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专题阅读的选题、实践与指向

作者: 张安群 汲安庆

摘 要 张安群老师的《红楼梦》导读教例,对整本书专题阅读教学颇富启示:选题应基于学生阅读之惑,且聚焦篇性揭秘,并与学术前沿保持密切思想呼应。在教学设计与探究过程中,应注意课眼、课脉与课气的统一,使教材层面知识、师生层面知识、文化语境层面知识共生共荣。在教学价值取向上,则应追求消遣性阅读、功能性阅读、发展性阅读的和谐统一,充分激活学养,为表现与创造蓄势蓄能。

关键词 整本书阅读 专题探究 篇性揭秘 发展性阅读

【教学实录】

一、导入课堂,精读故事,提出疑问:绛珠之泪是还泪吗?

师:《红楼梦》里有一位弱柳扶风的泪人儿——林黛玉。小说第一回,就为我们讲述了她为什么会流泪,这就是“绛珠还泪”的故事。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个神话故事:先速读,梳理故事内容、人物;再慢读,品味打动你的词或句,或者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生:自读第一回中“绛珠还泪”的神话故事。

师:谁来概括一下这个故事?

生1:神瑛侍者用甘露灌溉了绛珠仙草,仙草能够久延岁月并幻化成仙子。在侍者要入世为人时,绛珠仙草愿意一同下世为人,将一生所有眼泪还给神瑛侍者。

师:只因你“日以甘露灌溉”,我为酬报“甘露之惠”,才要将“一生所有眼泪”偿还。你们觉得哪些词句很感人?

生2:“日以甘露灌溉”的“日”,每天都灌溉,神瑛侍者的善良是一种习惯。

生3:“一生”强调时间长,“所有”强调泪多,“眼泪”强调情感真挚深沉。

师:看到这个故事,我不禁想起“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句话。一位《红楼梦》批注者说:“绛珠之泪,至死不干,万苦不怨。”按照神话故事的寓意,林黛玉一生的宿命,应该就是还泪,黛玉泪尽之时,就是生命消亡之日。但是,有不少同学提出了疑问:林黛玉整天哭哭啼啼,好像都是自伤自怜,哪里是为了还泪呢?

二、梳理章回,品读词句,小组交流:绛珠为何流泪?

师:为了解决这个疑惑,课前,我们自主阅读了第二十三回到第三十五回,梳理了叙述或描写黛玉流泪的情节或细节,我请两位同学简要介绍一下自己梳理的思维导图。

生4:我主要从描写黛玉流泪的词语开始梳理,比如“洒泪拜别”“掩面自泣”“悲悲戚戚呜咽”“抽抽噎噎哭个不住”等,作者用了“泣”“洒”“呜咽”“哭”“垂”“抹”等词语写了林黛玉不同的流泪;接着我对林黛玉流泪的原因进行了分类,大致分为“因爱而泪”“感伤而泣”“孤独而悲”;最后我对黛玉流泪的深意进行了探究,觉得这个故事为后文宝黛爱情作了铺垫。

生5:我是按照情节来进行梳理的,我发现第一回主要交代了林黛玉的“前世泪源”,这泪是因情而流,是先宝玉之忧而忧,后宝玉之乐而乐;而中间的十几个章回,我觉得主要围绕着四大风波——“《西厢记》风波”“闭门羹风波”“金麒麟风波”和“毒打门风波”。这四大风波,我分别从“泪词”“泪因”“泪意”“化泪”四个方面进行了梳理,发现林黛玉的眼泪里蕴含的是她的人生追求,而这个追求又感化了贾宝玉。

师:两位同学梳理了这些章回中描写黛玉流泪的词语,整合了黛玉为什么流泪,第一位同学以“因爱而泪”“感伤而泣”“孤独而悲”整合了黛玉为何流泪;第二位同学则发现,这些章回写了林黛玉三十几次流泪,主要围绕着四件事情——“《西厢记》打趣”“闭门羹误会”“金麒麟风波”“毒打门”,不仅深入细致地体味黛玉为什么流泪,还关注了宝玉如何化解黛玉的眼泪。这些梳理,也给我很多启发。但还有更多同学心里的疑惑并没有解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交流我们的读书心得,探究绛珠之泪到底为谁而流。

课前我们分了“《西厢记》打趣”“闭门羹误会”“金麒麟风波”和“毒打门”四个小组进行重点研读,我们请各小组分别就自己领到的任务,找出点明或暗示黛玉流泪的关键词句,并说说黛玉为什么而流泪。请各组推荐组员交流。

1.欣赏、理解“《西厢记》打趣”中的黛玉之泪

师:先请“西厢记打趣”小组。

生6:黛玉和宝玉一起看《会真记》,也就是《西厢记》的时候,宝玉说了一句“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黛玉就“眼圈儿红了”。

师:这句话对黛玉来说意味着什么?黛玉有表达吗?

生6:“淫词艳曲”。

师:我发现林黛玉对《西厢记》的感受有点前后矛盾,你们看看黛玉读完《西厢记》的感受是什么?

生:(齐)“有趣”,“辞藻警人,馀香满口”。

师:为什么同一本书在同一场合里,黛玉的评价截然不同?

生7:先前黛玉感觉“辞藻警人,馀香满口”说的是书的语言,“有趣”是说书的内容。但是宝玉说的那句话,应该是张生对莺莺表达感情的句子,用在黛玉身上不适合。

师:想一想,宝玉看这本书,是哪来的?平时放在哪里?被黛玉发现的时候为什么要藏着?然后再说说黛玉为什么要红眼圈。

生7:这本书讲的张生和莺莺的故事,是男女私定终身的故事,是不合礼法的,所以宝玉只敢把书藏在床顶上,躲在没人的地方偷偷看。而宝玉用张生的话说给黛玉听,这就违背了礼法。黛玉红眼圈,是因为宝玉在礼法上冒犯了她。

师:这时候黛玉评价《西厢记》是“淫词艳曲”,是因为她认为这是违背礼法的俗艳的话,她生气,是作为一位贵族小姐对?

生8:对礼法的遵守。

师:在情与礼之间,她选择了“礼”;在俗艳和高雅之间,她选择了雅。其实,黛玉因为《西厢记》的曲词生气,不止这一次。还有一次是?

生8:第二十六回,宝玉到潇湘馆看望黛玉,黛玉午睡刚醒,紫鹃忙着给宝玉倒茶,宝玉说了句“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林黛玉就哭了,说这是“村话”,说《西厢记》是“混帐书”。

师:这次黛玉生气的指数明显升高了。我们当然不能以当下的价值理念来评判林黛玉的“哭”,而应该设身处地,站在林黛玉的时代、身份和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体系的角度来理解。谁来说说?

生9:从我们当下来看,《西厢记》讲述了张生和崔莺莺冲破封建礼法,追求自由爱情和自主婚姻的故事;但是,从林黛玉所处的时代来看,这本书却是 “淫词艳曲”,记得薛宝钗就曾说,她小时候还因为看这些书被大人打过。

师:他能联系后面的情节来理解,这很好。大家可以打开第五十四回,看看贾母怎么评价这些书,有谁找到了?

生10:“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是佳人?”贾母狠狠地批评了崔莺莺的行为,认为仕宦书香家的小姐,应该知书识礼。

师:这样我们就清楚地了解了林黛玉哭的导火索,尤其是宝玉说“同鸳帐”,触犯了仕宦书香之家的书礼,也不是林黛玉所向往的清雅脱俗的爱情境界。看起来,黛玉哭,是清洁自守、自尊自重的表现,好像真的不是还泪啊!这些泪对宝玉有什么影响呢?

生11:宝玉一看黛玉哭就认错赌咒,第一次说要变个大王八,替林黛玉将来驮碑,第二次说要长疔烂舌头。

师:宝玉有没有改变呢?我推荐大家读一读第六十四回,宝玉说了半句话“若作践坏了身子,使我……”说到这里,觉得以下的话有些难说,连忙咽住。我们都懂宝玉咽住的是什么,这个“咽住”后面还有一段作者叙述的宝玉的心理活动,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只因他虽说和黛玉一处长大,情投意合,又愿同生死,却只是心中领会,从来未曾当面说出。况黛玉心多,每每说话造次,得罪了他。……

师:我们看,宝玉成长了,他的成长体现在哪里?

生11:说话不再像《西厢记》打趣中那样“造次”,不敢再拿那些含有庸俗色彩的话来打趣了,怕又惹哭了黛玉。

师:也就是说宝玉懂得了发乎情、止于礼,怕亵渎了林黛玉高雅脱俗的追求。

2.欣赏、理解“闭门羹事件”中的黛玉之泪

师:我们请“闭门羹”事件这一小组分享阅读成果,找出点明或暗示黛玉流泪的关键词句,并说说黛玉为什么而流泪。

生12:我找的句子是第二十七回:“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如今认真淘气,也觉没趣。”感觉林黛玉吃了闭门羹以后深感孤单,她觉得自己寄人篱下,无依无靠,所以她哭了。

师:这可能是一种深入精神底里的孤独,而不仅仅是寄人篱下引起的无依无靠。因为这次闭门羹事件,我们才能读到林黛玉人生最艺术化的一次行为。(生:葬花)吃了一次闭门羹,就促使林黛玉看到花落就想到了自己的消亡,从这里我们看到宝玉对于林黛玉来说,意味着什么?

生12:精神的知己,跟伯牙摔琴一样,知音不再,琴也没有了存在的必要。

师:我记得第三回,林黛玉父亲劝女儿去外祖母家的时候,说过一段话,这段话里用得最多的字眼是什么?

生(齐):“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无”。

师:林黛玉生命中有许多的“无”,无亲母,无姊妹,无兄弟,后来连父亲也没了。寄居贾府,宝玉就是他生命中很重要的“有”,或者说,宝玉是她精神世界里唯一的“有”。闭门羹事件,让林黛玉误认为宝玉对自己“疏远”“不了解”,这实际是将她生命中唯一的“有”给消解了!没有宝玉这位精神知己的理解和陪伴,她就像风中的花朵,只能飘散零落。

那么同学们说林黛玉的泪只是自伤自怜,有没有同学质疑呢?这次流泪,对宝玉有什么影响呢?或者说,宝玉最终用什么化解了黛玉的眼泪呢?

生13:宝玉说了一段感人肺腑的话:“我又没个亲兄弟亲姊妹。——虽然有两个,你难道不知道是和我隔母的?我也和你似的独出,只怕同我的心一样。”尤其是“我也和你似的独出,只怕同我的心一样”中“独出”,说出了宝玉和黛玉一样在偌大的贾府里深感精神的孤独,“同我的心一样”说出了宝玉和黛玉在精神上的共同点。

师:宝玉在黛玉的眼泪中,确认了和黛玉之间独特的精神契合关系。这不是宝玉第一次谈到两个人的独特关系,大家回忆一下,第二十回,宝玉第一次谈论彼此的关系,和这次有什么不同?

生14:“头一件,咱们是姑舅姊妹,宝姐姐是两姨姊妹,论亲戚,他比你疏。第二件,你先来,咱们两个一桌吃,一床睡,长的这么大了,他是才来的,岂有个为他疏你的?”这一次宝玉从亲属关系、彼此相处时间长短和空间的角度来比较,这些都是外在的亲疏。

师:两个人在繁盛而热闹的贾府,却同样感受到了精神的孤独。在宝黛关系的认识上,宝玉也有一个跨越,由看重外在亲疏升华到看重彼此精神上的契合。

3.欣赏、理解“金麒麟风波”中的黛玉之泪

师:我们再请研读“金麒麟”风波的小组分享阅读成果,找出点明或暗示黛玉流泪的关键词句,并说说黛玉为什么而流泪。

生15:第二十九回,贾府去清虚观打醮,张道士为宝玉说亲,且呈上了道士们送的礼物。宝玉看到金麒麟,听大家谈论史湘云也有一个小一些的,就把金麒麟悄悄揣在怀里。第二天林黛玉中了暑,宝玉去探望,两个人因为金麒麟发生了一次大争吵,宝玉摔玉,黛玉伤心大哭。

师:有没有什么词句告诉我们黛玉为什么伤心大哭?

生15:“何苦来,你摔砸那哑巴物件。有砸他的,不如来砸我。”

师:为什么林黛玉宁愿宝玉砸的是自己,也不愿他砸玉?

生15:通灵宝玉是贾宝玉出生时就衔在嘴里的,这种神奇的经历,让大家都觉得它是贾宝玉的“命根子”,宝玉若是砸坏了它,对他可能是不祥的征兆,所以黛玉宁愿砸的是自己。

师:原来,珍惜通灵宝玉实际上是对贾宝玉的爱护。贾宝玉为什么又要砸通灵宝玉呢?

生16:张道士说亲,又送宝玉金麒麟,这金麒麟让我们知道史湘云有一个。这样“金玉之论”忽然有了两种可能,宝钗有金锁,史湘云有金麒麟,唯独黛玉什么都没有。在人们心中,“金玉”相配,意味着“好姻缘”。所以,黛玉说自己“那里像人家有什么配的上呢”,又对宝玉说“张道士说亲,你怕阻了你的好姻缘”,这样,通灵宝玉成了婚姻的象征。宝玉砸玉,就是向传统的因为一个小东西联姻的习俗抗议,表达自己对黛玉的真情。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