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语文课堂学习兴趣的五个路径
作者: 彭书文摘 要 发挥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的主体作用,就必须在文本内涵和主体探究之间开辟必要的学习路径,诸如创设情境、悬念照应、自导表演、角色互换等,激活学生的好奇心、注意力、探究欲望,引导学生道术兼济,追求语文学习的绩效,提升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 学习兴趣 激发路径 创设情境 悬念照应 自导表演 角色互换
为营造趣味浓郁、思维鲜活的语文课堂氛围,教师应努力激活语文课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文本内涵和主体探究之间开辟必要的学习路径,激活学生的好奇心、注意力、探究欲望,让思维的火花闪亮地迸溅,让潜藏的兴趣激情飞扬,以感性助推理性,积极发挥语文学习特有的激情熏陶、文化启迪、审美感化的作用,从而实现语文教学更大的效益。
一、创设情境,渲染铺排
在一些抒情性见长的语文文本中,往往通过渲染铺排营造浓郁的气氛,强化客观事物的特征,突出抒情主人公的个性特点。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一类文本时,创设情境,渲染铺排就是很好的教学抓手。
渲染铺排源自教师满腔激情,特别宜于导入和总结课文阶段时使用。渲染、排比技法的运用,那种俨然雷霆万钧之势、澎湃激越的情怀足以感染、驱动受众迅速步入抒情性文本的情景:用于开头,则先声夺人,振聋发聩;用于煞尾,则怦然心动,戛然而止。例如,教学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在总结诗中的艺术成就之时,援引一段渲染铺排式的评论:“李白之所以具有如此非凡的人格魅力、艺术魅力的根本原因在于:巨大的政治理想和极度的政治自信。李白胸中的盛唐气象,是山登绝顶我为峰、唯我独尊的王霸之气,是力图‘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凌云壮气,是不屈服于命运安排的耿介骨气,是平交王侯、藐视权贵的傲然正气,是飘飘然羽化登仙的神仙气,是拔刀相助的豪侠气,是以诗文纵横天下的的飘逸之气。”(康震《品李白》)这种渲染铺排的阐释,能让学生多视角体会李白诗风形成的原因,学生兴趣顿时被激发,课堂气氛顿时活跃。
二、悬念照应,引人入胜
学习叙事性文本时,引导学生注意叙事的起伏、波澜、顺逆、陡转、意外时,可以在教学环节上安排悬念照应环节,制造引人入胜的效果。
例如,一位老师执教史铁生《我与地坛》时, 首先用悬念引发:“在非洲的一片森林里,住着一位老人,老人一辈子以打猎为生。一天,老人照例扛着猎枪出门,没走多远,便看见不远处的一只野山羊,老人习惯性举起猎枪,就在扣响扳机的一瞬间,野山羊跪下了。老人愕然,但子弹已经穿过了野山羊的胸膛。老人带着猎物回到住处,开始解剖,刀子划过野山羊的肚皮,老人惊呆了。原来野山羊的肚子里有着它的孩子。看着眼前的母子,老人无语,默默地掩埋了这母子俩,连同自己的猎枪。听完这个故事,同学们感受到了什么?”
“母爱!”学生响亮地作出了回答。
老师接着说:“是啊,野山羊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不惜下跪求情,何况人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我们能感受到一份怎样的母爱呢?”
学生沉默了,迅速翻开课文,寻觅,咀嚼,体味。
这位老师的教学导入不但运用了情境渲染法,更用了悬念法,既让学生沉浸、感动于野山羊的深沉母爱中,又有效激发出学生对《我与地坛》中母爱内涵的探究热情,促使学生急于在文本的字里行间穿行求索。可以说,课堂教学中善用悬念照应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路径。
三、进入角色,自导表演
学习情节波折性较大的文本时,组织学生编排课本剧,自导表演,能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探究欲望。学生自编自导表演课本剧,必须建立在自主探究文本情节、深入分析人物形象、熟练写作技巧的基础上,想象性复原、创造性呈现特定情景,要能在阅读中深挖,在编导中创造,在表演中入戏,才能个性化地、创意性地与文本对话、与人物对话,触摸到人物鲜活的灵魂。
例如,教学《孔雀东南飞》时,让学生从刘兰芝、焦仲卿、焦母、阿兄四人中自选角色参与课本剧编排表演。学生必须在自主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对四个人物进行比较分析,探究人物个性特征,确定自己要表演的对象。这样,学生的自主阅读积极性,对人物的探究热情,表演的欲望都被充分激发了出来,也为后续的分工合作、编排、表演打下良好的基础。
可以说,课本剧的自编自导表演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探究热情的重要路径。
四、角色互换,对比纠错
转换师生角色,把课堂还给学生,能让学生由“听众”变成“主演”,由旁观者变为参与者,达到“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的目标。所以,师生角色互换,对比纠错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的有效路径。
课堂教学中,讲述任何一道语文主观表述题,最好都罗列几种类型的答案,运用对比纠错的形式让学生自主讨论。纠错讨论中,教师要敢于让学生走上讲台,自己坐到下面去,与学生平等讨论、交流,虚心倾听学生发言,与学生一起把无效答案、错误答案、比较正确的答案、正确的但表述不尽一致的各种答案罗列展示,让学生充分对比、排查原因、纠正错误。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热情,更能使学生自主研究、深入领悟。尤其是让学生适时扮演教师,“老师提问,学生作答,老师评判”与“学生提问,老师作答,学生评判”交替进行,师生角色互换,互评互纠,更能让课堂教学涌起“人气”、“韵味”和“情趣”。
五、自主探究,个性解读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也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同时,学生对文本材料的探究、解读往往是多元的、个性化的。所以,从根本上说,建设思维的课堂就要建构情景、任务驱动,让学生在语文活动中运用语言,在主题学习、专题探究中个性化解读文本,寻求共识,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形成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一些文学内蕴丰厚的作品要放胆引导学生建构、生成,要反对和推翻传统观点和教学参考的霸道和垄断。思维的焕发、交锋、磨砺、碰撞、发散将极大地激活语文课堂气氛。这是语文课堂最活跃、动人的景观之一。像《氓》中男主人公形象不应该老是锁定在他是一个“士之耽兮,不可脱也,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的负心汉形象。女主人公也不能锁定在她是一个“女之耽兮,不可脱也,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的受害女子形象。实际上,哪个时代的男子都有喜新厌旧者,而女子遭弃的原因仅仅在此吗?学生可结合家庭、社会伦理,从人性的角度进行多元解读。“琴瑟和鸣观”、“家庭责任观”、“热爱生活观”、“继承香火观”等观念又是否较合理呢?没有必要用所谓的标准答案来暗示、裁决。只要学生结合文本自圆其说,言之有据就好。所以,语文课堂学习要提倡自主探究,个性解读,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理想路径。
根据文本的体式特征,注重单元整合,基于对学生主体的切实尊重,在语文课堂学习中遵循恰当的路径,能够充分激活学生学习兴趣、探究热情,优化学生思维品质,生成课堂学习的动人风景。
[作者通联:湖南永州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