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以大概念为核心的单元教学”路径的审视
作者: 刘志远
摘 要 新教材、新课标、新评价体系的使用或颁布,引发了一线教学的思考。从“学科大概念”入手,首先明确大概念的内涵,随后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从泛读、细读、精读三个层级的多层次阅读,以及从“叙述”变成“质疑”、“概念”趋向“大概念”两个层级的有机性转换,对“以大概念为核心的单元教学”路径进行审视。
关键词 大概念 单元教学 多次层阅读 有机性转换
统编教材创新了教材体系设计,以“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双轨制构建“单元”——毋庸置疑,语言类学科的“单元”更多地彰显“编者意图”,本单元课文《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被换成《风景谈》即可佐证。但是“单元”教学依然没有回避和改变。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在前言中指出:“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为了便于理解,我们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予以解析,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清晰看出,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有两条路径,一是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二是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这种解读“与众不同”[1]。
基于以上两点分析,以促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落实为逻辑起点的“以大概念为核心的单元教学”不断受到青睐,并逐渐成为撬动课堂转型的关键支点,且大有星火燎原、摧枯拉朽、景从云集之势。面对此境、此景,一线教学该怎么办?
一、方向比方法重要
对于“大概念”,课标其实持极为审慎的态度。即使如此,课标指向的“以大概念为核心的单元教学”竟被各方人士误解或过度解读为“大单元教学”——这个“术语”只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中提及:“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化学习等综合性学习活动。”[2]但居然被专家、学者,还有一线教师“嫁接”到高中(注:高中课标没有提及“大单元”这个词,更遑论“大单元教学”),而且被不厌其烦地解析、阐释和挖掘。对此,笔者不太认同。退一步讲,即使进行“大单元教学”,因为学段或学位的要求不同,也应该是义务教育阶段的“课型”,而高中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以大概念为核心的单元教学”的“课堂”。笔者认为,二者之所以不能也不应该牵强融合,是因为前者无论是从能力、思维等的深度、广度,还是终结性评价的选拔高度、难度上都不能与后者相提并论。
那么,什么是“大概念”?笔者引用网上一个有关“大概念”的语段。
牛顿的运动定律是有史以来提出的三个最大的概念:突然间,成千上万的看似不相关的事实和现象——勺子掉落、潮汐、月亮的轨道——不仅有了有意义的解释,而且可以被视为一个巨大的连贯系统的一部分,具有无穷的预测和连接能力。
或许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如果一个“概念”能帮助人们理解大量的、孤立的、原本无意义的、惰性的,甚至混乱的知识或事实,并且能够使以上的知识或事实彼此间产生某种“逻辑”,进而产生新的物理内涵或时空意义,那么这个“概念”就是“大概念”。
这在理解上确实有一定的困难,但如果转换一下思维,把“大概念”看成一种物理理念或者教学观念,那么“大概念”便只是一种理解客观世界的思考方法或者教学方式。这样,“以大概念为核心的单元教学”就会被掀开神秘面纱,从“形而上”走向“形而下”——“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便有迹可循、有规可依、有矩可定。
可是,在实际教学中,一个单元的“大概念”是需要精心选择或提取的,并“牵一发而动全身”。对此,许多论者或赞同,或否定,众说纷纭、各抒己见,也多有见地,笔者不再赘述。现在笔者结合实际教学,以统编教材·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为例,对“以大概念为核心的单元教学”实操路径进行自我审视,以期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不断优化与提升。
二、多层次阅读
1.泛读
本单元有七篇课文:《阿Q正传(节选)》《边城(节选)》《大堰河——我的保姆》《再别康桥》《风景谈》《秦腔》《茶馆(节选)》,其中《边城(节选)》《再别康桥》《秦腔》为自读课文。除《再别康桥》外,每课的篇幅都不短。因此,首先需要泛读(方法:浏览)。学生在泛读之前,笔者设计了一个前置活动(见表1),目的是帮助和引导学生在泛读时能对课文内容有个大致了解。教学中,笔者给学生两节课的时间,完成泛读和前置活动。
同时,笔者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泛读经验或方法,还要求学生以《阿Q正传》《边城》《茶馆》的节选部分作为切入点,阅读这三篇课文的全文,并通过口头、书面形式或其他媒介与他人分享,点燃学生整本书阅读的激情。
而且,本单元属于“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所以笔者又要求学生至少选读(方法:浏览/略读)十位现当代代表性作家的诗歌、散文、小说以及戏剧方面的作品,大体了解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概貌,并且要求学生“勾画圈点”和“旁批夹注”,以及撰写读书笔记和作品评介。笔者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希望学生泛读的“量”要够。(学生课下提前两周时间完成)。
2.细读
细读是在泛读的基础之上,对文本进行理解性阅读,进而力求把握作品的精神内涵与艺术价值。“以大概念为核心的单元教学”并没有否定单篇教学,而且后者是前者的基础。但是,如果不得不进行单篇教学,必须立足“单元”,甚至“课程”思维而指向本单元的“大概念”进行教学。学生在细读之前,笔者也设计了一个前置活动,如表2所示。
细读作品时,笔者要求学生写出内容梗概和阅读感受,并从以上不同的角度任选其一撰写作品评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例如选择语言,可参考:①课后“学习提示”,如“品味剧中‘响嘣儿脆’”的京味语言。②“单元研习任务”,如“徐志摩的潭水,‘不是清泉,是天上虹’”;“茅盾笔下,夕阳的余晖‘幻成了满天的彩霞’”等精彩的语句。③单元写作实践活动“语言的锤炼”,“如贾平凹《秦腔》中描写戏开场之前台下‘人头攒拥’的情景,长句短句错落有致,既写出了场面的热闹非凡,更让读者由此感受到‘八百里秦川’躁动着的生命活力”等。
3.精读
精读是在细读的基础之上,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
笔者在教学时,先要求学生根据本单元特点,自己分类精读。学生很容易发现:小说《阿Q正传(节选)》《边城(节选)》放在一起;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再别康桥》放在一起;散文《风景谈》《秦腔》放在一起;戏剧《茶馆(节选)》只能单篇精读(找到规律也是一种“发现”)。学生精读之前,笔者设计了一个前置活动:选择喜欢的文学体裁,练习创作短篇作品。有学生模仿《再别康桥》写了一首小诗《别》。
别
轻轻的我走了,
就这样,
我走了。
如果我是歌者
愿用最美的音符
为母校谱写一首赞歌
如果我是画家
会用最美的色调
为母校添上一笔重彩
如果我是诗人
定用最美的文字
为母校讴歌万千诗行
轻轻的我走了,
就这样,
我走了。
学生小诗习作虽然有些稚嫩,但毕竟是一个良好的开始。
接着,笔者要求学生根据作者“关注中国的乡土社会和普通民众,思考历史转折中国家民族的命运”这一“大概念”分类精读。学生把《阿Q正传(节选)》《边城(节选)》《大堰河——我的保姆》《风景谈》《秦腔》《茶馆(节选)》放在一起精读,还有的学生把《阿Q正传(节选)》《边城(节选)》《大堰河——我的保姆》《茶馆(节选)》放在一起精读。学生精读之前,笔者同样设计了一个前置活动,如表3所示。
学生精读到这一步,笔者仍然感到不够,又设计了两个学习实践活动。
(1)要求学生找出《阿Q正传(节选)》《边城(节选)》两篇文章中人物的对话,进行话剧表演(本单元有《茶馆》一文可以模仿、学习)——体会人物语言贴合人物的身份、性格和情境的特点。如《阿Q正传(节选)》一文,选择三场对话:阿Q对话王胡、假洋鬼子、小尼姑。如《边城(节选)》一文,选择翠翠与爷爷的对话,以及翠翠独处时的心理(这是自己与自己的对话)。
对前者,笔者“嵌入”了一个“分角色对话”话剧表演活动评价表。如表4所示。
(2)精选《大堰河——我的保姆》《再别康桥》《风景谈》《秦腔》四篇课文或四篇课文的同作者的其他文章中经典或自己喜欢的语段,先课下自我练习,然后在班级“经典作品朗诵会”上朗诵(评价表、过程略——这需要一个课时)。
在学生泛读→细读→精读的这一过程中,笔者提醒学生要利用本单元的“单元导语”“学习提示”的“引导”和“提示”功能,同时结合“单元研习任务”,对每篇课文进行“研习”,还可以对多篇课文对比“研习”,而且笔者有意地把学生的阅读活动引向“大概念”,即以“关注中国的乡土社会和普通民众”为核心的深层次的思考——这一步,在教学实操时一定要给学生留够“读”的时间和空间。
三、有机性转换
在学生多层次阅读后,就需要教师的教,这里的教只是“点拨”(说明:笔者提供的“点拨”只是笔者备课时的必要准备,以便适时“引导”学生)。笔者采用的方法是有机性转换。具体步骤:①“叙述”变成“质疑”;②“概念”趋向“大概念”。
1.“叙述”变成“质疑”
“叙述”变成“质疑”就是把本单元“学习提示”中叙述的口吻变成自我思考时质疑的语气。现以本单元《阿Q正传(节选)》《边城(节选)》课后的“学习提示”的第二段内容为例示范之(用“——”表示“有机性转换”)。
(1)《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鲁迅先生还有什么代表性作品?为什么是阿Q的“正传”,而不是“歪传”,或“列传”“小传”“本传”等?质疑还可以延续:本文选自《呐喊》,鲁迅先生为什么把这篇小说放入《呐喊》?“呐喊”有什么指向或含义吗?
点拨:参考《阿Q正传》第一章。
(2)《阿Q正传》也是具有世界意义的杰出作品——为什么《阿Q正传》具有世界意义?鲁迅先生还有其他作品具有世界意义吗?“世界意义”是什么意思(这是学生的质疑)?质疑还可以延续:其他国家有没有具有世界意义的文学作品?
点拨:参考何其芳发表在1956年10月16日《人民日报》的《论阿Q》、鲁迅先生在1934年11月25日发表的《答〈戏〉周刊编者信》等文章,以及法国作家罗曼·罗兰1926年一看到《阿Q正传》就说的“这部讽刺写实作品是世界性的,法国大革命时也有过阿Q,我永远忘不了阿Q那副苦恼的面孔”等观点。
(3)对“《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这句话以思维导图“示意”(见图2)。
结合你查找的资料说明哪一个示意图正确或自己再画一个示意图,思考鲁迅先生为什么要以此为背景。
点拨:参考《鲁迅全集》第一卷《呐喊》中《阿Q正传》注释。
(4)用近乎漫画的夸张手法——漫画是什么“画”?夸张手法是什么“手法”?是不是“漫画”只有“夸张手法”?为什么是“近乎”(这一问是学生提出的)?
点拨:参考统编教材必修下册第四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中“不同媒介的语言特征”等角度思考,同时参考何力的《论〈阿Q正传〉塑造人物的“漫画手法”》。
(5)描写了一个无名无姓、无家无业的贫苦雇农阿Q短暂的一生——鲁迅先生为什么要为“一个无名无姓、无家无业的贫苦雇农阿Q”写“传”,并且还是“短暂的一生”?这折射了鲁迅先生什么样的文学观?质疑还可以延续:这折射了鲁迅先生什么样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点拨:参考课后“学习提示”第四段。
(6)阿Q这一典型人物——阿Q这个人物形象“典型”在何处?以常识性评价,感觉阿Q好像不太正常,为什么还“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