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好问题 构建好课堂

作者: 曹亚妮

在小学数学问题驱动式教学中,问题设计是教学的关键环节,它不仅紧贴新课标的脉搏,契合学生的认知实际,还融入了核心素养的培育。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使之既符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又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一、紧贴新课标脉搏

新课标作为教学的权威指导,为教师指明了方向。在设计数学问题时,教师要深入研究新课标的各项要求,确保所设计的问题与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知识体系以及技能要求高度契合。例如,在设计关于“面积”的问题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理解面积的概念,还要引导他们通过实际操作来测量和计算面积,从而真正掌握这一知识点。

新课标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和解答,这样既能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又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以小学数学“分数”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假设你有一个蛋糕,需要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得到多少蛋糕?请用分数表示。”这个问题不仅涉及分数的基本概念,还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如切割蛋糕模型)来理解和应用分数,充分彰显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二、契合学生认知实际

问题设计除了要紧贴新课标的脉搏外,还要契合学生的认知实际。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因素,确保设计的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他们的思维特点。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抽象概念和符号难以理解。因此,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尽量地采用生动有趣的情境或实物,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数学模型。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逐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对问题的探究欲望也更为强烈。因此,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注重问题的挑战性和探索性,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教学“比例”时,我们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在一张地图上,甲地到乙地的距离是5厘米,实际距离是500公里。那么,这张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如果丙地到丁地在地图上的距离是8厘米,那么实际距离又是多少?”这样的问题不仅涉及比例的基本概念,还让学生通过计算和推理解决了实际问题。

三、融入核心素养培育

数学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等多个方面,是学生未来数学学习和发展的基石。因此,在设计数学问题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融入这些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以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从具体到抽象的问题。例如,在教学“图形的分类”时,教师可以展示一些具体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其共同特征,进而抽象出“四边形”“三角形”等概念。接着,教师设计问题:“请你根据刚才学习的内容,画出一个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并说说其特点。”这样的问题设计,既帮助学生理解了数学抽象的过程,又锻炼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逻辑推理是数学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已知条件和结论,推导出新的结论。为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需要推理的问题。例如,在教学“数的排列组合”时,教师给出一些数字,让学生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得出特定的结果,然后,设计问题:“你是如何通过这些数字的组合得到这个结果的?请说出你的推理过程。”这样的问题,不仅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思维条理性。

四、增添问题趣味性

有趣的问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在设计数学问题时,教师要注重问题的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教师可以将数学问题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相结合。例如,在教学“加减法”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小明去超市买了一些零食,其中薯片花了5元,巧克力花了8元,果汁花了3元。他付给售货员阿姨20元,那么售货员应该找他多少钱?”这个问题将抽象的加减法运算融入学生生活,让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通过角色扮演和场景模拟,增加了问题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有趣的故事或情境来设计问题。例如,在教学“分数”时,教师创编一个关于动物分食物的故事:“有一天,小兔子和小熊一起找到一个大苹果。它们决定把苹果分成两半。但是,它们怎么分,才能确保得到的是一样多呢?”这个问题通过有趣的故事情境引入分数概念,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加直观地理解分数的意义。

除了以上方法外,教师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也可以设计问题。例如,对于喜欢游戏的学生,教师设计一些与游戏相关的问题;对于喜欢动画片的学生,教师利用动画片角色来编排数学问题。这样既能增加问题的趣味性,又能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以小学数学中“图形的变换”为例,教师结合学生喜爱的动画片《变形金刚》来设计问题:“假设你有一个变形金刚玩具车,它可以通过旋转、平移等方式变换不同形状。现在请你描述一下,你是如何通过这些变换方式将玩具车从某一个形状变成另外一个形状的?”这个问题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趣味性,还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设置挑战性问题

设置适度挑战性的问题,对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至关重要。一个恰到好处的挑战性问题,能够使学生跳出舒适区,积极思考,努力寻找解决方案,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

为了设置适度挑战性的问题,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数学知识基础、思维发展水平和问题解决能力。只有准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设计出既不过于简单又不过于复杂的问题。过于简单的问题,会让学生感到无聊和乏味,缺乏挑战性;而过于复杂的问题,则可能让学生感到困惑和沮丧,从而丧失学习信心。例如,在教学“面积和周长”时,教师设计问题:“小明家有一个长方形花园,长10米,宽6米。他想在花园四周种上花,每米需要3朵花。请你帮小明算一算,他一共需要多少朵花?”这个问题既涉及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又融入了实际的应用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巩固了数学知识,还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增加问题的挑战性,教师还可以尝试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或探究性问题。这类问题通常没有固定的答案或解决方案,需要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探究和思考。例如,在教学“图形的变换”时,教师设计问题:“给你一个正方形,你可以通过哪些变换方式得到一个新的图形?请画出你的变换过程,并描述你是如何思考的。”这个问题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度和探究空间,让他们在动手操作和思考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数学的魅力和挑战的乐趣。又如,在教学“统计”时,教师设计问题:“请调查你们班同学最喜欢的课外活动是什么,并绘制一个条形统计图来表示调查结果。”让学生走出课堂,进行实际的调查和统计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增强了他们的统计意识。

六、确保问题表述清晰

一个表述清晰的问题,能够让学生迅速理解问题的意图和要求,从而更快投入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相反,如果问题的表述模糊不清,就可能导致学生理解困难,影响教学效果。

为了确保问题表述的清晰性,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进行描述,避免使用过于复杂或专业的词汇,以免给学生造成理解障碍。问题的表述要符合学生的语言习惯和认知水平,以便他们能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加减法”时,教师设计问题:“小红有8个苹果,吃掉3个后,还剩下几个?”这个问题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进行描述,让学生一下就能明白了问题的意图和要求。问题的表述也符合学生的语言习惯,他们可以轻松理解。除了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外,教师还要借助图表、实物等辅助工具来表述问题。例如,在教学“分数”时,教师可以利用图形来表示分数,如“请你用图形表示出3/4这个分数”。这样的问题表述既清晰又直观,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的概念。

在表述问题时,教师还要注意问题的逻辑性和连贯性。避免出现跳跃式的思维或前后矛盾的情况。例如,在教学“图形的分类”时,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图形的特点,然后再提出问题:“请你根据这些图形的特点对其进行分类。”这样的问题表述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能引导他们有条理地进行思考。

在小学数学问题驱动式教学中,结合实际情境、利用故事背景、采用逐步引导以及鼓励合作交流等都是设计好问题的有效方法,这些好问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概念,提升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作者单位  陕西省咸阳市长武县恒大小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