是因为仅仅从视觉通道输入信息,并不意味着学生的阅读就真实发生了。稍微具有一定语文教学经验的教师都知道,当给学生提供一个文本的时候,不同学生在阅读这篇文本之后形成的认识往往是不同的,有时候还会有着巨大差别。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笔者以为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从信息提取的角度来进行。
众所周知,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从这样的判断可以发现信息提取对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学段的阅读更倾向于从信息提取开始,并由此逐渐展开对阅读能力的全面培养。“信息提取”不仅是阅读能力的构成基础,更是语文素养的形成前提。说得通俗一点,在阅读的时候,就是学生从阅读文本中提取信息的时候,哪些信息会被提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注意力,而学生的注意指向哪些内容又与他们的兴趣等要素有关。所以,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提取信息,本质上就是促进他们对于语文学科产生兴趣。当下是一个“互联网+”和“大数据”的时代,置身于这样的时代,信息提取显得至关重要。未来已来,未来人才的素养评判不是“学会”而是“会学”。信息提取是学会学习的第一步,在信息提取的基础上,学生可以进行信息解读、加工、拓展、延伸等。
一、从整体入手,提取教材信息
语文教材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个“信息体”。这个信息体不仅包括语文教材文本,还包括单元导言、阅读链接、语文园地、日积月累等相关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先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提取信息,如单元导言中的“人文话题”和“语文要素”。在提取信息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要依托教材语篇后的相关问题。
一般来说,语文教材阅读的初感受对于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是学生依托自我的认知经验,对语文教材文本进行的一种自主性解读。对于文本中的空白点,学生还会调动自我的经验进行填充,从而让教材文本意蕴变得更完整、更富有个体性。比如,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学生在初读课文后,对文中特务抓捕李大钊时的阎振三与在法庭上的李大钊进行对比,很快就得出结论:李大钊也受过刑,而且一定受过酷刑。在提取信息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会得出相关结论,同时还会提出一些问题,如:“李大钊本来能离开北京,为什么始终没有离开呢?”“难道还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的吗?”这是一种对教材信息提取基础上自然生发的问题,这样的问题能引发学生对文本的深度思考。在此基础上,学生的语文智慧自然能得到发展。由这个例子可以发现,学生在阅读文本时,自身的注意力必然会锁定在某些阅读内容上,而锁定的内容既取决于教师的引导,也取决于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以及阅读基础,可以说是多重因素的影响,决定了学生最终提取信息的具体走向。既然学生在提取信息的时候受多重因素影响,那也就意味着教师在引导学生提取信息尤其是教材信息的时候,就要从整体入手,关注学生的各个方面,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所提取的信息是完整的、有效的。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提取教材中的信息最终应当成为学生的阅读自觉,毕竟教材是学生使用最多且最平凡的学习载体,学生只有学会了阅读教材、学会了从教材中提取有用信息,才能真正形成阅读的本领,并且将这一本领有效迁移到其他场合中去。
从整体入手,提取教材文本信息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应然之举。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提取相关信息,能让学生形成一种“篇感”。当然,不同的学生由于知识经验、认知倾向、阅读素养等差异性,所提取的整体信息也是有差异的。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信息提取,理解学生的提取成效,引导学生的提取方向。在学生进行信息提取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让学生带着整体观照的视角看待文本,那学生在提取信息的时候往往就会具有一定的整体性,这也就避免了碎片化提取的可能。对于学生素养提升而言,从整体入手的教材信息提取,是奠基之举。
二、从重点入手,提取教材信息
学生的语文学习,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有所侧重。这个侧重点也就是我们日常语文教学中所谓的重点、难点内容。一般来说,厘定语文教材重难点内容的根据是不同的,我们不能等量齐观。语篇重点内容是根据语文学科的特质、目标、要求等来确定的,是一种共同性的内容。而语文教材中的难点内容,则应当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来确定,因而是一种主观性的内容。从重难点内容入手,教师引导学生提取教材信息,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题中之义。
过去,我们讲语文教学重难点内容要求“重点突出”“难点分散”“难点突破”是很有道理的。引导学生从重难点内容入手,提取教材信息,我们应从两方面入手:其一是信息背后的信息本质;其二是信息背后的信息关联。比如,教学《祖父的园子》,学生在初读文本中会提炼出园子中的植物、小动物的生长样态,会提炼出小作者在园中自由玩耍等相关信息。同时,学生还会将这些信息进行比较,了解园子中的植物、小动物的生长样态。但学生从文本中直接获得的这些信息是较为肤浅的,距离教学目标、要求还有一定距离。聚焦作者的身世,能让学生对文本有较为深度的理解。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作者生平,并让学生结合作者生平对教材文本的信息进行深度提炼、加工。如此,学生就会发现童年园子中的自由生活,恰恰是作者的一种怀念、追忆,流露出一种向往,映照出作者现实生活的不自由,等等。这样的一种文本信息加工过程,是建立在对文本重点信息提取基础之上的。
从重点入手提炼文本信息,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圈画、比较、分析等方式展开。作为教师,要帮助学生建构认知水平,掌握一定的教材文本信息提取技巧,进而能探寻到相关的信息关联。这种信息关联,往往能激发学生的语文思维,催生学生的语文想象,从而引导学生向着语文文本更深处漫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引导学生从重点入手来提取教材信息,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所谓的重点,一定是学生注意的指向所在,让学生认识到这些重点的意义,进而实现以点带面,这不仅是一种重要的阅读策略,更是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策略。大量的实践表明,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来提取教材信息,是一件事半功倍的事情,应当成为教师常用的策略之一。除此之外,当学生面对文本的时候,如何确定其重点值得研究,而这恰恰是日常教学中最容易忽视的。在提取教材信息的时候,教师往往和学生强调要抓住重点。可是对于很多学生而言,不是他们不想抓住重点,而是不知道如何抓住重点,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认识何谓重点。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通过对关键文本的深入分析为学生提供范例,学生经过体验能够增进对文本的理解。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将关键文本与整个文本融为一体,进而形成的分析能力可以有效应用于整个教材的解读中,从而提升自身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从主题入手,提取教材信息
从教材中提取相关信息,与学生的主观愿望有着很大关联。部编版语文教材是以单元为逻辑主线进行编排的,面对这样的编排,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立足于单元主题,最为常见的就是“语文要素”与“人文话题”,从相关篇章中提取信息。从主题入手,提取教材相关篇章信息,有助于学生进行深入比较。
比如,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一个“小说单元”。对于这一单元内容的解读,许多学生是围绕单元主题展开的。本单元的主题是“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由此,在阅读小说文本时,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有意识地从小说文本中提炼出相关反应环境、人物形象的信息。这样的一种信息提取方式,就是主题式信息提取。比如,在阅读《穷人》这篇小说时,学生有意识地关注了小说中表现桑娜善良的有关信息;在阅读《桥》这篇小说时,有意识地关注了小说中表现共产党员崇高形象的有关信息,等等。对教材文本的信息提取,是有一定目的性和倾向性的。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要对学生的信息提取加以引导。这种引导,不是教师根据自己的个人主观愿望,而是根据教材单元的整体性目标和要求,是根据主题性的单元导语。
“主题”是学生对教材文本进行信息提取的向导。从比较研究的角度来看,这里所阐述的主题与上面的重点有所不同,主题往往是贯穿全文的,重点则有可能是面向某一段落。从这个角度来看,主题有着更强的概括性,因此主题引导下的教材信息提取,往往更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概括能力是学习语文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影响着学生的阅读效果,而所谓的概括就是在提取文本信息的基础上再进行精细化处理的过程,其也是培养学生提取信息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中,教师要以教材的整体性教学目标、要求,以单元目标、要求等为主线,引导学生的信息提取方向。通过学生对教材信息的自主性、能动性提取,将信息加工成知识,将知识进行提炼与内化,进而发展为自己的智慧。信息化社会的当下,我们不能只满足于学生信息素养的生成,而是要将信息素养转化成智慧素养。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就是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如何确定主题”。正如同很多时候学生不知道如何抓住重点一样,更多的时候学生是不知道如何提炼主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进行引导和示范。在分析学生的基础能力时,教师要认识到部分学生可能会难以精确把握核心主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避免指责,采取引导式的教学策略,或是在确立正确议题后,组织学生进行比较分析。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通过比较,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这有助于他们逐步培养起概括主题的能力。一旦学生形成了这种能力,再引导他们从教材中提取信息,便会轻松自如。
四、从重点入手,促进能力创新
习作教学一定要有内涵,以确保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发展,并促进学生写出有思想的作品。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重视习作教学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在思考时间做“课后小练笔”,以便他们写出有思想的习作。此外,由于学生处于身心发展和学习的初级阶段,他们对很多题目的理解和认识还不够充分,可能会被某些习作题目或教师给出的固定题目所干扰。因此,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寻找能够吸引学生习作热情的题材,让学生乐于习作,愿意花时间思考习作,进而提升自己的习作能力。在当前教育环境中,教师需要重新审视并优化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评估体系,同时,要对学生的写作成果给予正面反馈。在“课后小练笔”环节,教师应构建一个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氛围。一个积极的师生关系对于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极为关键。教师需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促进互动,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根据学生充满活力、求知欲强的特点,教师应主动探索和实施最有效的教学策略,也应积极吸收新的教学理念,打破传统课堂的局限,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予以施教。
促进能力创新是一个综合性问题,要知道能力提升本身就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抓手,当然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能力养成的过程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发展很多时候呈现出螺旋上升的样态。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创新,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创新,说到底学生的能力创新才是教学的根本,而在小学阶段帮助学生打好这一基础,有助于学生语文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那么,从重点入手,去促进能力创新,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还应当注意什么呢?笔者以为,最重要的就是抓住重点,然后思考围绕这一重点可以进行哪些方面的能力创新,做到这一点也就能够明晰能力创新的路径,从而让学生的信息提取过程变得更加明了。
总体而言,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行为,在阅读过程中需要接纳不同的信息源,同时也需要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效提取信息,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为了提升阅读信息提取的质量,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技术指导,让学生掌握信息提取的方法和技巧,提高信息利用率,以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如果说,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话,培养学生的信息提取意识与能力,让学生在教材乃至与其他文本阅读的时候表现出较强的信息提取与概括能力,那也就能够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铺就一条康庄大道,学生一定能够在这样的过程中获得真正的素养。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须进行深入的阅读以巩固知识基础,教师应发挥其引导作用,有效引导学生提取关键信息,在此基础上,学生要致力于原创性思考与实践,以实现知识的创新和发展。
作者单位 山东省德州市天衢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