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吕霞

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思维影响,秉承的教学理念较为滞后、采用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多为照本宣科、填鸭灌输、死记硬背等教学方法,导致了课堂氛围的沉闷无趣、枯燥乏味。另外,教师自身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有限,难以将相对静态、单一的知识内容进行动态、多元的呈现,影响了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果。针对这种客观存在的情况,教师要适时转变教学思维,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利用信息技术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以顺应教育现代化、科技化的新趋势。

一、微课的内涵与特点

作为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教学设备创新应用的重要产物之一,微课在日常课程中的存在形式为电子影像,其应用初衷就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教学质量。对于文言文教学而言,微课的应用主要包括两个特点:其一,授课时间短,一般控制在10-15分钟,授课时间不受限制,可以进行反复操作,也可以调整进度实现动态教学;其二,针对性较强,能够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针对性,达到切实提高教学效果的目标。

二、微课在文言文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微课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为枯燥乏味的学习过程增添趣味性,将单一的文本阅读转化为可视化的视频与图文,从而在降低学生理解难度的同时提升兴趣度。

(二)提升文言文教学效果

微课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需要教师从心理上接受微课这一新兴教学工具,教师自觉接受信息技术的洗礼,有利于提升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的专业程度,促进教学工作的稳步推进,为文言文教学效果的提升创造有利条件。

(三)优化文言文教学模式

信息化背景下教育领域受到极大冲击,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这对教学方式的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微课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需求而设计,在此期间教师属于教学引导者,学生属于主体参与者,教学方式与方法得到极大改善,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微课在文言文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一)转变传统观念,明确微课地位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手段,依托其独特的优势在教学领域广受青睐。应用微课是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学习需求、提升教学效果,但教师也不能过度依赖微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指导作用,组织学生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将微课作为一种辅助工具,如此才能最大化发挥微课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

(二)开发微课资源,选择微课材料

1.选取与文化传承结合的文言文微课材料

文言文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民族的根脉所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过程,就是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过程。从文化传承角度出发,其一,关注作者生平思想。结合作者生平经历,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二,关注文本出处。教师引导学生对整本书的思想内容、艺术手法等进行联系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化内涵;其三,关注思想情感。文言文多出自名家之手,体现古代仁人志士的高尚品质,所以教师要在开发文言文微课资源时,对其中的传统文化进行精准把握,引导学生深度体悟传统文化精髓。

2.选取与文言文语法结合的文言文微课材料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教师要从教材出发明确文言语法布局、从实用出发构建常用文言语法知识点框架,将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落到实处。

3.选取与拓展阅读结合的文言文微课材料

传统课堂教学中,留给教师文言文教学的时间相对有限,加之课内文言文拓展阅读较少,学生无法切实体会文言文阅读的快乐和收获。因此,在开发文言文微课教学资源过程中,教师要将拓展阅读的文言文材料作为选取角度之一,使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探究课内知识,还能够进行适当发散与合理延展,了解到更为丰富的文言文世界。

(三)合理运用微课,优化教学过程

1.运用微课,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具有较强的灵活性、普适性,在良好教学氛围中提高学生的课堂代入感、学习参与感、知识获得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基于此,教师应利用微课创设生活化情境、互动式情境、故事化情境等,扭转传统教学模式中枯燥乏味、单一无趣的局面,让学生全面了解文言文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历史概况、风土人情等内容,使学生对作者创作文言文的心境、情感、思想等有更为深入的理解。

例如,在教授《陋室铭》时,教师可以先在课前导入环节引导学生观看涵盖预习要点的微课视频,在看得见、听得到的氛围中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与听觉感官。教师引导学生通读全文,对文言文整体内容有一个基本把握。与此同时,通过图片展示与文字阐述相统筹的方式直观呈现不同画面,使学生自觉走进“陋室”当中,用心体会作者笔下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从中感受作者的高雅情趣,把握文章中心要点,进一步深化知识理解程度。

2.运用微课,强化教学重点

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应用微课,突出重点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与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教师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的有力抓手。基于此,教师应利用好微课短小精悍的特点,想方设法凸显教学重点内容,引导学生抓住文言文的难点知识,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教授《桃花源记》时,教学重难点在于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寄托的思想情感及对现在的意义,感知人们对未来的追求与向往,进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为有效突出教学重难点,教师可以利用视频设计微课,将文言文中“自给自足,人人自得其乐”的描写进行整理,以视频的形式为学生展示整个文章的叙事脉络,使学生更加清晰地掌握文言文的内容。

3.运用微课,巧妙设置问题

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应用微课,同样还离不开巧妙设问,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在一定程度上能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目标感与针对性。例如,在教授《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时,教师设计微课时可以在末尾设置思考问题,如“庄子去梁国看望惠子,惠子有着怎样的心态呢?如何才能准确把握惠子心态的变化呢?”由此,激发学生对所学文言文的好奇心理与求知欲望。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能积极主动进行文言文字词、语段、释义的探究,并结合个人理解在互动中进行交流讨论,最后在讲解环节有效提问,表达自己的观点。

4.运用微课,转变学习方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习方式作为其中的“器”,对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基于此,教师应借助微课转变传统意义上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状态,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加强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交流,引导学生自主观看学习微课,并思考如何解决微课中涉及的具体问题,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协作探究中实现共同进步。例如,在教授《曹刿论战》时,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水平、主观个人意愿、兴趣爱好趋向等进行综合分析和科学研判,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学习小组,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奠定组织架构基础。此后,教师通过微课视频重点强调课文的四大模块,分别为请见、问战、参战、评战,在完成课文讲解后,为学生布置三个层次的探究任务,包括概念理解型、实践应用型、拓展创新型,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较强的获得感。

总而言之,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应用微课,不仅是顺应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趋势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振学生学习自信心的重要举措。鉴于此,教师应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不合理成分,灵活应用信息技术下的微课资源,为学生学习水平的提升、核心素养的培养贡献智慧与力量。

作者单位  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第四中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