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共同体的建构: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的重要打开方式
作者: 朱旭摘 要 文学以其亲切可感的人物形象,生动具体的故事情节,潜移默化的价值引领等优势,在革命文化的建设中占有重要位置。以“红色文学经典”为例,革命文化是贯彻于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理念之一,关键在于课程内容不求全面但求重点突出。在教学中如何将语文课程的优势和教学理念贯彻于具体的实践中是最具挑战,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环。其具体的路径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首先回到历史现场,然后带着传统联系当下,最后回到语文学科本身。语文学科的教学要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在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
关键词 情感共同体 革命文化 红色文学经典 《青春之歌》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大方面。“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是支撑课程核心素养的课程基本理念,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重要的内容支撑。革命文化作为其中之一的文化资源,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因其特质鲜明一直很难与语文课程教学本身完美融合。其实,只要找准方向,对于“红色文学经典”的研读不仅不会感到畏难,可能其还会成为语文学科立德树人目标达成的重要助推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就明确界定了革命文化的深刻内涵:“围绕伟大建党精神,确定革命文化内容主题,注重反映理想信念、爱国情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顽强斗争和英勇无畏等革命传统。”并进一步强调革命文化精神的主要载体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英雄人物的代表性作品及反映他们生平事迹的传记、故事等作品,反映党领导人民的伟大历程和重要事件的作品,有关革命传统人物、事件、节日、纪念日活动等方面的作品,阐发革命精神的作品,革命圣地、革命旧址和革命文物等。”由此可见,将革命文化这一重要文化资源全面融入语文课程,是充分发挥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铸魂育人功能,实现语文学科专业学习与价值引领的双重变奏,是新时代语文课程教育的重要内涵与要求。革命文化是贯彻于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理念,关键在于课程内容不求全面但求重点突出。这一具体的路径本身也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首先回到历史现场,然后带着传统联系当下,最后回到学科本身。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在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从而培养出合格且优秀的学生。本文以中国当代文学中的“红色文学经典”重要篇目《青春之歌》为例,深入探讨革命文化在语文课程教育中的贯彻路径。
一、必要性和优势
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创设的学习任务群中,第9和第15学习任务群均专门针对中国革命传统文化而制定。尤其在学习任务群15“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的教学提示中,首先就建议“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指定作品,从多角度理解、分析作品。”由此可见,能否在阅读和学习中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是将革命文化相关的学习落到实处的关键。而由于各方面原因,学生无法与革命先辈的生活产生真实连接,这也是革命文化在语文学科教育中难以落到实处的重要原因。于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与所学内容建构起“情感共同体”便成为革命文化模块教学真正落地的核心要义。“红色文学经典”作为革命文化的主要载体,经过时间的洗礼和检验,是重要的学习文本。
文学无法脱离现实,文学发展不是处于真空状态。文学更是在与社会现实的互动互涉中深化自己的内涵和价值。通过“红色文学经典”来深入体会革命文化,优势就在于更生动、形象、具体,更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共情,从而使“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目标也能更好实现。《青春之歌》是重要的当代红色文学经典,1958年初出版后,仅半年时间,该小说就销售了130万册。20世纪60年代,《青春之歌》在东南亚、日本、香港地区也收获了大量拥趸,其中日文版翻译出版后的五年时间内,再版多达12次。《青春之歌》到底有何魔力?从该小说问世的20世纪50年代末直到今天,它的魅力不减,尤其深受广大青年读者的喜爱。
故事的叙事时间大致是在1931年的“九·一八”事件到1935年的“一二·九”运动之间,带有自叙传色彩的《青春之歌》由作者杨沫根据自己真实的革命和人生经历撰写而成。作为建国初期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青春之歌》讲述的是一位女青年林道静在历史中不断成长的故事。成长故事的建构即为小说的内核,但成长小说题材并不鲜见,在当时的时代语境和文学环境下,亦容易处理成说教式。但《青春之歌》不同,林道静的成长虽然与时代共振,与革命进程同频,但作者杨沫绕开宏大的革命历史,以其情感经历为外在结构,架构起整个小说的框架,将离当代学生较远的革命时代,具象化为个体情感经历,进一步呈现出在情感磨砺中的个人精神蜕变。
女主人公林道静的年龄、情感、个人成长等的生活经历与现在中学生所处的人生阶段、面临的人生选择相对接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代入感更强,就更能深入领会作品所呈现的主题意蕴。文学以其亲切可感的人物形象,生动具体的故事情节,潜移默化的价值引领等优势,在革命文化的建设中占有重要位置。《青春之歌》这一小说文本,将革命历史话语与情感话语相互嵌合,既有利于广大青年学子设身处地理解革命先辈的人生选择,也有利于他们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中获取积极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大时代中坚定信念,与新时代共成长。
二、教学理念
在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理念的设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革命文化在专业课教学中能否成功融入。语文课程的教学要求、理念毕竟与专门的思想政治类课程不同,那么就必须在语文课的教学过程中准确捕捉革命文化要素,凸显出语文课程独特性。
红色文学经典是语文课程中的重要教学内容,其天然的与革命文化密切相关。但也正因为如此,这一内容也长期被误解为说教味浓厚,脱离当下实际经验。而事实并非如此。究其原因是这些误解没有真切体悟到革命文化学习的重要内核就是立德树人。隐藏在一部部具体文学作品这些“象”背后,关于时代精神、价值观建构、精神指向等的“意”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涵,这内涵显然与“文化传承与理解”密切相关。
革命文化贯彻于语文课程教学过程,关键在于课程内容不求全面但求重点突出,这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革命文化的内容导入,不是像专门的思想教育类课程一样面面俱到,涵盖方方面面的内容,而是要结合语文课程的特色,突出核心重点,以小切口做大文章,避免空泛和说教。比如语文课程本身的涉及面就很广,从文学体裁来讲,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都涉及到了,还与影视、舞台艺术等相结合形成了跨学科融合的态势;从课程涉及的文学发展时间段来看,从古至今多时间段的文学成历时发展的复杂样态;从课程涉及的文学共时性发展态势来看,又与外国文学产生密切连接;从语文课程的学科特性来看,更与经济、科技发展、社会心理、思想意识等相互叠合。面对如此复杂、精深的教学内容,革命文化内容的融入就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做大而化之的空泛化讨论。比如讲授《青春之歌》课程的时候,重点可放在林道静为何成长以及如何成长的问题上。林道静个人情感经历的波折,也是她思想境界不断提升的过程,情感话语和革命话语在林道静精神蜕变这一主题中达成了和谐共生,她后来的破茧成蝶,既是个人情感的蜕变,更完成了个体精神理想的洗礼。
在林道静情感经历的波折发展这一具体内容中,突出指导的是青年人人生选择的精神理念这一重点,是讲授《青春之歌》这一文本课程时引入思政内容的具体做法。这样不仅师生、生生能有共鸣,也能避免说教味浓的弊病。语文毕竟不是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在理论体系的逐渐完善中,结合独具特色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认识语文课程的重要优势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立足自身专业知识,对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内容进行具体化和深化,为价值引领提供实践支撑。
三、具体路径
在革命文化教学的全过程中,既要狠抓显性的社会意识形态教育,通过系统化的课程体系,由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知识背景的教师进行直接讲授,以显性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又要有各学科的专业课教师进行间接讲授,采用相对潜隐的形式渗透于教学过程当中,让学生在接受学科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接受主流价值观念的熏陶。如此,在明确了各学科课程融入革命文化内容的必要性和优势,以及不求全面但求具体且重点突出的教学理念后,革命文化内容融入的具体路径就显得尤为重要。换言之,如何将发挥语文课程的优势和教学理念贯彻于具体的教学中是最具挑战,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环。这一具体的路径本身也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首先回到历史现场,然后带着传统联系当下,最后回到语文学科本身,真正做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融会贯通、有机融合。
因为时间的隔膜和时代的巨大变迁,当下的学生很难理解其成长时间段以外的经验。《青春之歌》所讲述的故事,发生在1931年到1935年之间,那个年代是现代中国风云际会的时代,军阀混战,价值观念混乱,整个国家内外交困。这样的时代样貌,是当下生活安定、物质资源丰富的青年人所无法想象的。因此,一开始他们很难理解作品所传递出的深层意义,也就不容易理解小说中人物们的人生和信仰选择,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进行价值观念的引导就难免空洞和带有说教意味。所以,要解决这个重要问题的第一步,就是要回到历史现场,尽力消除学生因时代变迁和具体社会环境变化而造成的隔膜。如何有效消除这种隔膜呢?具体做法就是“角色扮演”。简言之,就是抛开其他因素的干扰,让学生以生活在当时环境中的人物身份进行行动和思考。假设你是生活在1931年的学生,这时你像林道静一样,在家庭生活中得不到关爱,家庭也不支持你继续求学,未来无着、生活无依。此时最现实的问题就是如何生存下去?然后引出林道静投奔表哥未果,遇到心怀不轨的校长,绝望中投海自尽,又被北大学生余永泽救助等经历。当你面对这种种的人生困境时,作为没有任何社会经验、资源,且形单影只只能踽踽独行的青年,又会如何选择?将一个革命历史故事,置换成一个关乎自身现实人生选择的命题,从而在“角色扮演”中,使得当代学生尽可能消除历史隔膜。
回到历史现场之后要做的就是联系当下。尽管时代不同,面临的具体挑战不一样,但有一些核心命题是每个时代青年都要闯过的关卡。在当时的时代,偌大的中国已无法安放一张安静的书桌。关起门来过小日子,不过问窗外事是否可能?再联系到当下,青年学生只关注自身的发展,不过问时代精神和内涵,是否可行?林道静成长的历程告诉我们,个人只有在历史中成长,才能最大程度发挥自我的价值,收获个体的幸福成就感。那么再联系到我们当下的青年学生,在你们进行人生选择、职业规划的时候,比起做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不是与时代共同成长,将自我的价值实现融入时代和社会的需要之中会更有成就感,更有价值呢?
最后,回到语文课程本身,就是通过前面两个步骤的学习之后,开始梳理专业知识的架构思路和本质意义。这并非质疑前面两步——回到历史现场、联系当下是脱离了语文学科的学习——而是这两步尽可能的是在文本内部探讨较为具体而细节的部分。回到语文课程本身,意味着从具体开始抽象到语文课程所指向的核心要素。比如《青春之歌》的学习,进入到这一步的时候,结合前面的内容,开始提炼文学作品中青年人物形象的塑造。林道静生动呈现了这类人物形象在中国文学人物长廊中的发展和新变,人物形象的更新是文学与时代密切互动的重要表征,是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在当代不断发展,永葆活力的明证。
革命文化在专业课程中的贯彻路径,以互融互通为宗旨,以价值观念的引导为核心,以回到历史现场、联系当下、返回专业为具体操作方式,以相得益彰取得1+1>2的效果为目的。只要找到具体而且行之有效的方式,将革命文化完美融合进语文课程的教学中,不仅不会损害语文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反而能提升教学的思想水平,在价值引领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语
中学语文课教师要准确把握什么是革命文化教学,不要谈之而色变。“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习近平总书记在作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勉励寄语广大青年。这也对语文教师们提出了重要要求,语文学科的教学也要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在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教师这一职业的独特意义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还在于在青年人的成长历程中扮演好引路人的角色,唯其如此,教师也才能在新时代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本文系“湖北大学师范教育教研项目(课程思政与师范类专业课程融合的路径研究——以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红色文学经典”教育课程为例)资助”的最终成果〕
[作者通联:湖北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