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思维发展的高中思辨性写作教学
作者: 葛京京
摘 要 在“三新”教育背景下,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对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指向思维发展的高中思辨性写作教学策略可总结为:训练审题立意,破除惯性思维;关注构思过程,学会谋篇布局;斟酌语言表达,实现创意写作;制定评价量表,落实评价修改。
关键词 思辨性写作 思维发展 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的实施与推进,高考作文越来越注重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而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对于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1]为发展并提升学生的思维,本文从审题立意、构思过程、语言表达、评价修改四个方面探讨指向思维发展的高中思辨性写作教学策略,旨在引导学生打破传统作文的藩篱,形成全新的写作意识,发展多种类型思维,提升思维品质。
一、训练审题立意,破除惯性思维
1.精准捕捉矛盾点
清代的王夫之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审题是驭文之首术,立意是谋篇之大端,直接关系文章的选材、布局,乃至文章的思想深度。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往往在审题立意时难以对写作任务作出准确判断,找不到矛盾的本质,辩证思维能力有待提高。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强化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增强思维的敏捷性,能够从多个角度深度挖掘问题背后的复杂信息,穿透作文题目的语言表层,精准捕捉矛盾点,从而确立起论述的逻辑起点。
就写作过程来说,作者必须先准确理解给定概念的内涵,或者从材料中抽象、概括出自己要讨论的概念并界定其适用范畴,然后才能围绕概念展开说理活动[2]。思辨性写作起始于对材料的整体把握,在日常的作文训练中,需要引导学生从材料出发,明确作文的核心概念和内涵,对所给材料进行整体性的思考,形成逻辑闭环。具体说来,可按照以下五个步骤。第一步,找关键句。这是审题最基本的要求,找到关键句,就意味着找到了作文材料的核心。第二步,找关键词。这是审题的核心,决定了作文的整体方向。第三步,找关系。这一步决定了作文立意的深浅。第四步,看整体。关注材料中其他信息的暗示和限制,使审题更加全面和严谨。第五步,找角度。找到一个最适合自己创作的方向,让作文更具吸引力。按照上述五个步骤,帮助学生养成思辨性写作意识,了解该在哪一处进行辩证,从而精准捕捉矛盾点,发展辩证思维。例如,2024年高考全国新课标Ⅱ卷作文题提出了“未知之境”的概念,题目表面上看是在说人类探寻太空未知之境取得的成果,实际是要让考生聚焦于“探索未知”的主题,以及这一主题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不仅要求考生展现对材料的深刻理解,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中的提示,扣住“我们每个人”这一关键词。
2.避免套用模式
在面对写作任务时,学生在审题过程中除了存在上述判断不准确的现象,还存在另一种情况:刻意揣摩出题意图,容易“穿新鞋走老路”,试图往常规话题上靠。新课标明确提出,要“自主写作,自由表达”,由此可见,在思辨性写作中要有鲜明的独创性,不能陷入所谓的“模式”或“套路”中,而要在把握主旨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创作。
为了消除这种惯性思维,教师要着力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和创造思维,增强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教师可在写作教学中设置开放性的问题。例如,让学生以某个事件为主题寻找相关信息,并在课堂上对该事件的重点内容进行评论与探讨。又如,开展一次“影评”活动,请学生自由发表对电影核心观点的见解与思考。这对拓展学生写作思路、锻炼学生写作思维具有重要作用,是锻炼学生思辨素养的绝佳机会。如电影《第二十一条》探讨了中国刑法第二十条的意义和作用,展示了“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的决心,其中对第二十条在某些场合下的讨论,就非常适合锻炼学生的写作思维。
二、关注构思过程,学会谋篇布局
1.合理构建思维导图
高中思辨性写作要求学生围绕中心论点设置分论点,论点与论点之间逻辑要合理清晰、严丝合缝,而在真实的写作中,学生经常出现论点不明确、逻辑混乱的问题。这是因为学生事先没有谋篇布局,直接就开始写作,导致作文缺乏逻辑性和条理性。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写作任务中的核心知识同已有知识建立联系,激活结构化知识,合理构建思维导图,理清写作思路,提升逻辑思维水平。
思维导图呈现辐射式结构,能够帮助学生将写作思维可视化,呈现观点、理据的分歧点,促使学生理顺论点之间的逻辑,形成对核心论题比较全面、深刻的理解与表达,从而更好地构建出文章的段落布局,使文章层次分明。在构建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时刻遵循清晰化、简单化、逻辑性的原则,不要一味地拘泥于形式,而要以“自己看得明白”为主要目的。不仅如此,教师还要指导学生避免将思维导图绘制得过于复杂、翔实而挤压了写作时间,只要将论点、论据及逻辑顺序体现出来即可。例如,2024年高考上海卷,以“认可度”作为作文的主题,要求考生根据这一关键词展开思考与论述,探讨其在社会生活中对个体思想与行为、社会模式等的影响。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思考、确定好题目,并引导他们把脑海中的想法同现实生活相结合,在记忆库中寻找自己需要的素材,其中,同生活实际相结合的素材在议论文中更具有说服力。随后构建思维导图。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强调不要离开文章的主旨,尽量从多个视角出发,去深入地思考问题。例如,“认可度”到底是什么?什么样的事件可以提升认可度?如何理性看待认可度?认可度是否是评判事件的唯一标准?让学生明白在表达自己看法的同时,要凸显文章的主旨。
2.积极运用头脑风暴
思辨性写作思维的贯通不是呈直线式的,而是需要学生在所给材料的基础上进行联想,发现别人所未发现的,并得出独到的论点。这就要求学生的思维必须是“活”的,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强化思维训练,积极运用头脑风暴,有效提升学生的发散思维。
“头脑风暴”最早是精神病理学领域的术语,现指无限制的自由联想和讨论,其目的在于产生新观念或激发创新设想。为了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可让学生在思辨性写作教学中运用头脑风暴,在集思广益中让学生的思维发散出来,学生只有想得越多,其思维才会越开阔,论点之间的区别就越明显,排列到一起就越显得层次清晰。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限定时间让学生围绕某特定的主题进行头脑风暴的练习,来提高学生生成写作论点的能力。例如,在训练“我看重复”的作文中,学生在谈论“重复”的同时,还谈到了潜藏在“重复”下面的“变化”和“创造”、在“重复”中的困惑和迷失、因“重复”而锻炼成长、“重复”之于青年人的底色和选择、“重复”之于青年人的态度和行动、“重复”和人生的关联等。
三、斟酌语言表达,实现创意写作
1.充分借鉴教材资源
新课标要求“运用基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判别语言运用的正误,准确、生动、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认识”[3]。但在行文过程中,不少学生词不达意,难以将心中所思、脑中所想用合适的语言描述出来,即语文核心素养中的“语言建构与运用”尚不成熟。其实,思辨性写作是以思辨性阅读为基础的一种辩证分析、逻辑推理与理性表达,要想写好作文,就少不了思辨性阅读。叶圣陶先生认为,教材选文就是写作最好的凭借和例子。
在思辨性写作中,必须以一般性知识作为支撑,在写作前要熟练掌握写字、用词、造句、组段、篇章结构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4]。而教材中含有丰富的支架资源,教师在教学时可深入挖掘课本中的知识点,梳理形成知识脉络和体系,促使写作知识结构化,并选取有价值或有语用衍生力、思维张力的经典语段,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此外,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教材文本作者的思维逻辑和思维方式,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深化阅读,积累写作素材,实现素养迁移,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例如,鲁迅的《拿来主义》思想的预见性及语言的深刻性跨越时间限制,常读常新,尤其是驳论的直切要害、譬喻的通俗精妙更是值得反复品味。
2.训练思辨性创意表达
创意写作是关于“所有写作的写作”,创意写作学认为每个人都有创作潜能,但这种潜能常受到抑制,为了打开学生的感官世界,教师应倡导学生走出封闭教室,采取田野采风、参观考察、人物专访、故地重游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状态下训练感知,结合回忆、联想、想象、推理等训练,让学生形成对内、对外的双重感受能力,以及形象、抽象混融的交感思维能力[5]。指向思维发展的高中思辨性写作教学可借鉴这一方式,通过调动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写作经验,基于学生已有的或可预见的体验进行思考,这也是当前“任务群写作”[6]所要求的真实的交际语境,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训练思辨性创意表达,积累言语经验,发展思辨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此外,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开展辩论等形式,训练学生的思辨性创意表达能力。在训练过程中,学生并非天马行空地表达,而是调动写作知识,在整理所输出观点的过程中斟酌语言,条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不同观点的碰撞和讨论中输入他人的语言表达,让学生互为“支架”,能够更好地进行思辨性创意表达,提高整体运用语言的能力,增强思维的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
四、制定评价量表,落实评价修改
1.师生共同制定评价量表
作文的评改,是训练学生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由此提升思维能力。评价量表具有诊断和指导的作用,笔者立足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具体要求,将思辨性写作的评价等级分为以下三个维度:第一个维度为审题立意,可以根据是否符合题意、立意是否深刻打分;第二个维度为构思过程,可以根据论证结构的严谨程度打分;第三个维度为语言表达,评估语言是否规范、连贯、得体。在此三个维度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题目设计评价量表(见下页表1)。在评分的基础上,日常的作文评改还可以加上文章的优缺点评价,对文章的优缺点进行评价能够更好地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好作文,写作过程中容易出现哪些问题,帮助学生提高作文的写作水平,这也是提升表达思辨性的一种方式。
2.多元主体评价与修改
在传统的写作评改模式中,学生得到的基本是教师的“打分+评语”,这种评价主体较为单一,学生参与感不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价等多元主体参与习作的评价与修改。
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作文的问题出在哪里,让学生带着放大镜找自己的问题,这样做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找到自己的问题所在,避免重蹈覆辙。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对其作业进行系统分析,总结学生在习作中的典型错误,如内涵不清(偷换概念)、断章取义、脱离材料、立意泛化、逻辑不强、主次颠倒等,引导学生自查自纠,对自己存在的问题有直观认识,并进行修改。
此外,可采用集体评改的方式,选择一篇无创新、无亮点的文章,或者逻辑关系存在问题的文章,让学生在课堂上集体评改这篇文章,或引导学生相互评价各自的作品,针对整体架构、创作思路、遣词造句等提出修改意见。通过交流创作思维,实现学生写作素养的整体提升,助力其思维发展。
参考文献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李煜晖.说理与思辨:议论性文章写作教学价值与内容新探[J].课程·教材·教法,2021,41(6):75-81.
[4]王荣生.写作知识与学习写作:《思辨性写作30课》序[J].语文建设,2023(17):77-80.
[5]葛红兵.创意写作:作为一种教学方法[J].语文建设,2020(11):9-14.
[6]荣维东,杨鸿霄.“任务群写作”怎么教[J].语文建设,2022(16):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