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学科实践理念的中学美术大单元教学研究
作者: 董娅婷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学美术教育逐渐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向以学生为主体、注重综合素质培养的教学模式。近年来,学科实践理念的提出,为这一转变提供了理论支持。该理念强调将学科知识与实际生活情境相结合,通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和全面发展。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中学美术教育仍存在割裂知识与技能、忽视创新能力和审美素养培养的问题。因此,探究如何在中学美术大单元教学中融入学科实践理念,以提升教学效果,显得尤为迫切。
一、学科实践理念的内涵
学科实践理念强调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以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和能力发展。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学科实践理念主张将美术理论与创作实践相融合,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理解和掌握艺术原理。学科实践理念涵盖以下关键要素:1.理念注重“做中学”,通过实际的美术创作活动来学习和理解美术知识,如色彩理论、构图技巧和艺术史学习。2.强调问题解决和批判性思考。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开放性的问题或挑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注重情境性和关联性。学科实践理念提倡将美术学习置于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使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体验到艺术与生活的联系。
二、学科实践理念在中学美术大单元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一)促进知识与技能的深度融合
传统的美术教学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割裂开来,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绘画技巧,但是缺乏将其与艺术理论相结合的能力。学科实践理念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相互渗透,通过大单元教学设计将美术史、艺术理论、技法训练等多个方面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如在以“书法篆刻”为主题的单元中,教师不仅会讲解中国书法和篆刻的艺术特点,还会引导学生运用书法艺术特点和篆刻方法进行创作,使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运用理论知识,实现知行合一。
(二)培养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实施大单元教学模式,使学生摆脱了孤立的知识点学习,投身于一系列紧密联系的教学环节之中。该模式旨在引导学生进行多维度思考,勇于对现行艺术理念发起挑战,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同时,该教学理念着重于学科实践,强调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以版画创作为例,教师指导学生探索各类制版材料与技术,鼓励他们在实践中经历失败并从中汲取经验。通过这种实际操作,学生将理论知识有效转化为实践技能,从而实现从模仿到创作,显著提高了自身的创新能力。
(三)提升审美感知与文化理解
通过美术活动学生能直观感受色彩、线条、构图等视觉元素的美学价值,理解和欣赏不同艺术流派的独特风格。例如,在学习中国画时,学生不仅会学习传统笔墨技巧,还能通过实践理解中国画的意境之美,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国文化精神。同时,学科实践理念强调将美术教学与文化背景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在对比分析不同国家或时期的艺术作品时,学生能深入探究背后的历史和社会因素,如文艺复兴时期的肖像画如何反映当时的人文主义思潮,深刻领悟艺术作品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三、融入学科实践理念的中学美术大单元教学策略
(一)确定教学主题
在融入学科实践理念的中学美术大单元教学中,确定教学主题应充分体现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如艺术表现、审美判断、文化理解与创意实践。我们选择“诗意的色彩——中国传统色”作为教学主题,该主题既涵盖中国美术史的知识点,又涉及艺术创作的实践环节,能够让学生从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出发,深入理解和运用美术元素。在确定主题时,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兴趣、认知水平以及社会热点,确保主题具有吸引力和挑战性。同时,主题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延展性,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激发他们主动探究和创新。通过主题设定,学科实践理念得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化了对美术知识的理解,提升了综合能力。
(二)设计实践活动
设计实践活动作为核心环节,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深化理论学习,提升艺术技能。实践活动要以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为基础,确保其参与度和挑战性。例如,教师可组织学生围绕特定主题进行创作,如“城市印象”或“自然之美”,让学生从生活中汲取灵感,运用所学的绘画技巧、色彩理论以及构图原理,创作出个性化的艺术作品。同时,实践活动还包括实地考察。如参观美术馆、博物馆,让学生直观感受艺术作品的魅力;模仿大师作品,学生在实践中理解不同艺术流派的特点和表现手法,从而提高艺术鉴赏力和创作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跨学科的项目,如挖掘地方特色文化。我们生活的城市“西安”,作为文化历史古都,学生可以结合历史、地理等科目,在创作中融合多元文化元素,增强学科间的联系。如在研究古代丝绸之路时,学生可以设计并制作反映沿途文化交流的壁画或陶艺作品。既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又加深他们对历史和文化的理解。在设计实践活动时,教师应注重过程性评价,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创作过程,记录学习心得,培养批判性思维。这样,实践活动不仅能成为知识与技能的展示平台,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兴趣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环节。教师应根据教学主题,设计具有挑战性和现实关联的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例如,今年秋季七年级即将使用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美术教材“民间蕴情”单元,教师可提出“如何将民间美术作品中的传统元素如色彩、图案等融入现代生活用品中”的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思考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
问题情境的设置不仅局限于艺术创作本身,还可延伸到艺术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比如,在“向美而居”单元,教师可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在现代建筑中融入传统古建筑的优势,从而创建与自然共生、与文化共融的当代居所”的问题。我们可以带学生一起调研社区需求,了解现代建筑的实际现状,考虑能否在其中融入传统建筑的元素或者从审美角度出发的美学思想,从而在实践中提升他们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可以将抽象的美术理论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深化对美术理论的理解,不仅锻炼了他们沟通、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实现了学科实践理念的深度渗透。
(四)分组合作探究
分组合作探究能够激发学生的集体智慧,增强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技巧,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教师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鼓励他们共同探讨艺术作品、解决创作难题,并分享各自的观点与见解。例如,在以“中国传统色彩运用”为主题的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分组研究不同地域、时期的艺术作品,分析其色彩搭配和象征意义。各组成员共同收集资料,讨论并呈现他们的发现,从而加深对传统色彩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了美术知识,还锻炼了信息检索、批判性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此外,合作探究还可促进生生互评,每个小组内部设立反馈机制,成员间互相评估作品,提出改进建议,这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同伴互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扮演指导者和协调者的角色,适时介入提供专业指导,确保合作探究的深度和质量。
(五)整合教学资源
在融入学科实践理念的中学美术大单元教学中,整合教学资源不仅涉及对传统教科书、艺术史资料的整合,还包括现代数字媒体、网络资源以及社区艺术资源的利用。首先,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如在线艺术数据库和教育资源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像、音频和视频资料,以增强他们的视觉和感官体验。同时,与艺术家或艺术机构进行合作,为学生带来鲜活的案例和实践经验(如邀请艺术家进课堂分享创作过程,或者组织学生参观艺术展览,直接与艺术品互动)。其次,社会资源的整合不容忽视。学校可以与当地的美术馆、工作室或手工艺人建立合作关系,组织实地考察或工作坊,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美术知识,理解艺术与社会及生活的关系。这种实践性的学习方式能够使学生跳出课本,拓宽视野,更好地提升美术素养。
综上所述,将学科实践理念融入中学美术大单元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改革途径,为解决当前美术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关注如何在更大范围内推广这一理念,以及如何持续优化教学策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和学生需求。
作者单位 西安市西电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