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深度学习激活学生思维

作者: 王群娜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深度学习已经融入高中数学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促使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更要不断深化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这也对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效率、优化学生思维及不断转化和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深度学习是建立在对知识理解基础上的学习,是以新情境中的迁移为导向、以解决复杂问题和创新为目标的高层次学习方式,它不是单纯接受,而是问题深化,体现在知识的灵活应用及有效整合方面,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一、深挖教材中的内涵与外延,引领学生思维

通过教材中知识点、例题等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挖掘,课后习题中设置的“综合运用”“拓广探索”等,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提高学生知识掌握的深度与应用的灵活度,课后习题也有新增加的考点,等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围绕课改理念,在夯实学生数学基础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数学深度学习,为此教师更需要对教材、教学内容及课标进行深度研读,做到以学生为本,引领学生深挖知识形成过程,掌握其内涵与外延,从而引领学生思维。

二、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提升学生思维

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是人类的天性,高中阶段是学生思想最为活跃的阶段,学生在这个阶段会因为自己的好奇心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等,教师可以充分结合学生个性特点,抓住学生的这种求知欲进行针对性教学,提出相关问题,利用设计好的悬念激发学生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针对学生探究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进行及时指导,同时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留白,不要急于代替学生思考,或者代替学生回答,要以学生为主体,不断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使其做到举一反三;课堂教学中要给予学生试错的机会,对一些易错题,通过试错与对比,进而习得知识,并能辨析讲解知识,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研判深度,进而打通思维最近区域;对部分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或者选择团队协作,不论哪种方式,教师在整个过程中都应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及时指出不足,并给予适当指导,让学生学会自我修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通过讨论、举例论证、思考分析等方式解决问题及得出结论,并通过比较、猜想、反例、验证等,使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刻,记忆更加牢固,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实践中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发散思维

高中数学强调对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重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作为学生高中阶段的指引者,教师要全面贯彻新时期的教育方针,并结合学生个人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目标,然后采取多种策略,不断提升数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学情和实际问题,通过情境创设、问题导学、实践探究等多种形式,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潜力入手,有意识地、有针对地、有步骤地结合问题扩大思路,从一个目标或思维起点出发,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提出各种设想,寻找各种解决途径,挖掘知识横向、纵向间的关联,通过思维发散,进行学习内容整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训练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目的,提高学生的高阶认知。通过对问题不同角度的分析,促进学生关键能力与核心素养的提升,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及探究性精神的学习者。

四、结合实际创设问题驱动,优化学生思维

深度学习有助于学生学习的阶梯性和思维的深入性,同时能更好地强化知识的普遍联系与综合应用。思维的深度,不仅是多问为什么,而且还需要选择适当的问题进行深化讲析,经历“感知感悟—知识建构”过程,由表及里挖掘数学的本质。例如,在“函数的对称性”教学中,教师设置的问题可以由易到难,由特殊到一般,逐步深入,同时注重新旧知识间的衔接,这能更好地通过问题引领学生突破学习重难点,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达到最优化。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整体上把握课程内容,同时结合实际,以知识为载体,通过问题的深入讲解,引导学生在深度学习过程中积极探索,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提升学生思维品质,使其在经历感悟知识的发生到融会贯通知识,再到灵活应用知识的过程中,习得数学思想和学习方法,感受到数学魅力,真正提高数学素养。

作者单位  陕西省西安市第三中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