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学阅读中探究作者创意表达的教学路径

作者: 袁爱国

在文学阅读中探究作者创意表达的教学路径0

摘 要 在文学阅读中要促进学生阅读视界与文本视野的融合,引领学生探究文学作品中作者创意表达的方式,增强作家书写经验与学生审美体验的沟通,激活学生的创意表达能力,帮助学生在审美鉴赏的过程中走向审美创造,建构起良好的语感图式与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

关键词 文学阅读 创意表达 学习任务群 审美鉴赏 审美创造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作品,提高审美品位;观察、感受自然与社会,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尝试创作文学作品。新课标设置“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目的在于达成以读促写的教学意图。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探究文学作品中作者创意表达的方式,带领学生建构文本图式,帮助学生在审美鉴赏的过程中走向审美创造。

一、文学作品创意表达的方式

文学作品的生命力在于创意。创意表达可以通过表现形式的选择、文学素材的提炼、叙述视角的转换、典型形象的塑造、主旨意蕴的挖掘、文本结构的变式、语言表达的新颖以及文学风格的突破等多种方式实现。

1.在多种体裁融合中生发创意

当代文学作品呈现多样态特征,既遵循某种文体的内在规范性,也不断融入文学图谱多元基因,这种跨界与融通,带来表达形式的创新。游记是散文的一种形式,从内容上看,一般分为写景散文、文化散文、历史散文、地理散文等;从表达方式上看,抒情散文的比重较大,也有叙事散文、议论性散文;从表现形式上看,有性灵散文、在场散文、新散文等。

《一滴水经过丽江》是“非典型游记”,融合了童话、散文诗等文体表现方式,独特的表现手法也极具艺术魅力。同时,该文追求散文表现手法的创新,更体现出在场主义散文的基本特征。

在场主义散文主张“面向事物本身”,强调经验的直接性、无遮蔽性和敞开性,认为散文写作“在场”的唯一路径是介入,介入就是“去蔽”“揭示”和“展现”。在场主义散文所主张的介入包括:对作家主体的介入,对当下现实的介入,对人类个体生存处境的介入。[1]在场主义散文强调的是介入现实、关照当下、抵达本真。写丽江游记的作品多如牛毛,为何阿来的这一篇能够选为课文?原因在于阿来的在场精神。诸多作者秉持游客身份书写丽江,这种“过客”的视角往往同质化、浅表化,而阿来则是以主人的身份来亲近这片土地,选择一滴水经过丽江,是介入这方水土的最佳方式。

2.在叙述视角选择中激活创意

叙述视角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一般分为全知视角、受限制视角、内视角、外视角等。内视角包括“主人公视角”和“见证人视角”两种,是从叙述者的视觉、听觉及感受的角度去表述故事场景或转叙见闻。

《一滴水经过丽江》采用了内视角的叙述方式。“主人公视角”叙述带有亲切感和真实感,吸收了全知视角的优势,便于揭示主人公深层心理,也可以从外部描写世界。游记的主人公“一滴水”从时空交错的全知视角叙述见闻感受。这“一滴水”源于丽江天空,降落于玉龙雪山为雪,流经冰川成为冰;融化后这“一滴水”在丽江坝流淌,在黑龙潭地下沉寂,在四方街水车上旋转,在玉河里流淌;这“一滴水”落在了丽江人的兰花上,最后又汇入河流,直奔江海。这“一滴水”来自历史,现身于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倾听过古代音乐;这“一滴水”目睹了木氏家族率领百姓筑修四方街;这“一滴水”从明代一直流到今天。

“见证人视角”即由次要人物(一般是线索人物)叙述的视角,叙述者可以对所叙人物和事件做出感情反映和道德评价,为作者间接介入提供了方便,给作品带来议论色彩和抒情气息。“一滴水”也是作家主体的化身,折射丽江的同时,也在反映作家的思想品质、审美追求以及表达风格。

3.在塑造典型艺术形象中融入创意

文学的基本特征是用形象反映现实生活,因此,塑造完美的艺术形象即典型的艺术形象,永远是文学的重大课题。别林斯基提出,每一个典型对于读者都是似曾相识的不相识者,是作者的纹章印记。[2]典型形象是普遍性与特殊性、丰富性与特征性的有机统一。

阿来笔下的丽江虽是多元的,却在对立统一中走向了和谐。阿来写了古代丽江与现代丽江、自然丽江与人文丽江、白天丽江与夜晚丽江、当地人的丽江与外地人的丽江、安静的丽江与喧闹的丽江、城外的丽江与城内的丽江等各具魅力的丽江,从时间、空间、人物、景物等多维度进行对照,写出了丽江的独特性与丰富性。

典型形象在典型环境中塑造。阿来一方面写丽江的人文气息,如四方街的建筑历史、徐霞客游记、古乐演奏、东巴文字书写、兰花养护等;另一方面写一般游客忽视的景物,如从玉龙雪山到丽江坝的沿途景物,在黑龙潭地下沉寂的时光,特别是结尾处写一滴水出城以后在月光下流淌的景色,将天地人融合在一起,开拓胸襟,荡涤情感,远离世俗,直达天籁。典型艺术形象源于作者对世事人情的洞察。当散文一再地被历史史料和文化感慨所捕获,带着个人发现的记述反而成了稀有的品质,因为在许多时候,看见一种眼前的事物,要比想象、沉思一种远方的事物困难得多。[3]当下现实的介入,在于时空节点的融合,在于写作视野的全覆盖,这样才能看见被遮蔽的事物的真貌。阿来独具慧眼,发现了丽江的独特性,塑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4.在作品意蕴的传达中表现创意

作品的意蕴是作者的精神之光,追寻作品意蕴就是探索作者的精神密码与灵魂之光。阿来指出,这个时代的作家应该在处理特别的题材时,也有一种普遍的眼光,普遍的历史感,普遍的人性指向,在写作过程中,努力追求一种普遍的意义、追求一点寓言般的效果。[4]丽江游记可谓多矣,但多从小我出发,多从眼前写起,多从丽江之“丽”着笔。能够写出丽江精气神的游记极少。阿来的这篇游记关注生活,留意生态,敬畏生命,凸显人类个体生存处境与周围世界的和谐统一。

丽江的生命在历史典籍中,在古乐与古文字的流传中,在人文的教化中;丽江的生命在自然环境中,杜鹃、山茶、兰花、月光、露珠、丽江坝,一切景物都在原生态下默契共存。丽江,不仅给了当地人闲适且有情趣的生活,也让游客在这里静心澄虑偷得浮生半日闲,更让世界各地的游客惊叹这自然与人的和谐胜地。阿来写这篇文章之前阅读了《云南史料丛刊》这部地方文献,正是对丽江历史、地理、民族文化以及自然生命的悉心考察,他笔下的丽江才会独具匠心,一挥而就。

人与景、人与城、人与人、人与历史、人与文化、人与自我在这里展开多向对话,我们看见一个真实的丽江、一个超脱的丽江,同时也在反观自我,丽江于我意义何在?我在何处?我向何处去?这样带有哲思的追问,不仅仅是一己之思,更有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度思考。

二、探究作者创意表达的教学路径

在教学中,对游记散文首先要着眼于散文文体的共性,然后挖掘游记文体的个性。纳入游记文体视野,也要兼顾“这一类”的共性与“这一篇”的个性。《一滴水经过丽江》具有游记的一般特点,内容上包括三个要素——所至(游踪)、所见(风土人情)、所感(思想情感)。本课教学设计便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探究:“一滴水”如何经过丽江?“一滴水”眼中的丽江是什么样的?为什么选取“一滴水”来写?这篇游记的价值在于表达的个性化,我们可以从四个角度去探究其表达创意。

探究文学作品的创意表达方式,并非只是知识点的静态获取,需要从文本、作者以及师生的立体对话场中把握。这样的对话场即学习情境,真实富有意义的学习活动情境,基于文本,兼顾学情,需要教师教学机智的介入,才能将作者的创意表达转化为读者的创意表达。

1.处理好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的关系,促进学生阅读视界与文本视野的融合

语文课程与教学应指导学生发现、揭示、阐释言语形式在表达内容意义上的秘密,引导他们积累丰富多彩、灵活多变的言语形式材料。[5]优秀的文学作品会对读者的期待视野有所超越,当读者的期待视野与作品相融合,即达到“视野融合”,读者才能够接受和理解作品,才能深切领悟作者创意表达的妙处。

其一,变式阅读,体会文本表现形式的创意。

这篇游记散文融合了童话以及散文诗的表现手法,我们可以通过文本的变式阅读,领略其妙处。如梳理探究一滴水的生命历程,可先由学生自主选读文中语句,品味情感,然后再组织集体诵读,体会情感,最后依据课文变式文本如下。

我是一片雪,轻盈地落在了玉龙雪山顶上。

是的,我又化成了一滴水,和瀑布里另外的水大声喧哗着扑向山下。

我已经奔流到了丽江坝放牧着牛羊的草甸上,我也要去四方街。

我是被亮光惊醒的。我和很多水从象山脚下的黑龙潭冒出来,咕咚一声翻上水面。

我穿过了一道又一道小桥。

我经过叮叮当当敲打着银器的小店。

在宽广的丽江坝中流淌,穿越大地时,头顶上是满天星光。

黎明时分,作为一滴水,我来到了喧腾奔流的金沙江边,跃入江流,奔向大海。

我知道,作为一滴水,我终于以水的方式走过了丽江。

这段节选文本可以看作是散文诗或童话,学生在逐句细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一滴水”作为抒情主体的童话手法与诗性表达。这样的体悟,需要学生在诵读时发挥联想与想象,同时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在渐悟的过程中实现顿悟。

其二,比较阅读,辨析叙述视角的创意。

《一滴水经过丽江》采用了内视角的叙述方式。首先让学生梳理一滴水经过丽江的路线图:玉龙雪山——丽江坝——落水洞——黑龙潭——玉河——四方街——中河——出城——丽江坝——金沙江,这样的文本信息筛选,学生很容易把握。而“一滴水”视角的创意在哪里?可从两个角度进行比较探究,一是与游客相比,一滴水经过丽江在时间与空间上有什么优势?二是与一朵云经过丽江相比,一滴水的视角有什么不同?通过两个不同的比照对象,把握一滴水游踪的独特性。作者借这一滴水透视丽江,它从雪山到丽江坝、丽江古城,再到金沙江,空间跨度广阔,同时,时间的跨度达几百年,突出了丽江的厚重历史。

阿来在他的文字中,重新复现了一种有关故乡、生命和存在的精神记忆,其中所蕴藏的,远远不是个人记忆所能承载的异常强大的精神力量,而是关乎一个民族或者整个人类的沉浮与兴衰。[6]内视角叙述就是精神性的对话,读者走进时光隧道与历史对话,跨越高原平川江海与广袤的自然世界对话,这便是叙述视角的妙处。

2.处理好“往里走”与“向外出”的关系,增强作家创意表达与学生审美体验的沟通

近年来,文化散文、哲理散文、在场散文、新散文等各种散文新样式、新主张纷纷呈现,各种流派的散文其实都在强调作家书写散文的独特经验,无论散文内容还是散文形式的创新,最后都会落脚到作家表达的思想与情感的深度上。

“里”与“外”的第一重路径中的“往里走”是向作者的心灵深处与思想深度靠拢,“向外出”是与读者的生活经验产生共鸣。第二重路径是说,作家的“这一篇”文本内部的阅读与这位作家“这一本”或“这一系列”文本外延的整本书阅读或群文阅读,即把这一篇放到群文或整本书阅读的背景下进行阅读。如此,才能达成在场阅读,才能去蔽,达成新认知。

首先,通过艺术形象的全息欣赏透视作者塑造典型形象的创意。

对游记核心意象“一滴水”的分析,可先引导学生梳理一滴水形态的变化:雪——冰——水(冰山水——深潭水——河水——江水),这样的物理变化在学生的期待视野中;而一滴水心态的变化,则需要学生体悟文本内在的情感变化线索:轻快——欢乐——寂静——欣喜——平静——欣慰。在梳理情感变化历程基础上,让学生朗读相关语句,然后师生进行阅读体验交流,在讨论中,当学生领悟一滴水经过丽江的旅程就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就是生命成长的过程,便完成了个性化的解读与文本视野融合,扩充了文本张力,填补了文本空白,是生命在场的阅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