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识字教学传递汉字文化

作者: 柳青青

每一个汉字里都蕴含着厚重的历史,向我们传递着文化的情感与力量。小学阶段尤其是小学第一学段是识字教学的重要时期,教学中适时渗透汉字文化,可以让学生的识字学习变得更有趣味、更有内涵,学生能通过识字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感受语言文字及作品的独特价值,以及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中汲取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感。识字既是一种能力训练和文化熏陶,又是一种习惯和修养的生成,还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因此,小学阶段尤其是小学第一学段,作为学生识字学习的一个重要时期,教师在日常识字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会认字会写字之外,还应注重汉字文化的渗透,落实核心素养培养,使课堂内容变得更加丰富、立体及富有内涵。

一、巧借教材上好识字第一课

从教材编排来看,一年级第一课是识字,其设置既考虑到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开始阶段就能感受到汉字和汉字文化的魅力。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写字很有用》及古人通过结绳、契刻等方式记事的小故事,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汉字传递信息的准确性和学习汉字的价值及意义。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欣赏字体等,深入感受悠久的汉字文化及传承,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此外,我国素有书画同源一说,教师可以以“日”字为例,依次给学生呈现“日”字的图画及演变过程,让学生通过画一画、猜一猜、认一认来感受汉字表意这一突出的特点,通过“月、山、川、水”等猜字游戏,让学生将字与画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克服汉字学习时的畏难情绪,使学生对汉字学习充满浓厚的兴趣。

二、巧借组词感受汉字内涵

在低年级识字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组词是其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面对一个汉字,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意思,引导学生组成不同的词语,因而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抓好时机,在潜移默化之中向学生渗透汉字文化,以使学生的识字学习更富有厚重感。例如,在让学生用“杏”字组词时,学生会组出“杏树、杏子、银杏”等词语,这时教师可以抓住时机适当拓展出“杏林”和“杏坛”两个词语,通过“钟南山爷爷誉满杏林”和“我老师身在杏坛”的情境描述,让学生明白了杏林指医学界,杏坛指教育界,虽然一字之差,却代表着不同的领域。“子”这个字学生并不陌生,“桌子、盆子、被子、妻子”等词语学生张嘴就来。除了这些,教师还可以再适时补充一些,如“子”在古时候是对有学问、有道德的人的尊称,比如孔子、孟子、庄子、墨子等,他们都是我国古代非常著名的人物。教师通过以上这些巧妙引导和拓展,在加深学生生字记忆的同时,还可以更好地传承汉字文化,彰显汉字的巨大魅力。

三、巧借故事展现汉字趣味

学生识字初期,教师通常会引导学生通过形声字拆分、汉字猜谜等方式来分析字形,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记忆汉字。但是在关注识字教学趣味性的同时,还应注重结合汉字的构字特点、演变过程等,以使自己的识字教学更有文化内涵,学生的记忆也更加深刻。例如,在教学“家”字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等方式向学生展示“家”字的演变过程,同时配上讲解。“家”下面的“豕”指的是猪一类的家畜,在距离我们很远的古代,这些家畜没有固定的圈养区域,它们自由地生活在户外。后来,人们给它们盖了固定的房子,而这就是“家”字上面的“宀”,从此,这些动物们也有了温暖的“家”。教师故事一样的讲解描述使教学变得更有趣的同时,又很好地传递了汉字文化,课堂也因此变得妙趣横生。再如,在学习“中国”这两个汉字时,教师可以先问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两个字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吗?”紧接着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顺势导出青铜器——何尊,并告诉学生,“中国”二字最早出现在西周初年青铜器何尊的铭文上,而这个何尊就出土于我们的家乡宝鸡。小小的信息关联到学生的身边,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汉字的演变过程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汉字作为一种以形表意的文字,每一个字形,甚至每一个构字的部件都能够反映出远古先民生活的印记和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

识字教学是小学阶段的重要内容,尤其在小学第一学段,教师一定要充分挖掘汉字背后的内涵,让汉字说话的同时,传递汉字文化,彰显汉字魅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汉字感受到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感。

作者单位  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金河尚居小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