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与对话:“家乡文化生活”的语文之旅
作者: 胡根林
【任务群解读】
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是一个活动单元,属于“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课标中明确,该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剖析、评价文化现象,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增强文化自信。主要的学习目标和内容有以下几点。
1.聚焦特定文化现象,自主梳理材料,确定调查问题,编制调查提纲,访问调查对象,记录调查内容,完成调查报告,就如何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文化精神、反映国人审美追求等展开交流研讨。
2.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开展社区文化调查,搜集整理材料,对社区的文化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思想观念、生活演变等进行分析讨论,增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通过各种传媒,关注当代文化生活热点,聚焦并提炼问题,展开专题研讨,解释文化现象,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提高对各种文化现象的认识能力和阐释自己见解的能力。
3.建设各类语文学习共同体(如文学社团、新闻社、读书会等),在阅读、表达中探析有关文化现象,拓展视野,培养多方面语文能力;通过社会调查、观看演出、参与文化公益活动等,丰富语文学习的方式,积极参与当代文化生活。
【核心知识与关键技能】
本单元以家乡文化生活参与为载体开展语文学习,涉及四个具体的学习任务,分别为:理解家乡文化生,学习访谈与“志”的写作,学习调查知识与调查报告的写作,学习写建议书提出建议。其中涉及核心知识和关键技能主要有两项:—是访谈,二是调查。
访谈既是调查的一种方式,也有其相对独立l生。访谈往往以口头形式进行,围绕特定目的,根据被询问者的答复搜集客观的、不带偏见的事实材料,以准确说明问题。面对面的访谈,如果技巧得当,往往能获得很多直观的素材,甚至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
访谈前,学生要确定访谈目的、功能或理由,确定访谈时间、地点、进度;选择有代表性的访谈对象,确定访谈形式,设计问题,准备录音或摄像器材等。访谈问题设计是其中的关键项,问什么、怎么问,设计的问题是否有利于现象的梳理与挖掘,提问的方式、用词的选择、问题的范围是否适合被访者的知识水平和习惯等,都影响访谈能否顺利实现调研的目的。访谈中,学生要学会营造宽松的氛围,拉近与受访者的心理距离;能抓住要旨,灵活呈现问题;能善于提问与追问,将谈话引向深入;能忠实、准确记录访谈内容等。访谈后,学生要能根据访谈目的和主题,完成资料的整理。
和访谈一样,调查过程也分调查前、调查中和调查后。调查前学生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第一,要确定调查主题。调查主题可以来自文献梳理、现场观察,也可以从学生对家乡文化的兴趣点和关注点出发来确定;第二,要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范围,且一般要做好联系和安排;第三,要做好调研计划,事先规划好调查路线,准备笔记或录音、录像器材等。本单元从教材设计角度看,没有对问卷设计提出具体要求,如果学生需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前设计好问卷,甚至进行试用,都是工作的必备项。
学生可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形成研究资料。如果是通过自己观察来搜集材料,学生调查中要进入现场,以实录、录音或影像开展多种途径的观察;如果是以访谈形式获得典型个案,学生调查中要善于提问和追问,能在友好互动中获取需要的信息;如果是通过各类报刊、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进行文献阅读,学生调查中要善于利用各种检索工具,对资料进行归档整理;如果是从有关部门获取相应数据,学生调查中还要了解申请和报备的相关程序……
调查后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撰写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呈现的是学生自己搜集到的研究材料、搜集材料的方法与路径(包括观察、访谈、阅读所获),以及分析这些材料之后的研究发现,它包含标题、前言、主体、结语、附录和参考文献等基本要素。报告中,学生需对具体的案例进行剖析,对“家乡文化生活”的一些典型现象,应结合调查、观察、访谈、阅读等所得进行分析;为了提高表述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学生还要学会数据统计,以图表等方式直观呈现事实材料;对于征引的重要论述,还要以参考文献方式集中列出。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本设计的模板由王从华、胡根林两位教授商议后确定,在此深表谢意。
1.联系课程标准,明确所属学习任务群,筛选学科“大概念”
(1)从课程标准角度看,本单元属于“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中的第一个学习单元,课程目标主要定位为:①聚焦特定文化现象,开展调查和访谈,完成调查报告;②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展开专题研讨,提高对文化现象的认识能力和阐释自己见解的能力。
(2)教材分析:①本单元的人文主题为“家乡文化生活”,由三个学习活动和三篇学习资料组成。用适当的方式关注和参与家乡的文化生活,学习剖析文化现象,有助于学生增强认识社会和阐释自己见解的能力。②通过采访、考察和查阅文献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人和物,关注家乡的文化与风俗,深入认识家乡,对丰富家乡文化生活提出合理建议:回顾昨天,考察今天,展望明天,寻找情感归宿,增进学生对家乡的文化认同。
(3)学情分析:①语文学习经验。语文学习的实践活动比较少,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经验建立在读和写之上,而在“听说”方面比较欠缺,几乎没有实地调研、面对面访谈等活动任务,欠缺具体情境下的表达交流经验。②生活经验。零五后一代,生活在现代化大都市,对家乡的风物和传统习俗了解较少,要通过自行查阅资料或是询问师长走进家乡文化。③家乡范围。根据我校的地理位置和生源情况,可确定大多数学生都生于浦东、长于浦东,因此可以将“家乡”的地域范围缩小为上海浦东,缩小学生调研范围,从而深入而全面地展现浦东的家乡风貌。
(4)单元大概念:①学习单元人文主题一家乡文化生活;②学会设计访谈问题,撰写访谈报告;③聚焦家乡的风物,或一个文化现象,完成一份家乡文化调查报告。
(特别说明:根据校情和学情,本设计聚焦于“访谈”这一学习元素,“调查报告”将结合本校高二上学生的学农实践活动加以落实。)
2.围绕大概念,提取学习元素,确定单元学习目标
(1)了解访谈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访谈的问题的设计思路和要点,能以合适的方式整理访谈记录。
(2)通过访谈、调查、实地考察等,加深对家乡的了解,提高对家乡文化现象的认识能力与阐释能力,辩证思考传统与现代生活的关系,培养理性思考、深入认识问题的能力。
(3)思考家乡文化与自我成长的关系,形成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的自觉意识,培养家国情怀。
3.预估学习结果,确定表现性评价任务
总任务:学校要启动首届“家·春秋——口述历史影像记录计划”作品展映活动,你作为班级此项活动的小组负责人,需带领小组成员完成选题、访谈、活动记录等任务、预估学习结果,确定表现性评价任务。
总任务:学校要启动首届“家·春秋——口述历史影像记录计划”作品展映活动,你作为班级此项活动的小组负责人,需要带领小组成员完成选题、访谈、活动记录等工作。
子任务1:写—份选题报名表(产品),向学校组委会提交你们小组的选题、选题理由和小组分工(情景),可向组内同学(对象)征集“最美家乡风物”,头脑风暴后,借用“决策矩阵”讨论投票,确定主题(标准),每班通过老师和同学的投票选出四组参与学校评比,争取获得候选资格(目标)。(回应单元目标(1))
子任务2:完成口述历史影像记录采访(产品)。基于选题,带领小组同学(对象),查阅访谈要点,学习设计访谈问题(情境),可根据访谈对象的特点、访谈方式等进行问题的调整(标准),撰写出可行的访谈提纲(目标)。(回应单元目标(2))
子任务3:完成匹配影像的口述历史写作(产品)。与小组成员共同整合访谈记录(情景),结合家乡文化现状,为访谈视频配上旁白文字,能够用质朴自然的文字做真实的记录(标准)。(回应单元目标(3))
4.创设学习情景,设计学习活动
(1)单元引读课:唤起家乡感知,明确学习任务(1课时)
情境与任务:家乡总是在牵动着我们的情思,名山大川、寻常巷陌、小桥人家……家乡文化既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个体精神生活的重要依托。可是,对于自己的家乡,你的了解又有几何?你在你的家乡文化中又能留下怎样的印迹?今天,借由学校组织的首届“家·春秋——口述历史影像记录计划”作品展映活动,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我们的家乡,记录下家乡与你血脉相连的点滴,将家乡的过去与你的现在连成一线,共同通往美好的未来。
学习活动一
情境与任务:找一张自己在家乡某处的照片或与家乡的人/物的合照,为照片取一个名字,并借这张照片向小组同学介绍你家乡,尝试用一个形容词描述家乡在你心中的感觉。
步骤1:找一张自己在家乡某处的照片或与家乡的人/物的合照,为照片取一个名字。
步骤2:小组内分享,借这张照片向小组同学介绍你家乡,尝试用一个形容词/比喻句描述家乡在你心中的感觉,将分享记录在以下表格中。
步骤3:各小组派一位代表来展示交流整合的成果。
学习活动二
情境与任务:本单元是活动单元,教材提供了学习的活动提示和资源,请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梳理,明确单元任务。
步骤1:研读“单元导语”,圈点勾画关键信息,说说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家乡文化生活”,以及该怎么研究;
步骤2:阅读“活动导言”,明确选题方法。
总特点:独具地域性、历史感、文化感、生活味。
人物——见证历史、讲述文化,如历史名人、手工艺人、行业先锋、平凡人物等;
建筑——具历史感、有文化味,如名胜古迹、革命遗址、人物居所、特色场所等;
物件——生活印痕、地域特色,如地域特产、生活用品、文化载体等。
步骤3:阅读“活动提示”与“学习资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画出访谈活动流程图。
学习活动三
情景与任务:小组内进行头脑风暴,组员填写“个人选题表”,小组讨论选题标准,利用决策矩阵,确定选题。
步骤1:组员查阅资料后,填写“个人选题表”。
步骤2:小组讨论选题标准,利用决策矩阵,确定选题
(2)单元重点突破课:制定评价标准,修改访谈问题(1课时)
学习活动一
情境与任务:小组合作学习经典访谈案例,关注主持人的问题设计,并商定访谈问题设计评价标准。
步骤1:课前阅读教材学习资源《访谈法》;小组合作学习经典访谈案例,关注主持人的问题设计。
步骤2:根据给出的访谈案例,进一步探讨访谈问题的设计要点。
附:访谈提纲示例
调查主题:浦东三林圣堂庙会中非遗项目的传承与保护
访谈目的:了解观众对三林庙会中绕龙灯表演的看法
访谈时间:农历三月半
访谈对象:绕龙灯表演时的观众
访谈问题:
开场白,询问是否可以录像或录音。
1.请问您是三林本地人还是外来游客?
2.您这是第几次看三林庙会绕龙灯表演了?
3.您觉得绕龙灯表演有吸引力的地方在哪里?
4.您觉得文化表演给三林庙会带来了什么?
5.您知道绕龙灯表演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吗?您认为要怎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6.如果您要推荐其他人来三林庙会游玩,观看表演,您会怎么说呢?
结束语
步骤3:小组讨论,根据访谈案例的问题设计规律,商定访谈问题设计的评价标准,并以100分为满分赋予相应分值。
学习活动二
情境与任务:假如你是访谈报告评价委员会的成员,请根据大家之前制定的评分标准,对全班三个小组的三份访谈报告打分(满分100分),并说明理由。