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三个课堂” 上好大思政课

作者: 朱文静

“三个课堂”是思政课落实培根铸魂、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方式,也是大思政课建设的有益尝试。长期以来,高中思政课局限在校内“第一课堂”,教学资源的深度挖掘和多元开发不够,因此固化了教师的教学理念,束缚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推进高中思政课“三个课堂”模式的深度融合,实现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的系统整合。此模式使学生从理论知识向实际操作跃进,从校园生活延伸至社会参与,有效促进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将课堂教学、校园“第二课堂”与社会“第三课堂”紧密结合,实现了校内与校外资源的全面整合,摒弃了传统课堂仅限于“教授教材”、学生仅限于“学习教材”的局限性。

一、做精“第一课堂”,培养学生学科素养

要想把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就要精研细磨“第一课堂”,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科素养为主旨的原则下,着眼“四个基本追求”。一是追求“先学后教”的主体原则。思政课主动求变,探索形成了“离散式”“五环教学模式”和“对话式”教学模式,坚持先学后教,学生完成不了的教师再去指导,促使课堂教学由传统课堂向现代课堂转变。二是追求“激发学生的两种状态”。让学生表现出积极的自我认同和积极的课堂对话状态。三是追求“做好三件事”:第一件事是倾听,第二件事是串联,第三件事是反刍。“倾听、串联、追问”并用,稳步提升课堂深度、温度和高度。四是追求“四种学习效果”。即学生学习的参与热度、自主学习的程度、合作学习的效度和探究学习的深度。

二、做新“第二课堂”,树立学生行为习惯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校园文化设施、文体活动都成为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第二课堂”,用心做好装饰和设计会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一是构建育人文化理念。按照新时代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新要求,我们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校情,充分发掘学校办学历史,形成了特色的校园文化,以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二是创设静雅行为文化。校园无小事,处处皆教育。坚持“一体两翼,若干遵循”德育工作指导原则,着力营造“卓越文化、静雅文化”氛围,晨会课激励学生追求卓越,止于至善;晚写课使学生凝神静气,守静致雅;校园走廊创设班级文化墙,及时收集作品,评佳展优。三是创设多样社团文化。如创办模拟实践、创新发明、趣味益智、运动健体、文艺才艺等社团。四是创设特色环境文化。结合新时代要求,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的复兴园,在醒目位置呈现党徽党旗,设置红色题材雕像,展示党的重要会议、党史重大事件和“复兴之路”的珍贵照片,激励师生坚定跟党走的信念。橱窗展示“中国精神”系列内容,校园网和微信公众号开设“百年征程”专栏,定期推送“党史上的今天”历史资料,引导师生重温党的伟大足迹和光辉历程,传承红色基因,提振奋进新征程的精气神。

三、做广“第三课堂”,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突破校园时空界限,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入社会,通过各种活动体察民情、社情、国情,体悟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让思政学科知识更加鲜活生动,让实践印证知识原理,达到思想的升华和意识的自觉。一是主动探究学习,增强思想认同。寒暑假期间,教师让学生结合个人兴趣爱好、实际条件选题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和探究性学习报告。有不少学生结合“理性消费”“家庭理财”“企业经营”“营商环境”“绿色发展”等主题,开展了扎实细致的社会调查,撰写了一系列有创意、有深度的学习报告,促使学生学以致用、以用促学,强化素养。二是用好红色资源,强化培根铸魂。我们充分发挥当地革命纪念馆、英烈事迹展等红色资源,开展“弘扬长征精神,坚定爱党信念”远足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传承长征精神,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起到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明理、学史力行的效果。三是增长见识,注重实践研学。组织学生深入博物馆、科技馆、新农村开展研学实践活动,让其感受中华文脉,领略城乡变化,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强做好新时代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

作者单位  陕西省宝鸡中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