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有弹性的预设不可预约的精彩
作者: 李仁甫摘 要 在经营语文课堂时,可以在某些方面搞定一个最佳方案,同时又在某些方面搞出各种可能情况,把过去的“最佳”让渡给现在的“可能”,使“最佳”少一点而“可能”多一点,从而行走于“预约”与“不可预约”之间,以实现课堂生成的最大化。“搞出各种可能情况”,实际上就是课前的弹性预设。弹性预设下的语文课堂,给了学生生长、发展和创造的空间以及内化知识的机会,鼓励他们质疑、商榷和反驳,而这些质疑、商榷和反驳看似是教学过程中岔开去的线段,但是它们会和教师预设的直线共同连接成一个美丽的几何图形,编织成一个迷幻般的立体课堂。
关键词 生成课堂 弹性预设 不可预约 曲线之美
一、富有弹性的预设
《礼记·中庸》中提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前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必由之路,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然而,不是所有的预设都能自如地驾驭课堂。而评课时的一句行话“预设痕迹过重”,则说明有一种预设是值得我们警惕的。
这种预设,往往确定了教学目标、教学问题的走向;确定了课堂上教学的程序;确定了有关观点及其解释的倾向(简称“定向”),使学生在课堂上没有放胆言说的舞台,少有旁逸斜出;确定了课堂上教学目标、问题以及其他教学任务的数量(简称“定量”),使教师在课堂上走马灯似的赶任务,少有“慢慢走,欣赏啊”的节奏;确定了学生在思考和表达时的序列(简称“定序”),使师生都被裹挟进去,只能向前而不可逆转,如多米诺骨牌倒塌一般。譬如,一位语文教师这样讲授劳伦斯的散文《鸟啼》:
师:文章题目为《鸟啼》,但文章开头有没有写鸟啼?
生:没有。
师:那写了什么?
生:写了遍地鸟尸。
师:这一场面给你什么感觉?
生:残酷,触目惊心。
师: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生:“很快”“数不清”“横陈”“血衣吃尽”。
师:是什么导致遍地鸟尸?
生:严寒……
教师如此细密地预设,而学生只能配合着完成填鸭式的任务。像这种以定向、定量、定序为特点的预设,我称之为“硬性预设”。
人们经常并提“预设与生成”,似乎有了预设,就能生成,可是像上面那样的硬性预设,岂能确保生成?那么,什么样的预设,才能真正带来无限精彩的生成?前面所说的教学目标、教学问题的走向,有关观点及其解释的倾向,教学目标、问题以及其他教学任务的数量,教学的程序,学生在思考时的序列,自然是要精心琢磨、估算的,但一定要考虑到教学现场。如果真的能尊重学生主体性,让他们主动提问、大胆质疑、积极表达、多向交流,他们一定会有所变化的,甚至有较大的变化。为了积极应对课堂上可能发生的这种变化,课前的预设也必须显示出一定的可变性。
首先是变向,即教学目标、教学问题的走向是可变的,有关观点及其解释的倾向是可变的。特级教师李镇西在教授《世间最美的坟墓》时,教材单元规定的学习目标是“概括要点,提取精要”,但他课前通过检查学生的预习,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都已经能够达到这个要求了,于是他认真研究学生预习时的提问:“为什么明明朴素的坟墓作者却说最美?”“作者为什么提到拿破仑等人的坟墓?”“为什么作者要反复提到小小长方形土丘,而且强调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基于学情,他重新确定学习目标:“探究本文对比修辞手法的运用”。 特级教师王军在教授《归去来兮辞》时,学生忽然插问:“老师,做官有什么不好?只要做个好官就行了。你为什么说陶渊明辞官不干了,就情操高尚了。”教室里一下子嘈杂起来:“是啊,当官有什么不好。要是所有的好人都自命清高,不去做官,那不是放着官场让贪官占领吗?”“因为不善周旋,怕去见上司,就用‘不为五斗米折腰’来开脱自己,这种人心理素质太脆弱,也不配做领导”……这时怎么办?是沉下脸来,对这种用俚俗来消解崇高,以现实来曲解历史的做法严词斥责,还是正视挑战,顺势引导,上一堂动态生成课?他很快选择了后者,并有精彩生成。他总结说:“教师只有从学生的内在求知需求出发,而不是从僵死的目标出发,才能获得最大的解放——精神的解放。”
其次是变量,即教学目标、教学问题以及其他教学任务的数量是可变的,可增可减,增什么减什么,都要看教学现场以及教学现场中特定的教学对象(主体)的具体情况。新添了目标,无所谓,因为学生需要的正是教师所要教的;目标少了,也无所谓,因为一课一得是很多名家的教学经验;学生的问题提多了,无所谓,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教师预设的问题派不上用场了,也无所谓,因为学生懂了就无需教师再讲了。至于其他一般性的教学任务,要舍得,因为有舍才有得。
再次是变序,即课堂上教学的程序是可变的,学生在思考和表达时的序列是可变的。教学程序前后相依、环环相扣,容易让教师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担忧,同时过于细密,环中有环、套中有套,操作时容易使自己有生硬、别扭之感,所以程序既要简化,也要根据学期尽量可变。特别是在关键环节上所设置的话题要有选择性,这样学生在思考和表达时的序列就具有可变性。譬如,教《江南的冬景》时设计的教学话题“全文写了好几幅冬景图,你喜欢哪一幅?为什么?”显然要比“全文写了好几幅冬景图,下面一幅幅来欣赏”的教学话题具有选择性、可变性;教《鸿门宴》时设计的教学话题“请你为项羽和刘邦打出感情分,并说说为什么给这个分数”显然要比“下面我们分别来分析项羽和刘邦的人物形象”的教学话题具有选择性、可变性。就变序来说,如果我们暂时还不能做到教学程序的可变,至少要考虑到学生在思考和表达时的序列的可变,尽可能多地设计具有选择空间的教学话题,这样的话题往往会使学生主体意识增强、思考的积极性提高、表达的欲望强烈,而逼仄、僵化的话题会使学生主体性突然萎缩,导致课堂骤然降温。
总之,变向、变量、变序,昭示着一种新的预设。这种基于学情而随时准备变化、具有弹性的预设,我称之为“弹性预设”。如果说前面所说的“硬性预设”是无法保证生成的,那么这里的“弹性预设”就可以为生成提供必要的条件。
当然,“弹性预设”需要教师接受更大的挑战:必须深度备课,对文本融会贯通,在思考点上建立复杂的关联,这样才能瞻前顾后、左冲右突,既可向前亦可逆转,既可正道直行亦可旁逸斜出,显示出极大的弹性;必须对传统的工序式教案进行改造,尽量简化步骤,在关键环节上设计一些能让学生在思考和表达时作广泛选择的教学话题。
二、不可预约的精彩
每当时髦的人提及“不可预约的精彩”,往往会招致很多人质疑问难和反唇相讥:“难道课堂的精彩,都是不可预约的吗?”而另一方面,我们的课堂却常常因为“可以预约的精彩”而早就引起有识之士的忧思与挞伐。
显然,当各自以“不可预约”与“可以预约”来给“课堂的精彩”进行标签式的简单定性时,就永远不能使对方服膺。惟有承认精彩的课堂,既有“可以预约”的一面,又有“不可预约”的一面,才是持平之论,才符合常识。
毫无疑问,课堂具有“可以预约”的一面。预约,就是指课前我们在某些方面或者所有方面已经搞定最佳方案,然后在课堂上就这么搞。如果我们在最佳方案的执行中,搞出一种轻车熟路、游刃有余的感觉,显示出富于经验和能力的智慧,此时我们的课堂就是精彩的。
预约所带来的精彩之处,至少包括课堂的精彩导入、问题的精彩安排、作业的精彩布置三个方面。
传统课堂致力于“可以预约的精彩”,力图在所有方面都搞定最佳方案,尤其是搞定一个对课堂进行全覆盖的最佳教学程序——课堂导入、检查字词、范读课文、文本切入、问题研讨(问题1……问题N)、课堂总结、当堂练习、课后作业,其中文本切入、问题研讨是核心性、标志性的程序。很多教师都把功力放在这些关键的教学程序上,他们试图从文本中找出一个最佳切入点,并精心设计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让学生一同顺着这个切入点和这些问题思考、回答。比如一位教师备《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以悬念为切入点,设计了一系列问题:①小说开头写“我”家生活状况,在读者熟悉家庭之后,笔锋一转,引出人物于勒,我们不禁要问:于勒是谁?②回答了于勒是谁后,作者说“那时候是全家唯一的希望,在这以前则是全家的恐怖”,我们不禁要问:这是为什么?③小说描述了于勒年轻时怎样浪荡败家,怎样到美洲发了财,我们不禁要问:于勒回来了吗?④小说笔锋一转写菲利普夫妇一家旅游,在船上见到很像于勒的卖牡蛎的老水手。我们不禁要问:这真是于勒吗?⑤但此时作者并没有立刻揭开谜底,而是让菲利普夫妇去打听,直到证实确实是于勒,高潮出现。我们不禁要问:菲利普夫妇一家怎么办?……
这样的“最佳方案”与“最佳程序”,最考验教师智慧,也最为人所诟病:只是单向推进,并且不可逆,缺乏曲线之美、灵动之美;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学生的学习感受;课堂生硬,在突发事件面前容易产生尴尬。因此,预约是要讲究一个度的——超过这个度,甚至幻想做到百分之百的预约,课堂都会变成无人之境,学生会变成扯线木偶,教学会变成独角戏,效率就变成了乌托邦。
而我们所倡导的生成课堂自然也有“可以预约”的一面,即在某些方面(如课堂导入、问题安排、作业布置)搞定最佳方案,如笔者讲《劝学》一文就曾推敲出一个颇有新意的最佳方案——让学生从原文中“找赠言”送给某位同学,结果学生被激发出浓厚兴趣而纷纷发言、互相交流,于是一篇枯燥的古文在学生面前变得花团锦簇、活色生香。除此之外,教师要尽量放弃“预约”,放弃全景式的教学程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与学生合作一场智力接力赛,甘愿把第一棒乃至前几棒交给学生,而自己则根据前面学生的竞技状态灵活地作出策略性的调整。
由此看来,我们的课堂最好不要在所有方面都“可以预约”,不妨也在某些方面来一点“不可预约”。当然“不可预约”其实比起“可以预约”的方面,教师更要苦心孤诣,可能一直到上课还在精心地准备着。所以,我们就不妨用“可以预约”来反证“不可预约”。
所谓“可以预约”,就是指课前在某些方面搞出若干种可能情况,然后在课堂上“便宜行事”——根据现场变化而灵活地选用其中一种情况。如果我们在各种可能情况的应变中,搞出一种曲径通幽、参差错落的感觉,成就出极具层次和境界的智慧,此时我们的课堂就是精彩的。预约所带来的精彩之处,至少包括学生对文本精彩的切入与展开,教师在此前提下所进行的精彩的互联与聚焦两方面。
我们所倡导的生成课堂,是孜孜以求于“不可预约的精彩”。虽在课堂的起始阶段由教师预约出启动模式,但这一模式无疑是为了让学生启动课堂的,比如前面讲《劝学》时设计出的“找赠言”活动,就很好地激发了许多学生任意切入文本和就此展开交流此后,教师的“互联——聚焦”(即借力打力、借鸡生蛋,于组织穿插之时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断地引领提升)连同此前学生的“切入——展开”,便实时演绎出一段真实、自然的教学过程——这样的精彩过程是变动不居、腾挪跌宕的,因而是“不可预约”的。
而传统课堂往往由教师启动,由教师直接抛出最佳切入点,并渐次而不可逆转地演示着对课堂进行全覆盖的教学程序。这样的课堂启动模式和全景式的教学程序,通常不会积极支持、支撑“不可预约”的理念,因而不太容易带来无限可能的课堂风景。不过,也不能绝对排除传统课堂产生“不可预约的精彩”之可能,比如在搞填鸭式教学时,也有可能因为教师自身的激赏或者个别学生的强势而出现意外的精彩,又比如在教师强势推进既定的教学程序前,也有可能因为教师故作姿态,象征性地让学生提几个问题甚至让他们质疑而产生意外的精彩。然而,这罕见的“不可预约的精彩”,往往被视为一次“美丽的错误”——虽惊艳得让人兴奋,却又惊险得让人后怕。所以很多教师不会因为这次“美丽”,就会视“错误”为常态。可见,传统课堂总是致力于斟酌出一个最佳方案,祈愿“可以预约的精彩”。
综上所述,我们对待课堂的态度应当是,既不要分秒必求“可以预约的精彩”,也不要企图满堂皆为“不可预约的精彩”。我们着力建构的一种新型课堂应该是这样的:在某些方面搞定一个最佳方案,同时又在某些方面搞出各种可能情况,把过去的“最佳”让渡给现在的“可能”,使“最佳”少一点而“可能”多一点,从而行走于“预约”与“不可预约”之间,以实现课堂生成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