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作者: 赵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积淀的宝贵精神财富,不仅包含哲学思想、道德规范、艺术形式、语言文字等众多方面,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深厚的民族情感。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得以传承和发展,成了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笔者认为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家庭教育方面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孩子成长的摇篮,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家长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坚守和传承,使家庭成员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培养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
(一)注重言传身教,树立榜样示范
言传身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直接、最有效的传承方式之一。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向孩子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1.践行传统美德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积极践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传统美德,如尊敬长辈、关爱家人、诚实守信、谦虚礼让等,通过自己的行为,让孩子明白这些传统美德的重要性,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
2.展现文化素养
家长可以为孩子展示自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如诵读经典诗词、欣赏传统音乐、练习书法绘画等,孩子就能够从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好,产生学习和传承的兴趣。
(二)营造文化氛围,创设学习环境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浓厚的文化氛围、适宜的学习环境能够激发孩子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1.改变家居环境
家长可以在家中摆放一些字画、瓷器、古典书籍和文房四宝等,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存在。
2.建立家庭图书馆
家长可以收集一些经典著作、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书籍,建立小小家庭图书馆,孩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庆祝传统节日,感悟文化内涵
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孩子通过参与传统节日庆祝活动,能够从中感受节日的欢乐氛围。例如,春节一家人一起贴春联、挂灯笼、包饺子;端午节一家人一起包粽子、插艾叶、制作香囊等。
(四)开展家庭文化活动,培养兴趣爱好
丰富多彩的家庭文化活动,是培养孩子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孩子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兴趣的有效方式。
1.经典诵读活动
家长可以定期组织诵读经典诗词活动,让家庭成员选择朗朗上口的《论语》《弟子规》唐诗宋词等内容,让孩子在诵读中感受经典的魅力。
2.传统手工艺品制作
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制作传统手工艺品,如剪纸、刺绣、陶艺等,让孩子在动手实践中了解传统手工艺品制作的技巧,及其蕴藏的文化内涵。
3.欣赏传统戏曲
节假日闲暇时,家长可以带领孩子观看传统戏曲表演,如京剧、秦腔、碗碗腔等,让孩子领略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
(五)旅行体验,感受文化底蕴
旅行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家长可以带领孩子参观历史文化名城、古迹遗址等,让孩子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
1.探访名胜古迹
家长可以带领孩子参观博物馆、古建筑、文化遗址等,让孩子了解历史文化的发展变化历程。
2.体验地方特色文化
家长可以带领孩子去不同的地方旅行,让孩子体验当地的特色文化,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如去参观故宫博物院,让孩子了解明清时期的历史文化和建筑风格;带孩子去昆明、丽江、洱海、泸沽湖等,赏美景,吃美食,看演出等,让孩子了解不同民族的风俗、习俗。
(六)传承家族文化,延续家族精神
1.讲述家族故事
家长可以向孩子讲述家族历史故事、创业经历、优秀人物等,让孩子了解家族的发展历程和精神传承。
2.传承家族传统
一些家族有特定的传统和习俗,如家训、家规等,孩子要很好地继承和发扬这些传统,延续家族精神。家长可以为孩子讲述家族勤奋努力、诚实守信的人物故事,让孩子将家训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在潜移默化中传承家族传统。
二、语文课堂教学方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有责任让学生了解、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一)挖掘教材内容,深入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语文教材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有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教师要深入挖掘其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学生深入解读。
例如,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字面意思,还要引导学生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意境和思想。如讲解李白的《静夜思》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还要让学生体会中国古代文人对故乡的深厚情感;讲解苏轼的《水调歌头》时,让学生体会诗人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及其对亲人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又如,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论语》中的“仁”“礼”等思想、《孟子》中的“民本”思想、《左传》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等,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和社会风貌。
(二)开展主题活动,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
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是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从这些活动中可以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感性认知。
1.经典诵读活动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诵读经典诗文,如《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2.节日庆祝活动
教师可以结合传统节日开展主题活动,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习俗,感受传统节日的欢乐氛围。
3.举办书法、绘画比赛
教师可以让学生临摹古代书法作品和传统题材的绘画作品,了解创作手法,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艺术魅力。
(三)利用多媒体资源,丰富文化呈现形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师利用多媒体资源可以丰富课堂呈现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播放视频
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视频,如纪录片、动画片、《中国诗词大会》《如果国宝会说话》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2.展示图片、音频
教师可以在课堂中为学生展示相关图片、音视频,如古代建筑、文物、戏曲等,让学生全方位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四)加强课外阅读,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野
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也是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古代和现代的经典名著,如《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让学生阅读经典名著,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五)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方式,也是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研究性学习。
1.确定研究课题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确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研究课题,如古诗词中的意象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礼仪研究等。
2.开展研究活动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组进行研究活动,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调查、访谈的方式收集信息,并分析、整理相关信息。
3.成果展示
学生可以以微报告、小论文等形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分享研究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六)家校携手,形成教育合力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会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1.做好宣传引导
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帮助家长做好孩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
2.组织亲子活动
教师可以组织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亲子活动,如诵读经典作品、制作手工艺品等,让家长和孩子从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进亲子关系。
总之,语文教师要坚持守正创新,积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以阅读教学为主要途径,让学生爱上阅读、快乐阅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回归语文教学,让学生学得深,悟得透,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还要树立大语文观,有所坚守,不流于世俗,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大限度地融入语文教学中,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瑰宝在时代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作者单位 陕西省渭南市实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