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延安精神,促进学困生成长

作者: 赵平龙

延安精神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理念一脉相承,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广大人民在敌后根据地以奋勇杀敌的实际行动培养出来的一种乐观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薄弱高中的学困生,学习成绩不尽如人意,行为习惯和性格异于常人,经常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学校和教师若能深入运用延安精神所蕴含的崇高品德和卓越文化理念对学生进行熏陶,这将有助于缓解学生因家庭背景所引发的心理困扰,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确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并学会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使学困生成为对社会主义事业有用之人。

一、延安精神在促进学困生成长方面的育人价值

(一)有利于学困生坚持实事求是的生活和学习态度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结晶,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理念的具体体现。陕甘宁地区地理条件落后,可共产党人面对一次次的艰难险阻总是临危不惧,凭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在恶劣的环境中打下胜仗,击退敌人。当今社会,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学生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生活与学习态度,才能取得学业上的进步和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然而,薄弱高中的大多数学困生难以抵挡诱惑,将大部分学习时间用来聊天、玩游戏,不喜欢读书,对于课程内容的学习浅尝辄止,生活中遇到难事也总爱退缩或蒙混过关。

当下,只有充分发挥延安精神对学困生的引领价值,令其心怀求真务实的态度去做事,才能真正帮助他们成长成才,形成健全人格,最终为社会发展以及民族振兴做出自己的贡献。教师要注重发挥“实事求是”精神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的作用,帮助学生对自己过去的生活学习态度、未来发展方向以及人生价值进行反思,帮助他们开启希望之门,走上成才之路。

(二)有利于学困生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理念

从1935年到1948年的13年间,一线战士始终站在人民的角度考虑问题,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为人民服务”。他们始终怀揣着对国家、对集体的爱,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亦不为群众增添负担,始终保持着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使得我党的政权日益稳固、执政区域也不断扩大。

在当今时代,随着经济、科技的繁荣发展,经济薄弱地区的高中生也过上了一种无忧无虑的生活,个人意识逐渐增强。部分学生在学业上遭遇困难,常因成绩不理想而滋生自卑感,忽视了自己同样是国家的栋梁、民族的希望,肩负着民族兴衰的重任。这种心理状态可能会导致他们在言行上表现出独特的个性化特征,倾向于我行我素,带有明显的个人主义和主观主义色彩。延安精神富含深厚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内涵,若学校能通过多样化的手段积极传播和倡导“为人民服务”的这种精神,并利用延安精神中关于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典范事例来激励学困生,他们便能重塑文化自信和学习自信,摒弃懒散、自我怀疑、焦虑等负面情绪,进而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

(三)有利于学困生形成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回顾党的历史发展轨迹,无论是南泥湾、井冈山、西柏坡,还是遵义会议至延安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各个阶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荣传统,这一政治底色被无数党员和战士坚定地守护。显然,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任何伟业的完成都无从谈起。

在物质条件优越的当下,学生群体往往难以真正体会到无产阶级革命先辈们艰苦卓绝的生活。在薄弱高中里面,学困生并非智力不足,而是多数人深受享乐主义思想的影响,缺乏明确的学习和发展目标,不愿付出辛劳,畏惧困苦。因此,教师要在教育教学的具体环节中,培养学生的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精神,助其确立清晰的学习目标。我们必须让这些学生认识到,这种革命精神在新时代依旧适用,且适用于每一个人。只有勇于面对困难、敢于冒险、积极拼搏,方能迎来美好的未来。

二、学困生的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一)薄弱高中学困生的特征

学困生之所以学习困难,主要是由于他们普遍具备这几方面的特征:一是自主学习意识、组织观念以及集体意识欠缺;二是性格自卑敏感,情绪消极,容易自怨自艾和自我怀疑;三是缺乏对学业进行规划,没有制订学习目标的意识和能力,对学科知识缺乏学习兴趣;四是我国城乡高中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直接导致学生进入薄弱县域的高中后学习水平差异较大,一些学生的学习能力跟不上教师的讲课节奏。

(二)薄弱高中学困生主要成因分析

首先,学生缺乏学习目标以及崇高的理想信念。由于每个学生有着差异化的学习特点以及性格特征,因此他们的学习效果也会存在一定差异。加之薄弱高中的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十分有限,一些学生缺乏自律以及基础知识薄弱,未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他们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当消极情绪来袭,学生未能及时进行自我调节,就会产生厌学心理。

其次,原生家庭的影响。高中原生家庭的教育方法、家庭氛围对学生的学习观念往往会产生巨大影响。家庭成员的道德素养、交际圈、经济实力、价值观等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学习。当家长不重视学生的学业水平,不能给予学生学习资源、学习途径等方面的帮助,学生就会在学业竞争中处于弱势。

最后,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未能得到满足,已经成为一个显著问题。众多学生将学校视为学习与成长的重要环境,而这一环境未能充分满足学生个体需求,这也正是学困生感到迷茫的关键因素。薄弱高中现有的教育模式依旧指向应试教育和结果教育,导致学生的个性需求无法通过参与教学活动得到满足。许多教师只是单一地围绕高考考点展开教学,未能结合学困生的心理特点、性格特点采取针对性的帮扶措施。

三、促进薄弱高中学困生成长的具体措施

(一)让延安精神熏陶学困生,给予他们正确的思想指引

1.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首先,我们应在校园内推广延安精神,加深学困生对延安精神的认知和理解。教师可以在语文、思想政治、历史等课的前5分钟为学生讲有关延安精神的革命故事,让学困生进一步思考“革命人物身上表现出了怎样的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有哪些时代意义?作为学生,该如何践行延安精神?”其次,教师应抓住国旗下讲话的时机,从抗大精神、白求恩精神、延安整风精神、南泥湾精神等方面入手,推广延安精神的内涵。最后,为深化学困生对延安精神的理解,培育他们的崇高道德观念,我们可以通过举办一系列活动予以夯实,如经典背诵、演讲竞赛、辩论赛及爱国主义文化节,等等。这些活动旨在引导学困生深入了解我党在延安革命根据地的艰苦斗争历程,感受党在创业初期的艰辛,从而懂得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党和政府的哺育之恩。

2.打造教室特色文化

教室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也是帮助学困生实现自我价值的现实载体。首先,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室内的黑板报,将黑板报作为“学习园地”,主要展示学生在学习延安精神之后创作的个人作品,包括他们的学习心得、革命人物绘画、个人学习目标、手抄报等。其次,我们应充分利用教室内的标语区域,张贴有关延安精神的微语录,让学困生谨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并通过延安精神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最后,教师可以指定值日生在完成每日清扫工作后,撰写一句关于重要人物对延安精神的评价。此举旨在通过精选语句激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进取意识。通过打造教室特色文化,将延安精神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融入学困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将有助于培养其高尚的情操。

3.创设延安精神氛围

为了让学困生融入延安精神建设中,薄弱高中应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条件来精心布置校园文化环境。一方面学校可以利用书法比赛、书法展览、征文比赛、手抄报比赛等方式激发学困生创作延安精神主题作品的热情,让其在创作活动中感受延安精神的魅力,鼓励其将延安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在学校走廊、教学楼过道、学生食堂等地方张贴有关延安精神的宣传海报、人物画像或名人名言,将延安精神按照孕育期、形成期、成熟期分时段和场所进行展示,激发学困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畏困难、大胆求索,最终通过行动撕掉贴在自己身上的“差生”标签。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将与延安精神有关的内容印刻在的校牌、学生证上,让学困生意识到“没有比心更大的舞台,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只要自己愿意改变,美好的未来就会向你招手。

(二)利用班会课,博采众长,播种延安精神

1.对学困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班会课中通过穿插董必武、徐特立、谢觉哉、吴玉章、林伯渠等名人的事例,对学困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班会的主题可以设置为“挥洒青春,拥抱梦想”“弘扬延安精神,树立崇高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等。班会的目的应是让学困生认识到实现理想信念之路任重道远,需要脚踏实地与坚持不懈地努力,从而激发学困生学习的主动性。班会的形式应尽可能的丰富,可以是延安精神电影短片、Flash动画、学生讨论,还可以是小品表演、学生合唱革命歌曲、即兴演讲等,也可以在班会时间,让学优生介绍我党从1935年到1948年发生在宝塔山、南泥湾、杨家岭、枣园、凤凰山等革命圣地的历史事件,诠释延安精神,助力学困生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促使他们在学习方面树立起符合自身要求的理想信念。

2.利用延安精神,让学困生提升自我

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高中学生面临的诱惑比过去任何时期都要多。时髦的穿搭、层出不穷的网络游戏、各种形式的聊天工具,都会对学生的三观带来巨大影响,特别对那些缺乏意志力的学困生,他们中有人为了一时满足而荒废了学业。延安精神中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能够启发学困生“爱惜名誉,拾金不昧”“不做有损人格和尊严的事”“抵制不良诱惑”。因此,在班会课中教师应利用延安精神使学困生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在班会课上,教师向学生讲述一些当代伟大人物亲身践行延安精神的故事,如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干部群众修水井、建大坝等。通过讲述革命领袖人物的故事,促使学困生在实践中锤炼自己不畏困难、不惧辛劳、敢于担当的好品质。

(三)感化学困生,让他们在延安精神的影响下走向成功

教师除了要在教学方面做到传道、授业与解惑,还要用自己身上所具备的延安精神的魅力去感化学困生,让学困生改变以前错误的学习观念、想法以及学习习惯,从而在做人和学习方面取得进步。在深化延安精神教育中,教师应树立学困生的典范。鉴于教师言语与行为对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潜在影响,教师要以延安精神为思想武装,培育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运用深厚的学识、端庄的仪表、开阔的胸襟、崇高的师德及优雅的行为示范,对学生施加正面的人格影响,使之在不知不觉中塑造健全人格、正确的价值观及优良的行为习惯,感受延安精神的强大力量。

教师要确保学困生在“爱”的滋养下学习与成长。在延安13年的辉煌历程中,共产党人凭借对祖国和人民的深厚爱意,书写了伟大的革命篇章。教师要将这份“爱”融入教学实践,以爱心滋养学困生的内心世界,使其时刻感受到被关怀、被理解、被认可及被支持,在延安精神的熏陶下不断提升自我。

此外,作为延安精神的传承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秉承实事求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研精神。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给予学困生更多表达观点、展示思想的机会,即便学生回答错误,也应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则,引导其发现知识真谛。面对学生的消极情绪,教师可在课后进行个别谈话,分享激励人心的革命故事,让学生认识到“一切皆有可能”,重新点燃他们的梦想,用延安精神塑造学生健全的精神世界。

延安精神是伟大的,它是无数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用生命和血汗见证过的宝贵理论和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经验。对薄弱高中的学困生来说,长期的学习挫折已让他们迷失方向,因此教师有必要将延安精神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促进学困生转变学习观念、修正学习习惯,进而塑造优秀的道德品质。本文从弘扬延安精神的视角出发,提出促进薄弱高中学困生成长的策略。期望薄弱高中能够重视学困生的成长与发展,将延安精神渗透至课程学习及校园生活,帮助他们克服思想、情感、性格等障碍,在延安精神的指引下健康成长,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新时代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

作者单位  陕西省延安市志丹县高级中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