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名著阅读教学初探
作者: 季小红摘 要 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阅读方法。为了确保学生阅读的实效,教师可以借助支架式教学,将整本书阅读真正落地。
关键词 整本书阅读 支架式教学 阅读实效
教师将支架式教学应用于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学生借助支架主动构建对文本的理解,然后再脱离支架进行探索,形成自主阅读能力,有助于高效开展整本书阅读。
一、搭建阅读情境支架,激发阅读趣味
教学中要遵守趣味性原则,重视学生阅读趣味的激发,吸引学生走进经典名著的大花园。
搭建视频情境。形象直观的视频内容更易激发阅读趣味,通过能吸引人的视频将学生带入阅读的情境,调动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热情。《西游记》虽然故事性很强,但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不高。教师课前与学生交流,了解到学生对《西游记》中的“大闹天宫”故事感兴趣,便从影视作品中找到这个情节并进行剪辑。在学生阅读整本书之前,教师播放精彩的视频片断作为课堂导入,在轻松的氛围中激发学生阅读《西游记》的兴趣。学生观看视频后,教师组织学生谈谈感想,孙悟空的叛逆性格容易引发十三四岁学生的情感共鸣,更容易激发学生走进经典名著的愿望。形象直观的视频情境的搭建,语言的碰撞激起了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强烈兴趣,为学生顺利完成整本书阅读创造了条件。
搭建故事情境。教师可以借助精彩故事向学生介绍整本书书中的内容,激发学生“欲知详情,请看原文”的欲望,引导学生走进经典名著。在阅读老舍《骆驼祥子》之前, 教师先向学生简单地介绍祥子的故事:祥子起初是一个年轻健壮的农民,勤劳、朴实、善良、坚韧,他的理想就是通过自己的劳动拥有一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力车。他三次拥有了自己的人力车,但是又三次丢失了……在故事的最后教师抛出了“这是怎么一回事”的疑问。学生在疑问的逗引下迫不及待地捧起了名著《骆驼祥子》,想要一探究竟。讲故事设置悬念,确实能激起学生的名著阅读热情。
二、搭建阅读方法支架,促进自主阅读
在开展整本书阅读时,要重视阅读方法支架的搭建。只有根据名著的类型和学生的特点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学生才可以快速而有效地完成整本书阅读。
根据阅读书目搭建阅读方法支架。确定阅读书目要因人制宜,才能提高阅读实效。《红星照耀中国》这类纪实类作品的重要特点是“用事实说话”。阅读这部作品时,首先要带领学生阅读这本书的序言和目录,学生对作品有了整体的印象,了解到作品是按照“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来记录见闻的。然后再指导学生重点梳理事实的前因后果,了解到两个方面的事实:一方面是1936年6月到10月斯诺采访“红色中国”的过程;另一方面是“红色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最后在阅读完整本书后,指导学生写读后感,总结出从这本名著中获得的启发和收获。
依据阅读目标搭建阅读方法支架。依据阅读目标,指导学生运用浏览、略读和精读等方法阅读整本书,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西游记》对初一学生来说,阅读目标是了解主要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形象。阅读时,指导学生根据阅读目标综合运用三种阅读方法。①浏览。通过浏览目录,了解书中的主要人物和主要事情,对全书梗概做到心中有数。②跳读。《西游记》是一部篇幅宏大的作品,对于书中的一些诗词、雷同的打斗情节、晦涩难懂的文字要指导学生懂得取舍,有选择性地阅读,必要时可以直接地跳过去。③精读。“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对神魔小说《西游记》中的人情世故,要指导学生通过精读来把握。精读就是“熟读精思”,要对书中的精彩片断、重要内容慢慢咀嚼、细细品味直到透彻理解。如“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三调芭蕉扇”“真假美猴王”等故事情节要指导学生不仅要熟读,还要精思,赏析这些情节中人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在赏析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一步步走向深入。阅读《西游记》这类古典小说,浏览可以让学生对整本书做到心中有数,跳读可以有效地提高阅读的效率,精读可以加深对作品内容的深入剖析,三种方法综合使用,一定会让整本书阅读风光无限。
三、搭建阅读任务支架,构建阅读共同体
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通过搭建阅读任务支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搭建阅读任务支架,学生会主动与其他人构建阅读共同体,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能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确立共读任务。搭建阅读任务支架,采用师生共读、同伴共读、亲子共读等活动构建阅读共同体,减少学生读整本书的难度。九年级学生要阅读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没有贯穿始终的情节,篇幅长、内容杂,初中生理解确实难度较大。通过搭建阅读任务支架,布置共读任务来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此,教师可以搭建三种阅读任务支架。①搭建理清人物关系的任务支架。书中人物关系复杂,同伴共读之后,学生通过画思维导图,理清书中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②搭建理解作者情感态度的任务支架。在师生共读的基础上,学生根据作者对人物的情感态度进行分类,以表格形式分别列出作者褒扬的、贬低的、褒贬并重的人物。③搭建给人物写身份说明的任务支架。在亲子共读后,指导学生和家长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物共写一份人物身份说明,使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走向深入。明确的共读任务,多种共读形式,能让学生坚持把难读的书读完,推动学生对整本书的深度阅读。
开展多种活动。通过组织朗诵会、故事会、戏剧节、阅读笔记展评、专题辩论会等丰富多彩的展示活动,巩固学生的读书成果,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在《儒林外史》整本书阅读时,设置专题辩论会“笑多于泪,还是泪多于笑”,在阅读共同体活动中让学生的思维得以碰撞,认识得以升华,从而实现深度阅读的目标。在《艾青诗选》整本书阅读时,通过诗歌朗诵会的形式,学生在阅读共同体活动中加深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情感的体悟;在《简爱》整本书阅读时,通过对作品中的经典语录、优美的环境描写及刻画人物形象语句的摘抄与赏析,学生对作品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四、搭建阅读监控支架,确保阅读实效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要通过搭建阅读监控支架,确保学生阅读的顺利实施。学生在阅读前,教师要根据阅读书目的特点,搭建多重阅读监控支架。
搭建时间监控支架。阅读《昆虫记》,要指导学生在阅读前规划好阅读的进度,每周阅读五个章节,八个星期阅读完整本书,每周教师、同伴或学生自己对阅读完成情况进行监控。阅读过程中,一旦发现学生有跟不上的情况,立即指导学生找出问题,及时进行调整、补救,赶上班级整体阅读进度。搭建时间监控支架,确保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阅读任务,节省出时间去阅读更多的名著。搭建阅读任务监控支架。阅读《朝花夕拾》,要根据阅读内容,搭建阅读任务监控支架,实现由单篇阅读到群文阅读再到整本书阅读的高效阅读。阅读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由点到面地进行整本书阅读,学生能在阅读中积累丰富的知识、学到更多的阅读方法,获得更深的阅读感悟。
总之,教师要积极参与到整本书阅读支架式教学策略的研究中来,通过搭建各种不同的支架,发挥支架式教学在整本书阅读活动中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整本书阅读实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文系南通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初中整本书阅读支架式教学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立项编号为:GH2021118〕
[作者通联:江苏如东县新区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