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观课评教的哲学思维运用(下)
作者: 成龙摘 要 抽象、批判与反思的思维方法,对应了哲学思维抽象性、批判性与反思性的特性。将哲学思维方法运用到语文观课评教中,抽象意味着从课堂呈现出的现象中抽象出更上位的概念并以之为评议角度;批判意味着追问与澄清观课评教参与者行为的观念前提,并依据标准展开评议;反思意味着观课评教双方均对自身的行为与观念作出批判性思考,更准确地认识自身。语文观课评教的哲学思维运用,符合理性精神的要求。
关键词 语文观课评教 哲学思维 抽象 批判 反思 理性精神
三、批判:追问与澄清前提,揭示“无形之手”,展开辩护
本专栏系列文章之四《语文观课评教的思维方式》一文(《中学语文》2023年第1期)对批判性思维的含义做了简要的介绍,并界定了批判性思维的特征:不迷信权威、不盲从现有结论、勇于反思的精神品质、基于证据的逻辑推论的思维品质、对假设质疑与向前提挑战的方法品质。基于语文观课评教运用之需,以及能够准确地将批判的思维方法运用到语文观课评教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理解批判的内涵。依循概念思维的要求,须首先明确“批判”这个概念的内涵。李德顺、崔唯航认为:哲学中的“批判”概念,是指人对对象的理性检验、分辨和超越的意识与行为;通过抽象化的方式,着重于对对象存在的基础、前提、本质和界限等进行批判;哲学批判内在地包含否定性,是“扬弃”,同时意味着肯定和建构。[1]
第二,批判是一种思维方式。上述“批判”的概念内涵包含着批判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具体方法——追问与澄清前提,它被视为哲学批判最重要的方法,这一方法指向构成对象或思想的前提和根据的批判,思想的前提和根据就像“一双看不见的手”,但在最终意义上决定着思想发展的方向和道路。[2]思想构成自己的根据和原则“直接地规范着人们想什么和不想什么、怎么想和不怎么想、做什么和不做什么、怎么做和不怎么做”[3]。批判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具体体现在“对假设质疑、向前提挑战”。[4]
第三,运用批判的知识基础。一要准确理解假设、前提两个概念的内涵。《辞海》(普及本·第六版)这样解说“假设”:即“假说”,以已有事实材料和科学理论为依据而对未知事实或规律所提出的一种推测性说明,即假定;提出假说必须从事实材料出发,根据已被证实的科学理论进行逻辑的论证;假说提出后还须得到实践的证实,才能成为科学原理;也可以指形成和验证某一假定的思维过程。《辞海》(普及本·第六版)对“前提”的解说是:推理中作为推理依据的已知命题;事物发生或发展的先决条件。二要具备教育、课程、教学、学科领域的相关知识。关于这部分知识的具体构成要素,《语文观课评教的哲学思维运用(上)》(《中学语文》2023年第7期)一文第二部分“抽象:形成概念,确定评议与反思的角度”中,已经做了具体的说明,不再赘述。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知识贯穿于语文观课评教的整个过程,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三要将上述两方面的知识基础综合起来,运用到具体的语文观课评教中。上述假设、前提两个概念内涵的解说,不能简单地搬运到语文观课评教中,特别是对“假设”的解说。作为一种科学研究中的推测性说明的假设,其所依据的理论是人类知识中已有的、已经被证实的科学理论;在逻辑论证过程中所依据的科学理论必须已经被证实;新的假设要想成为新的科学理论,还须得到实践的证实。作为推理依据的已知命题,自然与科学理论无法等同,只有被证实了的命题,且达到了理论的要求,才有可能成为理论。笔者认为,在语文观课评教的情境中,可以将假设与前提综合起来理解与运用,即假设中的科学理论与前提中的作为推理依据的已知命题,二者合二为一,均可以理解为施教者与评议者所持有的教育教学理论或命题。当然,这个理解,与哲学思维视域下的假设与前提有所不同,这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具体而言,假设与前提中的科学理论或命题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施教者用以指导教学设计与实施的理论和评议者用以指导课堂观察、记录与评议的理论。主要包括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选用、教学环节安排、课堂教学安排、学生学习指导与评价等的相关理论。也包括用以指导开展教学反思的相关理论,一般来说,这部分理论是经过教育教学实践证实了的理论,属于共性、得到公认的理论。另一种是施教者与评议者对这些理论理解之后所获得的某些观点,可视为前提中的作为推理依据的已知命题。这些观点往往呈现出个性化的特点,对教育教学理论的理解的准确程度与理解者自身的理论素养、思维能力等因素有关。一般来说,教学经验不够丰富、自我反思能力不够强的老师所持有的这部分观点,质量低于优秀的一线教师。此外,这些观点未必都已经过了实践证实,这就要求施教者与评议者在观课评教活动中保持自我警惕的理性精神与随时反思的意识,不陷入自说自话、自以为是的境地。
第四,揭示“无形之手”,展开辩护。精神品质的批判只是起点,正如大厦的地基,舍此,无法建立,仅有此,不往上建造,也无法形成大厦。作为一种思维方法的批判,重在运用,并要在运用中形成一种逻辑推进,这可以分为两个主要环节。第一环节,揭示出前提。从评议者角度来看,评议者不满足于课堂所呈现出来的一切可见的教与学的现象,而要深入到现象的背后,努力揭示出“会教这些而不教那些、这样教而不那样教、学这些而不学那些、这样学而不那样学”的前提,即教育、教学、学习理论。施教者的前提属于教的范畴,往往更易于揭示;学生的学习属于学习理论的范畴,需要评议者拥有更为扎实的学习理论方可有效揭示出来,当然,评议者若在听课过程中实现角色转换,基于自身如何学习课堂内容的经历与体验,则有助于学习前提的揭示。[5]此外,评议者在评议过程中,不仅仅要清晰地展示出评议的具体的论证过程,也要善于揭示出“之所以会关注这些而不关注那些课堂现象、这样评议而不那样评议”的前提,并勇于坦诚属于自我理解性质的“理论”,以接受施教者与其他评议者的批判。从施教者角度来看,要善于并勇于揭示出教学设计与实施所依据的前提——教育、教学、学习理论,以接受批判。第二环节,对前提进行批判,有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质疑前提本身的合理性、科学性,主要针对的是施教者与评议者所持的自身对教育、教学、学习理论的理解之后的“理论”或观点;二是质疑施教者与评议者所持的共性意义上的教育、教学、学习理论与具体的“这一堂课”的契合程度。两种意义上的批判,均须依据共性意义上的、经过了实践证实的教育教学理论展开论证。
这里,以宁鸿彬老师的《皇帝的新衣》教学片段[6]为例,谈谈语文观课评教中批判思维方式的具体运用。
第一课时
师:上课。(师生问好)
师:打开书!(板书:皇帝的新装)《皇帝的新装》是一篇童话,作者安徒生。下面默读“提示”第一段,读后请同学们说说你认为介绍作者这部分内容,应该抓住几个要点?
(生看书,片刻生举手)
生(1):我认为应该抓住五点:名,安徒生;时,19世纪;地,丹麦;评,世界著名童话作家;作,《卖火柴的小女孩》等。
师:很好!下面准备读课文。读完之后,请你们给这篇童话加个副标题,一个什么样的皇帝(板书,一个××的皇帝)。叉是什么意思?
生(齐):要填出来形容皇帝的词语。
师:对!在读课文时,要边读边思考。下面按座次朗读课文。
……
师:这两个字的读音今后要多加注意。下面再给大家两分钟准备时间,请你们给本文拟一个副标题——一个××样的皇帝,最好能结合课文做些解释。(众生翻书思考)
生(2):我拟的副标题是“一个爱美的皇帝”。因为文中的皇帝一天到晚考虑的总是如何穿换新衣服。
师:你说的“爱美”是他的优点还是缺点?
生(2):当然是缺点。
师:如果是缺点,光说“爱美”是不行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也爱美,你们看,我上课还穿西服系领带呢?我这60岁的老头儿,也爱美。但是,这是优点不是缺点。作为教师,应该服装整洁、落落大方。你能不能把刚才的说法稍加修改,使人一听,就知道说的是缺点。(生稍停一会)
生(2):爱美过度。
师:很好!过分讲究穿戴就是缺点了。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什么词?
生(3):臭美。
(众生笑)
师:就是这样说的。这显然是贬义。
……
生(4):我添加的副标题是“一个不可救药的皇帝”。因为他整天想的是穿新衣,从来也不关心国家大事,这样统治国家,国家必将走向灭亡。所以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皇帝。
师:他不可救药的主要表现是什么呢?
生(4):(似有所悟)噢!主要表现在课文的最后,当那个小孩儿的话已经普遍传开的时候,那皇帝不仅还继续游行,而且表现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这就表现了他的顽固不化,不可救药。
师:说得好!就是这样。
……
生(5):我加的副标题是“一个不称职的皇帝”。我说他不称职并不是因为他看不见布料,而是因为他不务正业,不明是非,不辨真伪。这样一个昏庸、虚伪、无能的皇帝是不称职的。
师:大家从现象到本质阐明了自已的观点,这很好。刚才大家的发言绝大部分是对的,个别有点毛病的也纠正了。通过这个练习,我们对课文中的主要人物——皇帝,就有了一定的认识。
这是宁鸿彬老师《皇帝的新装》第一课时的主要教学内容,限于篇幅,此处仅呈现第一个教学环节——教师的引导、学生具体的回答与师生的对话等内容,其他内容从略。
如果未采用批判的思维方式,可能大多人会这样评议:宁老师这堂课教学环节清晰,以给课文添加副标题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设计巧妙,教学效果突出。这样的评议,固然没有错,但评议失之宽泛、流于表面。
那么采用批判思维方式的评议,会有怎样的不同呢?
宁鸿彬老师采取的给课文添加副标题的方式,确实达到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熟读课文、训练学生思考的教学效果。宁老师为什么会采取这样的教学设计呢?换言之,宁老师这个教学设计的前提是什么呢?这与宁鸿彬老师的教学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本质上来说,《皇帝的新装》一课的教学,正是宁老师教学思想的具体体现。宁老师是老一辈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教学思想成熟、鲜明,主张“寓思维训练于读写听说训练之中”,进行思维训练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质量,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深刻性、周密性和创造性。[7]有了具体的教学思想或主张,自然会投射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借由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选用、教学环节安排、课堂教学处理等体现出来。宁老师《皇帝的新装》一课通过给课文添加副标题的教学设计而展开,能够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积极思考,大胆表达,在师生、生生交流中,不断让自身的思考清晰化、准确化、深刻化,思维得到了充分的、有效的训练,思维能力的提升得到了有效的保证。只有揭示出宁老师的“走思维训练之路”的教学思想,才算真正达到了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要求与高度。追问与澄清了前提之后,再依据教育教学与学习理论展开评议。《辞海》(普及本·第六版)对“教学”的解释是:“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活动。是学校进行智育、德育、美育和体育的主要途径,是学校的中心工作。通过教学,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的指导下,掌握各类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陶冶性情和审美情操,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这一解释强调教学要进行智育,发展学生的智力。《辞海》(普及本·第六版)对“智育”的解释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任务是传授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认识能力,包括思维品质、方法、策略等,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能力。”由此可以推出,语文教学进行思维训练是必要的,是落实学校教育教学目的的具体体现。综合起来分析,宁老师富有创新的教学设计是以其“走思维训练之路”的教学思想为前提的,且这一前提符合学校教育教学目的与要求。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评议结果:宁老师给课文添加副标题的教学设计是科学的、是有效的。这种运用批判思维方式的观课评教,因为揭示出了教学内容与教学行为的理论前提,并依据相关的理论依据展开评议,才有可能是科学的,也只有深入到前提的深度,才能真正发挥名师教学的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