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跨学科阅读教学探究

作者: 李振伟

指向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跨学科阅读教学探究0

摘 要 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向网络欺凌Say NO”主题教学为例,探究如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指向思维能力培养的跨学科教学。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跨学科主题教学设计,以任务驱动、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方式开展多元化阅读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真实语境中锻炼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此外,主题教学融合了信息科技、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与法治等学科知识,有效地提升了学生心理素质和法律意识等综合素养。

关键词 思维能力 阅读 跨学科 网络欺凌

本文以“向网络欺凌Say NO”主题教学为依托,聚焦初中语文跨学科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旨在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分析如何在语文阅读课堂中融入跨学科元素,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研究特别关注如何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网络欺凌的成因、后果及防范策略,同时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阅读与思维能力的关系

思维能力是指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学生在理解、分析、比较、推断、批判、评价、创造等方面的层次和水平。阅读与思维能力之间存在着紧密而复杂的关系。良好的阅读能力可以帮助学生获取信息,促进学生的认知和思维的发展,如图1所示。

阅读和学习有意义的语料,可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可以设计多样化的阅读任务,以读、看、品的形式来唤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促进其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抽象思维能力,从而有效促进思维能力的提升。语料分析和理解能力同样依赖于高级思维能力。在阅读复杂的语料时,学生需要运用推理、归纳、演绎等思维技能来把握作者的意图、论点的合理性以及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这种理解过程不仅仅是对字面意义的捕捉,更涉及对隐含意义、文化背景和社会语境的敏感度,这些都需要高度的思维灵活性和批判意识。

二、指向思维能力培养的跨学科阅读教学实践

1.主题教学内容分析

(1)主题教学目标

“向网络欺凌Say NO”主题教学旨在通过语料和跨学科教学,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道德伦理和社会责任感。针对如何识别、预防和应对网络欺凌现象,跨学科阅读教学强调在学习过程中思维的深度、广度、逻辑性、创新性等,使学生能从多个角度理解和分析网络欺凌问题,创造更高层次和正面的语言表达,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2)学科整合教学内容与设计意图(见表1)

2.主题教学实施过程

(1)梳理语料结构,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教师在主题阅读教学中应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途径,思维导图作为一种视觉化的思考工具,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协作学习,锻炼其语料信息梳理、筛选和整合能力。在思维导图构建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每个主分支下细化子分支,理解和比较各个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例如在“预防措施”下,可细分为自主防范、同伴支持、家庭指导、学校教育和政策倡议等,思考各个子分支、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因果联系。通过构建和扩展分支,学生学会如何有条理地组织和梳理语料信息,形成逻辑链条,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在梳理信息的过程中,学生需分析哪些信息更为重要,哪些案例更具代表性,思考如何使用关键词、短语和句型来简化信息,保持思维导图的直观性和易读性。鼓励学生对每一个节点提出疑问、挑战假设,组织小组讨论思维导图不同分支、节点的有效性,设计“为什么”“如果……将会怎样”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通过围绕网络欺凌这一主题进行跨学科、结构化的思维导图创作,学生不仅能够系统地梳理和深入理解这一社会问题,整合和分析关于网络欺凌的知识,还能在实践中锻炼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推断语料隐性信息,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通过设置真实情境,选择与学生年龄相符、贴近生活的网络欺凌真实案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网络欺凌”的严重性和普遍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共鸣和思考。学生可以学习到与该主题相关的句型和表达方式,直观地理解和分析网络欺凌语料的知识与概念,以及学习不同情境下典型句型的表达方式。阅读材料示例: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小明分享了一张他参加学校篮球比赛的照片,并写道:“虽然我们输了,但我为我们队感到骄傲!”他的同学华子在下面留言:“是的,没错!更像是你让球队输掉了比赛。”,而小明的好朋友小宇跟着留言:“有时候人并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言行会在网上伤害到别人,网络欺凌者可能认为他们不会因为在网上的行为被抓到或受到惩罚。”

在这个实例中,华子对小明的评论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包含了几种复杂的语言现象。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理解难度,教师要引导学生分解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识别句子是讽刺与否定,分析华子的心理活动与用意,其中华子的“是的,没错”是一种典型的讽刺表达,意在对小明的观点表示怀疑和不认同。学生需要学会识别和理解这种并不直接表达负面情绪,但隐含贬义的用法。引导学生对比华子和小宇的做法,分析人物言行背后的动机是嫉妒还是喜欢、是开玩笑还是故意。这有助于学生理解网络欺凌背后的复杂心理因素,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当学生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型,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等自主探究方式解决问题。学生在阅读材料后,根据教师的指导,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区分事实与观点,识别偏见和逻辑谬误,评估网络欺凌信息的可信度,从而提出自己的见解,形成独立分析与判断能力。通过分析语料特定的词汇与句型,提升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使他们能更好地识别并应对网络中的负面行为。

3.表达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

在主题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任务驱动的方式,促使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网络欺凌现象背后的社会、心理原因,并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案。组织学生以第一人称或代表某个群体,撰写一封给全校师生的倡议书,引导学生确定倡议书的主题和目的,理解倡议书的基本结构,指导学生在倡议书中明确阐述的问题和论据,分析网络欺凌的深层次原因,最后提出具有创新性和可行性的观点或建议,提高公众对网络欺凌的认识,达到共同抵制网络欺凌的目的。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去筛选和组织信息,区分哪些证据是有力的,哪些可能是偏见或误导性的,比较和分析不同学生关于网络欺凌的应对方法,比较其效果,从而提出更为合理的建议。在倡议书的引入部分,可以指导学生从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或事实出发,比如:“你或你认识的人经历过网络欺凌吗?这对你有什么影响?”这样的开头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共鸣,还能促使他们思考网络欺凌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并基于前面的理解分析、逻辑推理提出解决方案。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学生不仅提高了写作和跨学科整合能力,更在实践中锻炼了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促进了思维能力的全面提升。

4.表达主题意义,培养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活动中,设置开放性问题和任务,引导学生探讨网络欺凌背后的心理原因,培养同理心和尊重他人的品质,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综合能力、文化品格,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就网络欺凌问题提出新颖见解或解决方案。例如,让学生改编故事结局或选取一些有争议的话题进行辩论赛,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潜能。如教师组织了主题为“我们是否需要更严格的互联网监管来防止网络欺凌?”的辩论赛,正方辩题是主张更严格的网络监管以防止网络欺凌,反方辩题是强调个人责任和自由表达的重要性。在准备阶段,引导学生使用思维导图工具来组织他们的论点和正反理由。这不仅能帮助他们条理清晰地构建论证,还锻炼了他们的逻辑思维和信息整合能力。然后让学生分别搜集资料,准备正反两方的论据,学会区分事实与观点,判断和推荐相关信息,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在辩论赛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正反角色互换,让学生在不同场合下代表正反两方立场进行辩论,这样能促使他们跳出个人立场,从对立面思考问题,从而提高思维灵活性和包容性。每轮辩论结束后,要求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评估自己的表现,包括逻辑严密性、信息准确度、语言表达和情感控制等方面,同时分享他们的学习成果和感悟。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和持续改进的意识。通过上述方法,辩论赛不仅成为一个讨论防范网络欺凌的平台,也是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实践基地,帮助他们在面对复杂社会问题时能够更加理性、全面地思考和表达。如表2所示。

三、指向思维能力培养的初中跨学科阅读教学建议

指向思维能力培养的初中阅读教学,旨在通过语言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等认知能力,使学生能够在理解、分析、评价和创造语料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思维能力。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教学建议。

1.选择适宜的阅读材料

在阅读教学设计时应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兴趣爱好且难度适中的阅读材料,如有意义的简短故事、国家重大新闻报道、网络热搜事件正面分析等。这些材料应涵盖丰富的语言结构和功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材的同时,要注意强化学生上下文理解,引导学生通过上下文线索推测生词含义,理解句子及段落间的逻辑关系,如因果、转折、比较对照等,以提升他们的语言连贯性和逻辑推理能力。

2.开展互动式学习

组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辩论等活动,鼓励学生围绕阅读材料内容进行交流,这样既能提高口语表达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也能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设计互动任务和多样式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模仿原文结构或创作修改内容,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能促进其对语料结构的掌握和创造性思维的运用。

3.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导阅读教学

利用AI辅导教学平台设计互动式阅读环境,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AI助手互动,能够即时解答疑惑、解释难点词汇或提供文化背景信息,增强阅读的互动性和深度。使用AI应用自动评估系统,自动批改学生的阅读理解测试、写作作业,快速提供反馈,指出错误,分析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数据,预测学习成效,为教师提供干预建议,帮助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

4.构建综合性知识体系,开展跨学科阅读教学

在跨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在多个知识领域之间建立联系,分析对比不同学科的观点和方法,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其他学科如人文、科学、数学、历史、地理等领域的知识交叉融合,帮助学生构建更加完整和实用的知识结构。这一过程能有效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本文通过深入探讨“向网络欺凌Say NO”主题教学,展现了指向思维能力培养的初中跨学科阅读教学的强大潜力。研究证实,将阅读学习与现实生活中的紧迫议题相结合,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和分析语料,形成更为成熟的思维能力。主题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表现出对网络欺凌现象的深刻洞察及采取行动的决心,这不仅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也有利于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