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研究
作者: 陈叶芳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国家越来越重视人才综合学习能力以及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同时也提高了人才的标准,重新明确了人才的定义。为了更好适应社会的变化,高中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手法,优化教学路径,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学习享受,进一步创建高效课堂。教师可以融入信息化教学技术,采取现代化教学手段进一步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内在驱动力。
一、合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
大部分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从而导致学生丧失了参与感和话语权,不仅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同时也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针对这一教学问题,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来开展教学工作。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合作思维,同时还能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观念。对于教师而言,小组合作学习无疑是一种十分高效的教学手段,这不仅能让学生在课堂中有更多的参与感,同时还能近距离观察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从而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学习特点,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和教学策略。例如,在学习“一元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不等式”时,教师在正式上课之前应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以及学习任务告诉学生,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和学习,鼓励学生利用团队的力量明确一元二次函数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概念,并探究这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利用这种方式,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到更多不同的学习思维和学习方法,从而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同时,还能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观察学生的学习表情和学习心理。在进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参与其中,一方面是为了确保学生讨论的高效性和正确性,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深入了解学生的不同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教师可以预留出十五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再利用五分钟时间,让学生结合小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总结,最后利用五分钟时间,针对不同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点评和打分。剩余的课堂教学时间,则由教师针对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以及教学内容进行针对性的补充讲解。充分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自主完成各项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课堂中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表达自我,展示自身的学习能力。
二、合理利用微课视频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微课视频教学法衍生而来。利用信息技术以及现代化教学理念开展高中数学教学工作,已成为当下的主流教学方式,因此教师应顺应时代的发展,紧跟时代浪潮,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微课视频资源帮助学生查缺补漏,弥补不足。在上课之前,教师要进行备课,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教学重点以及蕴含的教学元素,然后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优质的微课视频,并将这些视频融入教学设计和教学环节。微课视频不仅能运用到课堂教学环节中,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学习时间进行针对性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复习。由于微课视频的时长较短,并且能将一个复杂的数学概念讲解透彻,对于学生而言具有较高的学习价值,所以教师要向学生推荐一些优质的视频网站,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视频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利用微课短小精悍的教学特点,让学生能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旨在让他们在学习中有更多参与感和话语权。例如,在学习“函数的奇偶性与简单的幂函数”时,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视频帮助学生拓展学习内容,丰富知识储备。本节课的数学知识涉及一些函数概念,因此对于学生的代数思维以及理解能力要求较高。为了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和记忆压力,教师可以在课堂中一边讲解抽象化的数学概念,一边播放对应的微课视频。这样能将抽象化的数学概念更加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同时还能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在进行知识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应重点观察学生的函数思维培养情况以及学习动态。基于学生的学习反馈,准确把握学生的实际水平。在课后,针对学生的具体学习状况,结合本班学生的学习特性,我们专门制作了一系列定制化的微课视频。这些视频将通过班级群或在线学习平台进行发布,旨在激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自主下载并观看,以促进其有效复习。
三、完善课前预习环节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的实践时间极为有限,所以每一分钟的教学时间均显得尤为珍贵,不容我们有丝毫忽视。为了高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防止教学资源与时间的无谓浪费,教师应倡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鉴于高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思维,适当的预习任务能帮助他们对即将学习的数学知识形成初步认识。通过预习,学生可以先行接触相关数学概念,从而在课堂上更好地跟随教师的教学节奏。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鼓励学生利用教科书、网络资源及辅助学习材料进行预习。同时,教师要深入钻研即将教授的课程内容,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学习能力设计难度适中的预习问题。这些预习问题应在课前发布,引导学生围绕教材内容进行有目的的预习。这不仅有助于提升预习效率,还能明确预习的方向与重点。在预习问题的设计上,教师应注重其难易度,避免过难或过简。问题过难,可能导致预习目标无法达成,影响学生的自信心;问题过简,则可能导致预习流于形式,未能深入探讨数学概念。例如,在教授“指数函数、幂函数、对数函数增长比较”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预习明确这些函数的基本概念及其增长趋势。在上课前,通过预习问题的反馈,教师可调整教学策略:若学生预习情况良好,可减少基础概念讲解,增加对函数增长趋势及原因的深入探讨;反之,则需加强对基础概念的教学,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有效的课前预习,不仅能节约课堂教学时间,还能让教师有更多机会向学生传授超出教材的知识,增加经典例题的练习,指导学生如何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教师也能准确地掌握学生的认知水平,进一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四、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
鉴于数学学科知识点广泛且复杂,学生普遍面临较高的学习与理解难度,教师要采取有效策略以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和负担。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将繁杂的数学概念细化为易于掌握的知识点,并以直观方式呈现给学生。例如,利用几何画板或白板播放相关Flash动画,辅助学生记忆抽象的数学规律与概念。此举不仅有助于激活课堂氛围,释放学生思维,凸显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师生间的互动与合作。以“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再认识”一课为例,学生在前一节课已对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有了基本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信息化教学设备展示函数图像,利用几何画板构建函数模型,并在同一坐标轴上进行比较,通过调整变量参数,引导学生探究影响函数图像的因素。此方法不仅有效降低了教学难度,而且加深了学生对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概念的理解,缓解了学生的学习焦虑,助力学生树立学习自信,从而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自豪感。
五、优化作业设计思路
鉴于课堂教学实践的局限性,教师布置作业会以巩固为主。传统作业多集中于数学练习,部分教师采用题海战术。尽管该战术表面上具有参考价值,似乎教学效果显著,但实际上易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的降低,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因此总体上弊端大于益处。为了优化教学现状,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兴趣,减少同质化作业,控制作业总量,鼓励学生自主完成作业,提高作业质量。在作业设计阶段,教师应贯彻因材施教原则,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由于学生个体学习能力与习惯的差异,导致认知水平和实际学习能力存在不同,统一标准的作业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这一现状,教师应分层设计作业,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增加高难度习题,减少基础题;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加强基础知识练习,减少提高题。
此外,教师还需优化作业设计,融入趣味性元素。例如,在教授“概率与频率”时,教师要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设计作业。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重点设计数据分析习题,引导他们从概率与频率分布中提取信息;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则强调掌握基本概念及其区别和联系。
六、合理利用思维导图教学法
在高中阶段,学生已具备较为成熟的逻辑思维与数学学习能力。为构建更为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环境,教师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融入思维导图教学法。此举旨在帮助学生明确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促进其形成优良的学习习惯。教师应鼓励学生将思维导图法应用于不同学科的学习中,借此深挖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全面的知识架构及体系,进而优化数学知识的逻辑脉络。例如,在学习“对数函数”时,本节课主要涉及函数的基本概念。教师在授课时,要重点阐释对数函数的相关定义与数学特性,随后指导学生利用纸笔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以函数为核心概念,向外发散,引导学生思考与函数相关的知识点。如将本节课的对数函数与之前学习的指数函数进行关联,并将这些内容记录在思维导图中,同时标注它们之间的联系,由此向外扩展。
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将构建起一个基本的数学知识树。教师要鼓励学生持续优化思维导图,直至形成一套完整的函数知识体系。这有助于学生更精准地掌握相关函数知识,并培养出良好的函数思维与代数思维能力。
七、优化课堂评价制度
高中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周围环境的反馈与评价尤为敏感,特别是教师的专业评价。因此,教师应充分把握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构建起一套系统而完善的课堂评价体系。通过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好胜心,创造积极的学术竞争环境,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各项学习活动。
在课堂教学评价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基于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课堂参与度、问题解答能力以及学习积极性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估。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恰当运用鼓励性语言,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其能清晰认识到各阶段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加以改进。例如,在“抽样基本方法”的教学结束后,教师可安排五分钟进行课堂评价,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点评和评分,得分最高的学生给予奖励,得分较低的学生也要提供及时的关注与激励。
一个有效的评价机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助力他们快速适应高中阶段的高强度学习要求,为其未来的学习道路奠定坚实基础。对于高中数学教师而言,探索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方案是一项长期的研究任务。学生能力的提升和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并非短期可达成的目标,这需要教师与学生双方的共同努力与配合,教师需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以找到适合不同学生需求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灵活运用创新且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感和话语权。通过这样的教学变革,点燃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最佳的学习体验和更丰富的学习成果。
作者单位 西安市雁塔区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