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心理学助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作者: 周丽霞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心理学提升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是每一位数学教师都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融入心理学助力数学课堂教学,是每一位数学教师需要思考和探究的课题。作为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还要注重学习与学生心理健康相关的知识,以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课堂上多与学生互动,因材施教,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被重视,在加深师生感情的同时,还使学生更爱上数学课了。下面,笔者具体谈谈心理学助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

一、心理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多年来,人们形成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就是老师教,学生学,把学生当作学习的“机器”。这种固定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甚至部分学生产生了厌学心理,此时把心理学融入数学课堂教学当中,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了。

(一)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上课时改“填鸭式”教学模式为师生互动模式,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共同参与讨论,或者教师采取引导式、沉浸式、代入式教学模式,给学生带来不同的学习感受,如身临其境之感、当“小老师”的骄傲之感及“玩游戏”的乐趣之感等。例如,在教学平均数时,笔者特地和学生一起观看了他们参加的一些活动的视频,绝妙传球、完美配合、漂亮投篮……学生的兴趣瞬间被点燃,笔者抓住时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投篮成绩,最后学生顺利计算出平均数。

(二)促进学生发散思维培养

由原来的固定思维转变为发散思维。学生每天通过不同途径获得新知,书本的知识早已满足不了他们的求知欲,当下,他们需要更多有助于思维发散的知识,以及享受解决问题的快乐。教师只有准确掌握学生的心理诉求,才能指导学生积极面对新事物,在问题解答的过程中获取新知识,让学有所乐成为一种时尚,即健康地学、愉快地学、你追我赶地学。遇见一些学生老是注意力不集中、不持久时,作为教师要思考如何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利用心理学知识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研究表明,在教学过程当中采用一些心理学知识,能更好地吸引学生注意力,这是因为注意力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伴随着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的心理特征。

(三)多关怀学生

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因材施教,这样做既不影响学生的成长,又不会给学生增添烦恼,其中的个性化教学,能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快乐。其实每一位学生都渴望被关心,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一些在生活中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事例,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学会解决生活问题,反之亦然。真正意义上做到数学就在身边,身边到处是数学。

(四)拉近师生关系

教师想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就要真正地了解学生的优缺点、生活习惯、行为品质等,而这些要从了解学生家庭开始。家庭是学生成长的大环境,在大环境的影响下,学生的性格已经形成,较难改变,所以要从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开始,只有全面了解,才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才能和学生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这样做有利于之后的个性化教学,真正实现让学生快乐地学,进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例如,笔者经常会分层布置作业,以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有适合自己的作业。这样分层布置作业,既可以让一部分只掌握基础的学生学得更扎实,同时还不伤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又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更多机会展示自己,提升他们的自信。

(五)多鼓励学生

有的学生比较敏感,不能听人说自己“重话”,有的学生比较调皮,单纯靠说教起不到相应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但不论是哪一种学生,他们都是很聪明的,都需要得到鼓励,使他们时时感受到自己被理解、被重视、被鼓励、被肯定,这样他们才能毫不避讳地在老师面前释放天性。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多多和学生交流,在不同的数学话题中展开交流,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健康成长,这样做也更有助于教师提高自己教学水平。例如,笔者在教学中采取分小组回答问题的方式,答得快的、对的给予小组一定的奖励,学生为了使自己的小组排名更靠前,个个都非常努力地回答问题。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始终处于兴致勃勃的一个状态。在欢快的音乐声、喝彩声中,学生一个接一个地跑到黑板前写出自己的答案。这样的练习既满足了学生参与竞争的心,又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六)促进自我调适

学生在学校如果遇到一些事情或者挫折,自己不知道该怎么做的时候,第一时间就会想到老师,老师的爱和智慧会使学生向老师敞开心扉,进而畅所欲言,把自己遇到的事情讲给老师听,遇到迷茫的时候,也会想到老师,如果有的学生一时偏激,想问题比较极端,这时就需要教师的精心呵护,伸出温暖的双手去包容“犯错”的学生,在增进师生感情的同时,通过合适的方式及纠正学生的错误思想。在如何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方面,教师首先要了解每个学困生的具体情况,然后因材施教,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对小学阶段的学困生而言,多表扬他们优点、多给他们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及多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是十分重要的。大多数学困生由于学习问题,往往容易失去自信,对自己失望,有的甚至还会产生厌学情绪。与此同时,学困生也易被其他同学遗忘和忽略。因此,教师要时刻把学困生放在心上,要给他们多创造机会,多发挥他们的长处,多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在公开场合多表扬学生的优点和成绩,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自信心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自然会变得浓厚,成绩也会有所改变,进而一步步走向良性循环,切不可抓住学困生的缺点或弱点不放,以免打击他们的学习热情。

二、心理学影响学习效果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要善于利用心理学知识在数学教学过程当中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心理学应用得越好,就越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当教学遇到阻力的时候,教师要善于应用心理学知识,只有把心理学知识灵活应用到教学之中,学生才会变得更想学,学习动机也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一)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上学生听得懂,课后完成作业的速度也就更好更快,如果课堂效率低下,回到家里学生学习也很困难,有时候甚至晚上12点还不能完成作业,长期下去,严重的睡眠不足会导致他们上课打瞌睡,进而形成恶性循环,成绩越来越不理想。好的课堂教学方法,学生学起来是轻松愉悦的,因而教师要改进教学理念,将心理学知识有机地融入教学之中,再加上自己饱满的情感投入,将学生带入自己创设的情境当中,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进而真正体会到课堂上认真听的重要性及学习的乐趣,最后取得好的学习成绩,

(二)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开始。要培养一个好习惯,就要从思想上重视,通过长期的坚持才能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小学是打基础的阶段,如果学生好的习惯没有形成,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小失误,导致心情不好,进而影响成绩,在未来也很难有好的发展。 同时,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学习会变得更自律,如按时完成作业、及时复习和预习功课、独立思考等。

(三)体会学习的乐趣

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心理学知识促使学生养成好的习惯,每一个好的习惯在课堂上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每一次的独立思考,每一次跟着老师的节奏去想问题,跟着老师的引导回答问题,慢慢就会形成好的习惯,进而有更多的收获。教师不仅是教师,也是心理学家。人生的有趣之处就在于它是一个充满诸多不确定性的、开放性的过程。其中有失败的痛苦,有成功的喜悦,有冒险的刺激,有思考的深沉,等等。

(四)促进师生交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每一次眼神暗示,学生都能心领神会,每一个动作暗示,学生都能明白其意,这样的互动不仅可以使师生关系和谐,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作为一名教师,应记住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尽管彼此的角色不同。因此,教师对每个学生都要一视同仁,通过多种途径深入了解学生心理特点,从而为成功的教育打下扎实基础。与人合作交流要学会换位思考。首先,要有一个宽广的胸怀,在被他人误解时,不要为自己争辩或者闹情绪,而是要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其次,要有大局意识,多从对方的角度考虑,主动而诚恳地接受批评。最后,具备自我批评勇气的同时,还要善于敞开心扉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

(五)注重师生互动

互动是师生双向沟通的一种教学方式,互动让学生感到学习不再是枯燥无味的,在互动过程中教师能更好地了解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穿插数学知识的讲解,灵活改变课程结构,转变“死板教条”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习得知识为目的,课程知识改变,课程内容改变,学习氛围改变,让学生每天的学习都有“新鲜感”,而要做到这些就离不开心理学的指引,通过心理学知识的合理利用促进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求知欲,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也让教师更好地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保持积极、平和、愉悦的心态,通过多种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学生。教师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要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就要摆正自己和学生的位置,充分利用好师生互动环节,促进教学活动的实施,进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六)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学生优秀不优秀,全看教师怎么带。教育本身是一种以人影响人、以人带动人、以人提升人的过程,只有品行高洁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影响学生的一言一行,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而教师是学生心中的榜样、标杆,学生会向标杆、榜样看齐,就如张桂梅老师,只为初心献毕生,情系三尺讲台,甘洒青春热血,探寻教育真谛,化育莘莘学子。以德立身,以美育美,毕生为培养人的教育理想孜孜以求。学生会潜意识地将优秀的教师当作自己学习的榜样,优秀教师的美好品德和出色表现,都会使学生深受影响,看似毫无关系的心理学和数学课堂教学,在将它们和学生的学习联系起来时,就有了互通的渠道。

(七)帮助学生改变和成长

作为教师要学习太阳,发出光和热,每个人被阳光照射时的反应是不同的,有人觉得刺眼,有人觉得温暖,有人甚至躲开阳光。种子破土发芽前没有任何迹象,那是因为没到那个时间点,我们要永远相信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拯救者。作为教师要拯救学生,通过心理学知识促使学生改正不良习惯,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教师要从一开始就关注学生成长的点滴,确保学生健康成长,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走弯路。

三、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内容

有人说数学是科学的皇后,也有的人说数学是基础学科。它没有绘画、音乐课那样具有华丽的装饰,而是实实在在的基础学科,为了能达到完美的教学效果,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学素材显得尤为重要。把挖掘出来的心理学素材渗透到教学过程当中,有针对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如:教学计算、化简这部分知识时,先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心理学素材,让学生多想一想为什么这样化简,怎样计算才最简便,等等。也试着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数学计算题、化简题等。例如,教学图形部分的数学知识时,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挖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实物图的对比中得出概念,同时向学生提出一些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强化学生的思维,再通过举例说明,分类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取长补短,从而达到共赢的目的。有一种美,叫轴对称图形,教师可以给出一半的图,然后让学生把图补全,从中感受对称图形的美,哪里有数学课,哪里就有美,从审美的角度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心理学素材,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充分利用教材,从美学的角度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让学生沉浸在美学氛围当中,用心理学思维激发学生的美感和求知欲,进而使其对轴对称图形有一个更深刻的认知,进而掌握轴对称图形知识,以更好地欣赏图形美、对称美、数学美等。

四、教师要有健康的心理

数学教学不能只是为了教学而教学,更不能一味地追求学生成绩的提升而忽略学生的感受,教学是为了推动学生的自觉学习,是教师以自己的行为习惯影响学生,进而达到人影响人、人带人、人提升人的目的,一个道德高尚、心理健康、精神丰富的教师,才能给学生做好榜样,做好示范,进而感化学生。教师和学生相处的时间较长,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轨迹,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育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如果教师的心理不健康,学生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教师的喜怒哀乐不能挂在脸上,以免学生“担惊受怕”,学生一旦“害怕”老师,便会导致他们很难集中精力学习。因此,作为合格的教师,一定要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不断学习心理学知识,为优质教学打下基础。

总之,在现代教育教学体系中,教师丰富的心理学知识储备是开展好教学的基础。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心理学这一纽带,促使班级里的学生形成团结互助的学习氛围。当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集体智慧带来的温暖时,便觉得自己不再孤单,因此让心理学助力数学课堂教学,可以使学生健康快乐地学习和成长。一个真正的数学教师不应仅仅是一个数学知识的传授者,还应是一个优秀的心理医生,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指导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因此,教师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并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好心理学知识,能更好地助力数学课堂教学提质增效。

作者单位  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第二小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