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教学理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作者: 穆宏斌语文教学生活化真正在教学中做到了语文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推动了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师在生活化的场景中组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重难点,为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和自主探究能力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基于此,本文提出创设生活情境、感悟语文的现实应用意义、教学资源生活化等策略,以期为生活化的语文教学课堂构建提供一定的参考之用。
教师秉持生活化理念推动学生日常生活与学科教学内容的结合,使学生在生活中感受语文知识的重要作用,明确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性,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语文知识,在生活化的情境中感悟语篇的思想内涵,进而获得全面发展。为此,教师必须认真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环境,探索现实生活与语文知识的结合点,在对比生活与课文内容的过程中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为学生学习和理解语文知识奠定坚实基础。
一、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一)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生活化教学理念走进语文课堂,用生活化的素材充实教学内容,用生活化理念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将抽象、复杂、难懂的语文理论知识转化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探索语文知识,感悟和理解语文知识的内在含义,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到语文学习之中,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课堂,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习语文知识,同时确保语文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率。
(二)理解记忆知识,增强应用能力
语文属于工具型学科,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活化教学理念,推动语文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共融,在生活化场景中引导学生思考学好语文知识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性作用,使学生认识到学好语文知识的必要性,从而自发地结合生活实际学习和理解语文知识,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印象,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此外,语文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生活化,能为学生所学语文知识提供现实的应用机会,在应用语文知识满足生活需求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学生应用语文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和信心,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提供有力支持。
(三)促进师生互动,保证教学质量
生活化教学理念不同于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灌输式语文教学,强调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语文知识,理解语文知识的内涵。为保证探究学习模式的效率和质量,教师的角色必须从教授者向引导者转变。全新的教学模式能有效地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可以以提问形式了解学生的探究学习进度和学习情况等,面对难点问题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讨论和交流分享等方式突破自主学习障碍,在互动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二、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的特点
(一)关注生活体验
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强调学习和理解,通过多样化的学练活动使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内涵和应用方式。而语文生活化教学方法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出发,探索语文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内在联系,在观察、描述、分析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由浅入深地加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程度,使生活体验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强调实践应用
生活化教学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无论是语文知识点还是阅读能力和写作技巧的教学,都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例如,引导学生运用写作技巧完成对生活中一些有趣或有意义事情的描述,或是自主阅读书籍查找需要的语文知识等,强调在多样化的生活情境中巩固所学的语文知识,进而实现语文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深度融合。
(三)教学方式多元化
生活化教学理念在初中语文课堂的渗透中,要求教师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入手选择教学方法。例如,组织情景模拟活动,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中体会学习语文知识的必要性,或是引入角色扮演法,让生活中的影视剧作品成为辅助学生学习和理解语文知识的重要资源,抑或引入生活案例分析法,从现实生活入手重温语文知识的生成过程,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带来多样化的学习体验,更有助于学生的成长。
三、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接触到的语篇的思想情感的复杂程度远超小学语文,为尽量避免出现对文章情感及内涵理解不到位的情况,教师应有意识地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入手,创设与语篇内容接近的生活化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获得相同的情感体验,为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及内涵提供有力支持。
传统的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中教师主要依靠语言叙述和教材配图来激发学生想象力,使学生沉浸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这种情境创设方式的难度较大,对学生的注意力和想象力要求较高,学生进入情境需要的时间较长,导致情境教学法的应用效果难以得到有力保障。为此,教师在创设生活化情境的过程中应当改变策略,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情境当中,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创设情境,以直观的视觉引导学生快速融入特定情境之中,从而提高情境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笔者以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秋天的怀念》教学为例,为让学生体会作者在文中的情感状态,以及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笔者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讲述自己与父母的生活经历的方式创设教学情境,回忆与父母相处时的点滴,从父母的反应、话语、动作等方面入手分析父母对自己爱意的表现方式,深化学生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借助生活情境铺垫情绪后,笔者引导学生重新审视文章中“我”与母亲相处时的细节,“同学们,作者在文中提到母亲喜欢花,但是又说自己生病瘫痪后母亲侍弄的花都死了,这是为什么?”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将自己代入到作者的境遇之中,想象母亲面对自己时的反应,感受一个母亲面对患病的孩子时的心痛与难过。“同学们,文章中母亲一直想要带作者去看看北海的菊花,作者从一开始的拒绝,到后来的同意,再到最后与妹妹一同到北海看到了盛开的菊花,菊花在文中代表什么呢?”笔者结合史铁生的生活遭遇创设生活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结合菊花的意象分析史铁生的内心感受,深化学生对文本情感内涵的理解。
(二)分析文学作品,习得语文知识
文学作品是语文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后的实践成果,具有启思、开智、传情、休闲的重要作用,对现实生活具有重要影响力。生活化教学理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时,要求教师将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融入语文教学之中,文学作品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优秀文学作品融入初中语文教学之中,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和语文基础知识共同分析文本思想内涵,思考文学作品对现实生活的引导和促进作用,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于语文学习之中,依托文学作品学习语文知识,从而赋予学生多样化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进而提升语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笔者以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天下第一楼》的教学为例,首先,笔者在导入环节播放电视剧选段《天下第一楼》,以问答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电视剧在人们休闲娱乐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其次,笔者组织课堂朗诵活动,要求学生在朗诵中体会和感受话剧剧本这一文学体裁的特殊性,引导学生思考话剧剧本与小说之间的区别,让学生认识到小说面向读者且为读者的阅读需求服务,话剧剧本面向的是演员,要求内容直观化,演员能够快速了解场景特点和人物的语言特征,为话剧表演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再次,笔者结合戏剧内容提问:“大家发现了吗?无论是话剧还是小说总像是有一条线,牵着我们不断地读下去,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就问题进行讨论,认识到戏剧冲突在影视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分析故事中出现的矛盾冲突背后的社会含义,在酒楼由衰转盛、再由盛转衰的过程中体会语文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最后,笔者引导学生思考“应当如何在创作中把握戏剧冲突?”这一问题。为此,笔者组织了课堂大讨论,鼓励学生将生活中接触到的文学作品或是影视剧片段作为讨论素材,思考塑造戏剧冲突的方式,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简单介绍话剧《雷雨》的剧情,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故事的发展过程,学生从一个家庭的矛盾冲突中思考社会环境的矛盾冲突,理解以小见大的戏剧冲突塑造方式。在课程的最后教师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行确定矛盾冲突,并围绕冲突写作,在创作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认识到学好语文知识的重要性,为高质量的语文课堂的构建奠定坚实基础。
(三)组织生活实践,应用语文知识
初中语文学科兼具人文性特征和工具性特征,是人们现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适时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现实生活中观察语文知识的应用情况,鼓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应用语文知识,丰富学生的语言情感体验,深化学生对所学语文知识的理解,助力学生成长。
考虑到语文课堂环境的限制,教师应根据课堂条件创新实践方式,以创造更符合现代化教学模式的实践活动,助力学生成长。例如,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通过视频展示特殊环境,为学生的阅读写作提供灵感。还可以在课堂创设生活化情境,教师和学生扮演生活中的角色,在课堂模拟实践环境,利用特殊的环境氛围增强语文实践活动的体验感,为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知识提供有力支持。
笔者以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唐诗五首》的教学为例,为进一步加强语文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首先,笔者在课堂引导学生站在诗人的视角,说一说诗中描绘的景象,让学生认识到语文知识在传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笔者通过多媒体播放视频,带领学生感受不同地区、不同时节美丽的自然景色,让学生以“大漠”“春景”“冬雪”或是自身的经历来创作一首诗,尝试着用诗句表达自己的情感,笔者和其他学生共同担任评委,从韵律、意蕴、字词组合等方面评价学生创作的诗句的内涵。笔者组织古诗创作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自信,为此,笔者还引入了激励性评价,从学生在古诗创作活动中的闪光点入手给予激励性评价,肯定学生的付出,增强学生参与语言实践活动的自信。合理运用反思性评价,引导学生结合所学古诗反思自己的学习,在实践中成长。活动的最后笔者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与诗句内容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结合图片内容想象古人的生活场景及写诗时的环境氛围,以短文的形式扩写诗句内容,强化生活与语文知识的联系,进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效率和质量。
(四)引入现实案例,增强理解性记忆
语文作为工具性学科具有较强的应用性特征,教师在语文生活化教学过程中可以将生活中应用语文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案例引入课堂,在课堂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感受语文知识对现实生活的指导作用,在应用中巩固所学,促进个人成长。
笔者以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教学为例,本节课主要学习议论文中的驳论说理方法,为让学生理解议论文的特点,学习议论文说理方式,笔者在课上引入现实案例:同学们,近来社会上出现了这样一种观点,许多人在网上说读书无用,认为即便不读书,许多岗位的工作能够通过培训完成,因此认定辛苦读书并没有用,大家说这些说法是对还是不对呢?我们应该怎样反驳对方的观点,以使人们认识到这种说法的错误呢?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发现难以有力驳斥对方的观点,针对此,笔者适时引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简单介绍了鲁迅先生生活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自行阅读文章,思考鲁迅先生面对他人提出的错误观点时,是如何驳斥对方观点的。然后,笔者指导学生自行阅读文章,归纳整理鲁迅驳斥观点的过程。第一,明确对方的观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分析对方佐证的论据,盲目自大,崇信鬼神,自欺欺人。第二,鲁迅提出什么样的观点?如何指证对方的观点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发现鲁迅先生先是接受了对方的说法,但又指出,部分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但还有中国人没有失去自信力,指出了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的逻辑错误,这种辩驳方式很快被学生所掌握。第三,笔者在课堂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辩驳读书到底有无用处?在辩驳中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助力学生成长。
(五)围绕生活写作,抒发真情实感
写作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传统语文写作教学重视技巧和文章结构的训练,忽视情感内涵在文章中渗透的写作方式,导致学生的作品缺乏真实的情感,文章思想内涵难以具备穿透人心的力量。为此,笔者将语文写作教学生活化,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捕捉情感要素,思考用文字传递情感的方式,提升作文质量,促进学生发展。
语文写作教学生活化的关键在于如何捕捉生活中的动情点,而动情点的捕捉需要学生有一双善于观察和发现的眼睛,从平淡无奇的生活中捕捉具有价值的细节,在字词句中表露真情,唤醒读者的真实情感体验,确保作文质量。
笔者以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为例,为让生活成为学生写作的灵感来源,笔者在课堂组织了角色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将自己代入到文中“我”的视角当中,在脑海中想象“我”所经历的一切,感受文章中交错的情感,“我”在之前经常听到父母对叔叔于勒的抱怨与咒骂,感受到了他们语言中对叔叔的厌恶,自叔叔在美洲赚钱之后,父母不时地将信拿出来在我们的面前大声地朗读,笔者引导学生想象此时父母与姐姐相聚在一起念信时的神情和语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语言将此时的景象描绘下来,让虚拟的生活化体验成为学生的写作素材。在故事的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在船上看到于勒时的场景,思考父母在看到穷苦的于勒时脸上会露出什么样的表情?想象那个即将成为自己姐夫的公务员知晓这一消息时的反应,引导学生想象菲利普夫妇一家与于勒相见时的景象,并将虚拟的生活化体验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让真情实感融入文本之中,提升写作水平。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活化教学理念,要求教师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出发,探寻生活与语文知识的结合点,在模拟的生活场景中应用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深化学生对文本思想情感内涵的理解,为学生今后学好、学会语文知识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 陕西省大荔县东七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