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语文逻辑思维教育的特征、作用及方式

作者: 胡凯茵

摘 要 语文教学中融入逻辑思维教育是近年教育改革的趋势。语文逻辑思维教育源于语言与逻辑的天然联系,表现为感性与理性的认知交错,也是传统经验与现代探索的自觉回应。在作用方面,语文逻辑思维教育以多重角色帮助学生提升阅读水平、培养表达能力和建构知识系统。基于上述分析,进一步探索出语文逻辑思维的教育方式是与听说读写训练交织、与各学段测评深融合、与学习元认知相结合。

关键词 语文教学 逻辑思维教育 特征 作用 方式

逻辑思维能力是运用逻辑的方法和技术在可靠的推理与错误的推理之间做出判断的能力,是现代社会学习工作和沟通交际的一项重要能力,在语文学习中表现为能够科学地运用逻辑方法有条理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考。本文结合传统语文教育经验,分析语文逻辑思维教育的特征,说明其在语文教育中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三种可能的教育方式。

一、语文逻辑思维教育的特征

语文教育中融入逻辑思维教育具有以下特征:由于语言与思维的天然联系,语文教育成为逻辑思维教育的良好载体,并且在融合的过程中呈现出感性体悟与理性认知的交叉,同时这也是对古代逻辑思维教育传统失落的现代回应。

1.源于语言与逻辑的天然联系

逻辑的探究和发现,乃至于其公式表达都离不开语言。人的思维需要通过语言来进行展示和交流,而语言交流需要良好的思维作支撑。作为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逻辑思维的传递和运用同样需要通过语言。可以说,语言与逻辑思维有着天然的联系,这也使得逻辑思维教育融入语文教育具有合理性。张志公在《语文教学需要大大提高效率——泛论语文教学科学化和进行语文教学科学研究的问题》中提到“语言是思维的物质承担者”[1],学生在学习语言时,其实也在不自觉地接受逻辑思维的教育。

例如,学生先学会词语“香蕉”和“苹果”,再学习“水果”这个词语,并能把“香蕉”和“苹果”归类到“水果”的词义范围,这其实就是在进行归纳推理。再如,先学习词语“猴子”和“动物”,再学习“兔子”这个词语,并能理解“动物”的词义范围也包括“兔子”,这便是完成了一次演绎推理。类似以上在语言教育中顺其自然地进行逻辑思维教育的例子其实还有很多,可见语言教育与逻辑思维教育是紧密结合的,这也表明语文逻辑思维教育多是在自发状态中作为语言教育的副产品完成的。因此,基于二者的性质关注语言与逻辑的天然联系,发挥两者配合教学的先天优势,以达到语文逻辑思维培养的教育目的,是此项教育的重要特征。

2.内含感性与理性的认知交错

语文作为传统文科,其教学方法部分沿袭传统语文读熟读透、感悟体会的经验,经过现当代的探索,以教师讲解、课文精读为主的方式进行教学,基本处在感性认知层面。而逻辑思维是需要前提证实和命题推理的理性思考,更强调思路的严谨性与可靠性。在语文课堂进行逻辑思维教育是将理性精神注入感受体悟中暗中摸索的感性教学,通过感性认识和欣赏语言表达的艺术与理性,归纳和演绎运用语言的方式,促使语文学科科学化,这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支点。

在语文教育中融入逻辑思维教育包含着感性与理性的认知交点,在具体的教学中呈现出学生认知的多面性。例如,对课文《雷雨(节选)》进行分析时,学生能够不局限于作为读者,对鲁侍萍和周朴园的关系产生好奇探索与感情投入,也能够在二人你来我往的对话细节中对周朴园发现鲁侍萍身份前后言辞的逻辑进行推敲和思考,从而在“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中对周朴园的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再如,对课文《窦娥冤(节选)》中窦娥的三桩誓愿进行逻辑分析,发现表面离奇实际通顺的逻辑背后是窦娥莫大的冤情,更显出该剧的浪漫色彩和深刻主题。因此,语文逻辑思维教育应当既有语言本体的人文性,也有逻辑思维的科学性。逻辑思维教育在具体的语文课堂中结合传统教学内容完成,而非“另起炉灶”,停留在逻辑思维独立板块的知识讲授层面。

3.作为传统与现代的自觉回应

在春秋战国时期,流派迭出,百家争鸣,其中纵横家一派擅长言谈辩论,这一点在其他流派中也有所体现。《庄子》中多次记载庄子与惠子论理,《墨子·公输》中也记载墨子救宋首选以理服人,说明在当时论辩说理的能力相当重要。受论辩风气的影响,先秦时期的私学可能也有与西方同时期类似的论辩专门教育,但遗憾的是在往后儒家文化独尊的悠长历史中,传统语文教育并未主动关注逻辑思维教育。来到现代,张志公提出“在中学普遍开设逻辑课显然是不可能的……由语文学科明确地把逻辑训练和简要的逻辑知识的教学任务承担起来,是可取的”[2],也得到多人呼应。近年语文逻辑思维教育逐渐走向自觉,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中提出的《关于在小学阶段开设逻辑思维课程的提案》得到教育部详细回复,逻辑思维的培养与学习陆续正式纳入课程标准。

在语文教育中融入逻辑思维教育,学生可以以现代逻辑理性的角度观照传统的思辨文本,以现代人的思维与历史对话。如以相关逻辑学知识作为理解《六国论》《马说》等议论说理类文言文的新视角。这既是当代语文教育面对现代西方理性思潮涌入的学科自主选择,也是对远古教育经验和现代教学呐喊的有意识的探寻与回应。

二、语文逻辑思维教育的作用

在语文教育中融入逻辑思维教育对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具有较好的作用,具体表现在提升学生课内外文本的阅读水平、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帮助学生建构个人的知识系统三个方面。

1.提升阅读水平

语文逻辑思维能力是目前检测阅读水平的重要指标中的先导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之“命题指向”中提出,“阅读与鉴赏”侧重考查整体感知、信息提取、理解阐释、推断探究、赏析评价等内容。其中推断探究的考查需要学生具有较好的思维推理能力,而这项能力是需要通过逻辑思维教育来完成的。在日常语文课堂中,阅读教学与逻辑思维的结合能够帮助学生以更客观严谨的方式与文本进行交流,进而高效地学习阅读的知识和技能。

在应用文章阅读中,例如学习课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通过探讨一篇演讲词中的逻辑如何推进文章中心,以达到说服观众的目的,学生从而能在同类型的演讲词阅读中也产生冷静分析文本合理性的倾向。在文学作品阅读中,例如学习课文《〈庄子〉二则》中的《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通过对话推理庄子“鱼之乐”的命题判断,学生在得出逻辑谬误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庄子和惠子论辩艺术的魅力,不至于因阅读水平限制而迷失在二人巧妙的对话之中。因此,逻辑思维能力是阅读文本的先导能力,使学生可以在阅读中抽丝剥茧出繁复文字中的本质逻辑,这也符合当今信息化时代的要求。

2.培养表达能力

语文逻辑思维教育提供给学生书面和口头表达的基础知识。叶圣陶在《作文论》中提到学生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外物很多,需要“运用着观察力,明白它们外面的状况以及内面的情形,我们的经验就无限地扩大开来”,这才有了作文的写作内容。并且,他认为在议论文写作中逻辑思维能力相当重要,“至于得到判断的路径,其实只是参伍错综使用归纳演绎两个方法而已……关于这些讨论,由伦理学担任”[3]。可见,逻辑思维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和思索生活中的事物,进而形成个人经验,并在议论文写作中提供文章说理思路的基本凭借,通过三段论、假言推理、选言推理、关系推理等逻辑形式,使行文更为条分缕析、严密可信。

同时由于历史沿袭下来的语文教学传统,学生在日常交流中的口头表达能力与读写能力相比较为薄弱。而逻辑知识的教学为学生的口头表达提供依凭,培养学生说话有条理、有依据、有推进的意识,为“能开口”奠定思维基础,为“敢开口”增加知识底蕴。例如,学生通过学习三段论的知识,明确表述命题应先说清楚或在话后补充说明正确合适的大前提和小前提,如此对方才能了解自己所表述命题的内容并确认其准确性,从而双方能够在内容推进中进行有效对话。

3.建构知识系统

古代几千年的灿烂文明留下了以文字为载体的丰富文化遗产,加之语文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其外延与语言文字生活的外延相同。这使得语文教育形成了繁杂的知识内容,包括字音、字形、语法、文体、修辞、标点符号等。目前语文教材多按主题组织单元,基础知识在教材中的分布基本处于零散状态。教材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依据,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多依循教材中涉及的知识加以讲授。而课文各有特色,相关知识的联系不大,学生无法由此构建系统的语文知识体系,不利于语文知识的积累和内化,影响学生语文能力的长足发展。

而逻辑思维是客观观察、分析、归纳、综合、演绎事物的理性能力,其特点是有条理性和系统性。语文逻辑思维教育能够提供学生归类整理相关知识并形成系统的学习工具。例如,学生可以根据逻辑知识的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和类比推理构建思维导图,使每类知识归在合理序列之中,也能在构建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已经初见形态的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在每阶段的学习完成后通过逻辑推演收纳新的命题,在不断扩充完善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构建学生个人的语文知识系统,并为其之后的知识回忆和运用提供帮助。

三、语文逻辑思维教育的方式

语文教育中融入逻辑思维教育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在传授逻辑基础知识时与听说读写各板块训练交织进行,推动各学段对于学生逻辑思维的考查,将逻辑思维与测评内容深度融合,并促进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其学习元认知发展相辅相成。

1.与听说读写训练交织

逻辑知识的核心概念包括命题、推理、判定等,中学学生能够通过几次集中的语文课堂学习认识日常所需的逻辑知识,但是通过此种方式获取的逻辑知识还只是陈述性知识,学生并不知道如何运用,更遑论形成逻辑思维。逻辑思维的载体是语言,在听说读写的语言训练中交织语文逻辑思维教育具有适切性。

一方面,在听说训练中加入逻辑思维教育的内容。具体表现为教师在日常的课堂讨论和专门的口语交际活动中关注学生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并且留意学生在聆听他人发言后有无做出逻辑性的整理笔记或在口头表达时有所总结。另一方面,在读写训练中结合逻辑思维教育完成教学。具体表现为教师在阅读课上留意分析文本语言和观点的逻辑性,并引导学生在与文本对话时注意文本语言是否符合逻辑性。尤其在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时,学生从人物、情节等逻辑视角展开的阅读对其对全书内容的理解路径和深度有较大影响。而在写作课上教师留意分析范文从现象到观点的推论是否符合逻辑学知识,并引导学生在写作时关注自身以往写作以及即将行文的文章是否符合思辨严密的要求。总而言之,逻辑思维可以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四项基本训练之中,教师自觉调整教学流程和关注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留意逻辑思维的学习和运用,使学生能够在反复推进的逻辑训练中相应地提高思维能力。

2.与各学段测评深融合

逻辑思维是一种思维,也是一种习惯,需要从小进行培养,而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进行测量与评价是对其能力进行检测和帮助其习惯养成的一种导向。如前文所言,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均将逻辑思维纳入核心素养范畴,而各阶段的测量与评价需要围绕语文核心素养展开,因此将逻辑思维教育与各学段测评进行深度融合是合适的。

一方面是在测量中融入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具体表现为在日常性的测验和阶段性的考试测量中,在选择题中考查基本逻辑思维的单项能力,如在非连续性文本部分考查文本之间的逻辑关系,或在简答题中要求对阅读文本的推理逻辑进行分析,或在写作题中要求注重推理论证的严密性和思路展开的逻辑性。将以上测试结果相应列入具体的评分分层标准,并注意试题设置与逻辑测评目标的一致性。另一方面是在评价中体现对学生逻辑思维的水平判断。具体表现为在命题测验和考试之后教师根据相应题目的成绩判断学生的各项逻辑思维水平,或通过观察学生在日常教学中的小组交流、师生互动的口头表达和课后作业的书面表现,判断学生的逻辑思维是否符合该阶段的学习要求,从而尝试对部分学生进行进一步的辅导或调整目前逻辑思维教育的教学计划。同时,对逻辑思维的测量与评价是全学段的,学生在学习简单的概念和上位概念时需要运用逻辑思维,因此语文教师要注意在低学段测评中就开始关注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